曹橘散文三篇

2014-03-10 19:46曹橘
辽河 2014年2期
关键词:梁祝春雨

曹橘

作者简介

曹 橘 本名曹桂英。内蒙古影视艺术学会会员。1946年出生,祖籍山西长治。幼年随外祖父宿京,受其影响,自幼酷爱读书。中专学历(财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包头日报—雨花版”发表作品,八十年代初读中国人民大学“现当代文学”函授班。

中年后就职于新华书店专职售书,一生与书相伴。2011年聘为“包头北方新报”专栏作家,发表散文六十余篇。2013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知觉”文学精品阅读丛书出版了散文集《雨恋夕阳》,得到学界及社会上好评。

雨 恋

清晰地记得那是那年的四月十八号。

北方的春天是干燥的,漫长的冬天里只有一场如霜的小雪在地上薄薄的铺了一层,此后便不见有一丝儿湿气了。一连几天,肆虐的风从遥远的荒漠刮过来,携了满怀的黄沙抛洒在这久旱的土地上。每日午后狂风大作,一时飞沙走石。太阳是昏黄的,空气浑浊,黄沙弥漫了整座城市,街道、房屋和行人都笼罩在沉沉沙雾之中。我常常久伫于窗前凝望着那几乎压顶的昏空,渴望它能变得湛蓝与高远,问眼前的枯树衰草,何时才会绽出新绿?

夜的朦胧中,我依稀听到了一阵瑟瑟的声响,似一双手在轻柔地摩挲一方锦缎。寂寥的静谧中,隔着窗我好像看见在路灯的暗影里有亮光在闪动,一丝一缕,丝丝缕缕……

梦中的我,仍是童年,手捧一掬浑水,浇在那盆快要枯死的“红姑娘”里。我爱这盆花,每年它枝繁叶茂的时候,总有几枚十几枚圆圆的小红果儿颤于枝叶间,果子虽不能吃,且苦,可它那水滴滴含羞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不由地生出无限的娇怜来。如今,曾经的浓绿与红果早已凋谢,蓬勃的生机早已远去——它老了吗?它的枯枝败叶证明它要死了吗?

我蓦然惊醒,侧耳静听,仍是细微的瑟瑟声,再看那路灯下,仍有丝丝缕缕在闪动,由远及近,屋里的空气也不似先前那么干燥,下雨了?我欣喜若狂,忙拉开窗帘,真的是下雨了!我轻轻推开一隙窗扉,窗外已是夜雨迷濛,一股新凉裹着斜斜的雨丝拥进屋里,有些虚无有些飘渺,我把双臂伸出窗外,手立刻湿润了——这是那年的第一场春雨。

从此,每年“惊蛰”过后,我就期盼着春雨的来临,想着故乡窑前的那盆“红姑娘”,她是否安在?——让我伸手于窗外,接一掬春水为你浇灌吧。还有坡上的桐树,道旁的枯草,谷底的柔沙;还有田间的稼穑,垄上的初芽;还有一颗焦躁无望的心……

聆听窸窸窣窣的春雨声,如童话里的村女在精心地抚平她皱了的裙裾。春雨,绝无夏雨那么滂沱那么淋漓,也不像秋雨那么惆怅那么缠绵。记得曾经见过一幅罗马壁画《春》,虽然画面上的墙壁已经斑驳甚至开裂,但那位赤足的春之神女踏在大地上轻盈的脚步声,看她右手轻拂着道旁低矮的树丛,是那样随意和愉悦,她一路走来,就为这寒凉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春意!那春意里便孕育了新的生命,那是一年中新的希望。就是这春天的雨么?开始是飘,她轻轻漫漫地融入大地的怀中,从这个时刻开始——这是个神圣的时刻!天地间有了最热烈的初吻!人世间开辟了鸿蒙!继而,细雨伴着春风,雾一般白色的雨帘在我的窗前飘摆,怕惊醒了我的梦似的轻拍着玻璃窗。我知道,她一定是有许多的话要对我说才来叩访我的,那声的温、音的柔、语的轻,在融融的雨中,在雨的流光处,她告诉我:人生不可能“久旱”,严冬过后必有春雨的润泽——这是自然轮回,而你,缺少的只是“执著”。

是的,在失意的人生中我曾有过太多的自卑和无望,最终是这春雨将我胸中的自信唤回。

也是在烟雨三月吧?那天,细雨斜丝,我徘徊在南方的一条横贯小城的江边,见几篷小舟轻荡于江中,从江水深处滑过来一曲曲湿漉漉的渔歌声。迷蒙处,我看到黛色的远山、浓绿的木棉、还有眼前这丝丝落雨的江水,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与从容。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陡然腾起一阵浓浓的乡愁,周边是满眼的陌生,心想,我怎么会如风筝般地飘飞到这个陌生之地呢?我身下的那根细细的长线呢?线的那端不是系着我心的归宿吗?该不会断了吧?于是就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那首让我流泪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里是与春偕游的三月,而我北方的家乡,也许眼下正在风沙弥漫。胸中便油然激起了难以抑制的乡思,似箭的归心让我决然转身离开了那个如花的异地。

此后,在我心底便有了一个爱恋:我爱清晨飘飞的春雨,那时的天空总是遥遥的沉静,人也在沉静之中,听不到忙碌的嘈杂,看不见张扬的喧哗,心儿不再浮躁,因为沉静足以让人思考。

北方那浩荡万里的春风和照耀着大地的暖暖阳光,总是离不开春雨的,因为这雨是春天的使者,她虽然细微,但却是希望之水,生命之琼浆。

黄庭坚当年不无幽怨地问道“春归何处”?在经历了多次的心灵沉浮之后,我对身外的一切似乎都释然了。现在我想告诉他:春归心处。

寻找丢失的自己

1.

好像有一种被丢失的感觉,在悄然来临的夜晚,在朦胧的晨光里,这种感觉总是毫无征兆地来到我的身边,我曾经懵懂地寻找:自己被丢在了哪里?是在哪一刻被弄丢的?

我想找回自己,透过玻璃窗捕捉时光的影子:窗台背阴处摆放着几盆不开花的花,我知道它们不需要多少阳光,就把它们放在这儿,可阳光还是照到它们了,晨光里照三盆,夕阳下照两盆……天天这样。几年下来,我发现这些花居然长大了!——哦,成长,原来是这么不声不响不被人留意啊?

那么人呢?

——痴愚、盲从而碌碌无为的过往都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看见的只有镜中顶着满头白发和额上布满了皱纹的自己,背景是往来疾驶的车。

那时,我醒悟了,还找什么?你丢失的不正是永远握不住的时光吗?

2.

再没有比丢失时光让人忽略和使人怅惘的了——它就像一阵秋风,刮过去就不会刮回来,这样,刮过去的就成了历史。童年时趴在枕上听祖母讲故事,无论讲什么,开场白总是:“从前啊……”那时我就老想,“从前”有多前?它离我们现在很远么?到底有多远?“远着呐,我讲的这些人都在天上……”祖母说。

我们就是这样托付着自己的生命在流走的光阴里流走,无论什么都可以停下,唯有时光不会停歇,无意识或意识不到。待到发现自己有了时间概念的时候,又总是悔之不迭:当初我干嘛去了?我为何没紧紧地抓住那么难得的大好时光?

被迫学习是件累人的活儿,不喜欢学的那些知识却非要往你脑袋里塞是多么让人提不起兴趣,后来知道了那是“填鸭”式教学。记得在一次考试过后,我幽怨地说了句:“看那些不用学习的人多好。”这话不经意间被一位中年人听见了,他停了自行车对我说:“说啥呢姑娘?假如现在让我回到你这个年龄,只要让我学习,叫我干什么都行!”

这句话很是让我吃惊——人为什么要在矛盾的漩涡里挣扎?我巴不得让时光尽快把我带向未来,而这人却希夷着回到从前,时间竟然如此不留情面地推着人走:童年少年中年,甚至一步步地迈向老年。而我,是否也会像他那样一天一天地丢掉了无数美好的少年岁月?从此,我不再懈怠,也不敢懈怠了。

3.

川流不息的日子就那么稍瞬即逝,我不相信时光不给我留下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我所尊敬的老师在指导我写作文时说:“写日记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一天天不停地写,你可别偷懒啊。”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听了他的话真就那么写下去。谁知突然一天,我看见老师头上压着大纸箱跪在一片幼稚狂野的口号声中,他从纸箱的缝隙处传出了一句让我惊异的话:“赶快回去!把你写的日记全烧了!以后再不要写了!”

我又听了他的话,流着泪把那些我写满人生最初希望与理想的本子都扔在炉膛里。那一刻,我感觉时间凝滞了,而且它会永久地停止:是的,假如炉膛里熊熊燃烧的火能拯救我的那些众多的师长,我真的再也不写什么了。

然而时间的脚步还是没有停留,晨昏往复,我和我的老师终于在那个宽阔的广场上见面了。那是个阳光灿烂的秋晨,我惊疑地发现他的头发全白了,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抿了一下头发,指着我笑着说:“你看你不是也有几根白发了吗?”我看着天,天空是秋雨后的清澈湛蓝,几朵云悠悠地飘,云儿也渐渐地将那清晨的光阴带向正午。

4.

友说:“留下些东西,好让人们知道你曾经在这世上活过。”我听了淡然一笑,倒不是受到叔本华对悲剧性人生见解的影响,但,通过这些见解,总会有些对生命无畏的启迪。世上的哲人、文人、艺术家、科学家不计其数,知识代代相传,才有了如今这个绚丽的世界,他们留给后人的知识不是我们穷其一生可以学尽的,何况,我只是一隙微光中的一粒尘埃。窗前的那几棵果树,春华秋实,年年如此。我却在韶光犹好的岁月里将自己丢掉了,自然也不会结出果来。而时光是不会停歇的,永远不会!

于是我渐渐懂得了什么叫“短暂”与“终结。”悟出了人生的这点儿宿缘并不耸人听闻,庄周梦蝶毕竟是个美丽奇异的梦,但难说这个哲人对于流逝的光阴不惋惜不惦念,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时间倒流回来?我被时间抛弃在了那个自己走过的路上,那条路杂草丛生,就那么永恒地定格在原处,转过身去找吧,一路上已然铺满了迷茫——我再也找不回那个曾经的自己了。

没有补救的法子了?那就只有抓住现在吧,心中不停地祈祷:愿,愿……

梁 祝

“梁祝”是两个人,两个相爱至深的人;“梁祝”是个故事,是个凄美浪漫的动人故事;“梁祝”是首乐曲,是首慑人魂魄,让人捕捉不及而又幻象丛生的世界级的乐曲……

最初知道“梁祝”的故事是在童年。年关渐近,路旁的空地上铺满了年画,规模大得让人兴奋。在众多的年画中,我选了它:洁净碧蓝的天空,一道彩虹横贯天宇。他们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面带微笑相互依偎立于天地间,两件宽大的舞台服装,胳膊自然地扬起,一对彩蝶在他们的头顶翩跹……于是,我将它们买下贴在墙上,每日躺在炕上看这对有情人,心想着祝英台的死应该有多大的勇气啊!旧了,第二年再换张新的。我不止一次地缠着姥姥给我讲“梁祝”的故事,那两只梦幻般的蝴蝶曾经让我想入非非,甚至在夏天阻止过同学跑到花丛里捕捉它们。我常常站在那张年画前抚摸那片如洗的天空和那道雨后的彩虹,轻轻地触碰一下他们正在微笑的唇……

将自己心爱的人爱到生命里,那种清纯的爱,那种生死相许的抉择是令人尊崇的。纵观中外许多文学作品,有些爱情故事虽然也震撼人心,但总觉得不如“梁祝”那样泣鬼神惊天地。我曾为此花过一些功夫,除了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不足千字的讲述中可觅到一些踪迹外,其它的文学作品里都没有“梁祝”故事的描写,可这个故事却在这块土地上如此深入人心。

看来,“梁祝”是民间传说,是“瓦舍技艺”的平民艺术,而正是这种平民艺术才有了如此斑斓浪漫的丰富想象,想象得美丽,想象得神奇。我们曾在文学史册中不止一次读到过的爱情经典故事,都没有“梁祝”这样神奇和美丽。譬如,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爱情也很感人,但杨玉环最终为唐明皇死了,唐明皇却凄惨惨地活着;南宋著名词人陆游面对自己的爱妻唐婉时,从内心发出了“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捶胸顿足的惋叹,唐婉死后,他也只能写写“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去宽慰一下自己那不安的灵魂;孔尚任的《桃花扇》,李香君血染桃花扇,结局是她和侯方域双双出家,他们的生命依然在忧郁中苟活;就连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同样超越不了“梁祝”。

所以,“梁祝”的故事,不仅仅只限于文学作品,而是铺展到整个文化领域,有关她的舞蹈、音乐、戏剧,几乎家喻户晓,根据这个爱情经典故事创作出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乐“梁祝”更是尽人皆知。

初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就将我震撼,我居然听得泪流满面并且浑然不知,明白这是音乐的效果。交响乐“梁祝”中的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双簧管,加之其他弦乐和打击乐凝结成一曲悲怆的交响,为我们讲述了这对恋人相遇、相知、相爱、相许的爱情故事:它的明丽欢快(草堂结拜)、它的柔和委婉(十八相送)、它的哀怨悲愤(投坟化蝶)……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与生命相连,它用鲜活的生命之音向人们倾诉,倾诉这对恋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声声凄怨的恸哭调动起了我所有的情感,抚摸着我周身的神经,与它产生共鸣——这就是《梁祝》的魅力。

于此,我想起黑格尔的话,“真正美的东西,就是具有具体形象的心灵的东西”。

我想,“心灵的东西”也许是我们常说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个境界的高度,那是需要灵魂升华的。

关于“梁祝”,无论电影、戏剧、还是乐曲,我几乎都看过听过。最早给我的感觉是遗憾:遗憾梁山伯的痴騃——他为何不理解祝英台的心呢?由于他的痴騃,导致了爱情的错位甚至失落,最终使一段本可能成为喜剧的故事变成了无法挽救的人间悲剧。当然,没有悲剧的结局也没有后来著名的“梁祝”。

有时我又想,假若梁祝不是悲剧,他们解开了缠绕在他们周身的道德绳索,最终结合了,他们会幸福吗?

——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盈,不在于房子的大小,而在于爱人之间那心灵相同的契合,相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如司空图所说的“终与俗违”的见地……

总之,是因为“梁祝”——虽悲凉毕竟超然,虽有遗憾毕竟大放灵光,虽蝶影翩翩毕竟出世横空!“梁祝”守护的是一个情结,一种精神,一方晶莹的灵魂!

猜你喜欢
梁祝春雨
周总理和《梁祝》
栖息在《梁祝》中的蝴蝶
春雨
春雨
小提琴协奏曲
春雨
春雨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