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50例预后探讨

2014-03-10 08:18陈万般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9期
关键词:套扎术胃底胃镜

陈万般

当前,国内每年因肝硬化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万[1],其中因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死亡的人数占比约60.5%,这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3]。本研究为了探讨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对本院2008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8例;年龄22~89岁,平均(52.5±12.3)岁。患者肝硬化病程为0.01~43年,平均(2.20±0.53)年;出血次数1~8次,平均(1.9±1.2)次。

1.2 治疗方法 用急诊止血方法将患者分成药物治疗组、内镜治疗组、三腔二囊管组、联合组。药物治疗组98例,其中72例采用生长抑素+奥美拉唑静脉滴注,26例采用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静脉滴注;内镜治疗组31例,均实行胃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三腔二囊管组14例;联合组7例,其中1例采用胃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3例采用胃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三腔二囊管治疗,2例采用胃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三腔二囊管治疗,1例采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三腔二囊管治疗。

1.3 研究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成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1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出血部位、预后、死亡时间等。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肝硬化病程、治疗方法、出血情况、基础病、并发症、胃镜检查情况、出血量、急诊止血方法、红细胞输注量、抗生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血肌酐、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门静脉栓子、Child-Pugh分级当作候选预后指标。

1.4 诊断标准 患者出血情况均通过胃镜检查,部分不允许采用胃镜检查患者按照既往病史、病症、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进行诊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以2000年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准。

1.5 出血程度判断 (1)轻度出血:出血量少于400 mL,患者无头晕、胸闷症状,血压无变化;(2)中度出血:出血量为400~1500 mL,患者头晕、胸闷、四肢无力,脉率高于100次/min,收缩压低于100 mm Hg;(3)重度出血:出血量大于1500 mL,患者有躁动不安、神情迷糊、面无血色、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脉率高于120次/min,收缩压低于80 mm Hg。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Q”表示。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析患者病因、并发症、出血部位、出血程度、Child-Pugh分级等情况,见表1。

2.2 急诊止血成功率 药物治疗组止血成功率为90.8%(89/98);内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为93.5%(29/31);三腔二囊管组止血成功率为85.7%(12/14);联合组止血成功率为85.7%(6/7)。各组间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病死率分析 在本研究的17例死亡病例中,13例死于出血,占76.4%(1 d内病死9例,占69.2%;1~2 d内病死3例,占23.1%;2~6 d内病死1例,占比7.7%);1例死于肝性脑病,占5.9%;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占5.9%;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非出血所致),占11.8%。

2.4 预后指标分析

2.4.1 单因素分析 对比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的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输注量、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并发症、基础病、胃镜检查、出血程度、生长抑素、三腔二囊管、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例(%)

2.4.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候选预后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死亡风险有较大影响的独立预后指标包括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胃镜检查和出血程度,其中胃镜检查是病死的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的150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出血严重程度多为中度,共90例,占比60.0%;有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1.3%,相比于早期的统计数据(约60.5%)下降很明显。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4-7],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8-10],在药物治疗法、内镜治疗法、三腔二囊管组、联合组等治疗措施的不断改进和推广[11-13],临床中对于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14-16]。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比本研究的四种急诊止血治疗法,内镜治疗组的疗效更为可观,止血成功率可达93.5%;其次是药物治疗法,止血成功率达90.8%;三腔二囊管组和联合组均为85.7%。但基于内镜治疗组的研究病例相对较少,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1 d内病死的概率为69.2%,比例较大,而通过急诊内镜则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确诊,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抢救,这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较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中被推广与应用。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积极做好患者出血前的护理和观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条件允许,建议采用急诊内镜治疗法,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1]朱龙川,徐龙,熊晓晴,等.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探讨[J].江西医药,2013,48(4):288-292.

[2]朱龙川,文卓夫,徐龙,等.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1年内再出血及其预测指标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6):24-25.

[3]孟磊,刘云霞,姚文暾,等.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与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2,52(28):26-28.

[4] 赵瑞娟, 姚萍. 失代偿期肝硬化 198 例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18): 1975-1979.

[5] 石贵福. 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9例预后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12(26): 148-149.

[6] 陆京京, 张莉, 丁士刚, 等.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 Cox 回归分析 [J]. 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4): 217-220.

[7] 林尤冠, 孙龙, 蔡笃雄, 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3): 352-354.

[8] 张明艳, 胡锦华, 王广川, 等. 经皮经肝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关键技术及远期疗效分析[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3,4(12):3.

[9] 王芬, 步光奎, 沈守荣, 等.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对肝功能的影响及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3, 5(11):16.

[10] 洪军波, 吕农华, 汪安江, 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时机探讨[J]. 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6): 408-409.

[11] 雷雅莉,王莹,王丽萍,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2(14):2318-2320.

[12] 蔡胤浩, 张亚华, 陈万伟, 等. 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控制及预后 300 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30):3257-3260.

[13] 陆京京, 张莉, 丁士刚, 等. 影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 11(6): 520-523.

[14] 王秀丽. 奥曲肽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观察 [J]. 当代医学, 2011, 17(8): 66-67.

[15] 陈国春, 周根法. 奥曲肽联合内镜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9):64-65.

[16] 邵翠萍, 徐小元.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新进展 [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9): 647-650.

猜你喜欢
套扎术胃底胃镜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自动痔疮套扎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痔上黏膜套扎术+外剥内扎术治疗巨大环形混合痔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