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2014-03-10 08:18王雄张玉定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8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王雄 张玉定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1]。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临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常见。研究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同三叉神经的脑干区域内血管压迫密切相关,通过解除血管压迫,可以明显缓解疼痛,达到治疗的效果[2]。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甘油注射术、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等,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保留神经功能的特点,是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案[3]。本文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讨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试验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2~68岁,平均(59.76±3.83)岁,病程1~9年,平均(4.57±0.93)年,按患病部位划分:左侧11例,右侧12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44~69岁,平均(60.25±3.47)岁,病程1~10年,平均(4.93±1.15)年,按患病部位划分:左侧13例,右侧12例。所有患者进行CT和X线检查确诊均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同时排除严重肝肾损害、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参与调查的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全身麻醉通过枕下乙状窦入口,暴露三叉神经出脑桥,注意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害面听神经,使用尼龙垫将血管和三叉神经分离。对照组患者给予射频热凝术治疗,穿刺点位于口角1.5 cm处,穿刺的路线和角度运用CT扫描结果确定,电刺激后,在70 ℃、100 s条件下毁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缓解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疼痛缓解为100%;(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通过缓解高于90%,需要偶尔服药;(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疼痛稍有缓解,服药量降低半数以上;(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缓解甚至有患者出现加重的情况[4]。总显效=治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试验组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2.2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缓解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2.4 两组复发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两组复发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区域反复性剧烈疼痛,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剧烈性、无明显征兆,少数患者伴有口角歪斜,其中50岁以上患者为高发人群[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经检查未出现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病变。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三叉神经脑桥处的微血管受到压迫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6-8]。因神经受到长期压迫,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相邻的神经纤维出现短路,导致微小的刺激可以传入中枢,传出神经冲动可以转变为传入冲动,反复刺激作用于痛觉神经引起剧烈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早期治疗以药物为主,但由于药物治疗易出现头晕、血小板降低、过敏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9]。射频热凝术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有选择性的破坏痛觉纤维,射频热凝术具有安全性较高,治疗费用较低等优点,但由于射频热凝术易造成患者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治疗效果[10]。微血管减压术的理论基础为,三叉神经缺乏包裹而产生损害,血管受到压迫刺激后,出现剧烈疼痛,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垫开物将血管同三叉神经分开,使神经不再受到压迫,发挥治疗效果,目前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11]。研究显示,微血管减压术对首次手术症状未见缓解的患者,再次实行手术以人有效,该手术适应证为:(1)三叉神经痛;(2)颅神经可见责任血管;(3)患者无器质性病变。微血管减压术可以保留神经功能,避免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但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手术操作的要求较高。目前聚四氯乙烯是微血管减压术常用的填充物,其大小应适中,过大则易因其弯曲而产生新压迫点,过小易滑脱,使手术失败,易反复发作,术后应唱过止血,使用抗生素治疗,及时观察不良反应并采取治疗措施[12-1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包括,听力障碍、面部麻木、颅内感染、脑干出血等[14]。患者出现面瘫可能手术中血管痉挛有关,患者出现面瘫及时给予扩张血管药,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术中由于小脑牵拉导致患者出现听力障碍。脑脊液耳漏同磨开气房相关,术中口漏多是因硬脑膜缝合不严导致。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对神经牵拉,仔细止血,保证皮肤缝合良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表4 两组复发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例(%)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加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射频热凝术,试验组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微血管减压术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疗效显著,保护三叉神经功能的功效,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1]王月美,林丽芬.显微镜下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70-71.

[2]蔡雄,王子珍,何理盛,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1628-1633.

[3]许建,王俊兴,肖创圣.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105-106.

[4] Sarsam Z,Garcia M F,Nurmikko T J,et al.The long-term outcome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British Joumal of Neurosurgery,2010,24(1):18-25.

[5] 王焱华,高宝山,郭旭东,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岩静脉的处理[J].中外医疗,2012,1(31):171-174.

[6] Park Y S,Kim J P,Chang W S,et al.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as primary vs. secondary treatment option[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1,113(6):447-452.

[7]叶永造,王占祥,刘希尧,等.颅内窝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0):467-468.

[8]尹春,赵春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2):2732-2733.

[9]林鹏,夏鹰,曹作为,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6):269.

[10]孙正巍,曲艺,蒋传路,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J].疑难病杂志,2013,12(7):496-498.

[11]郑西启,徐军,王敏,等.鼻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1):36-37.

[12]王涛,刘飞,刘荣华,等.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5):296-298.

[13]郑捷敏,闫宪磊,陈家康,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7):3293-3294.

[14]黄琦丹,郑捷敏,文超勇,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分析[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1,1(2):169-171.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