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弓箭手每一箭即是一次修行

2014-03-11 01:15郝赢
城市地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红云青阳弓箭

文+本刊记者 郝赢

图+隔壁老王 郝赢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市弓箭手每一箭即是一次修行

A GROUP OF ACHERS IN CHONGQING

文+本刊记者 郝赢

图+隔壁老王 郝赢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时候男孩子都这么玩过:一根小木杆或者一支圆珠笔,两段系上一根橡皮筋,一把简易的弓便做好了。把另一根木杆或者笔芯搭在橡皮筋上,用力往后一拉,“箭”便飞了出去。

在火药没有诞生之前的冷兵器时代,弓箭绝对是具有最大杀伤力的武器。随着枪炮的出现,弓箭这才渐渐被尘封和淡忘。不过,重庆至今还生活着一群都市弓箭手。他们的年龄跨度从6岁到80岁;他们自己造弓,或古法制作,或现代工艺研制;他们造出的弓在外人眼中更像是玩物,但他们自己却给这样的爱好赋予了更高深的解释:“每一箭即是一次修行。”

群·像

英文导读: We can see some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playing bows in Chongqing. Their age may be distributed from six years to eighty years. They are so special.

都市弓箭手们的比武大会

在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有一位蒙人师傅名叫“哲别”,专门负责传授他射箭的本领。“哲别”在蒙古本就代指“神箭手”,而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神箭手数不胜数。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由基的楚国人,自幼练得一手好箭法,有天他站在距几棵杨柳树百步的位置连射多箭,箭箭都穿叶而过,“百步穿杨”的成语就由此而来。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也是每次拉弓,必中目标,因为他的胳膊很长,人们说他“猿臂善射”。曹操除了是军事家外同样也是一名神箭手,相传曾有一次他在打猎时一口气连射63只野鸡……

很少有人会想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历史史料中手拿弓箭的侠士们,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寻觅得到。

2014年5月17日,在重庆市第八中学逸夫楼报告厅,聚集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中有些来自重庆市内各个高校,也有些来自传统文化爱好者团体。大多数人身着传统汉服,而最醒目的是他们人人手中都紧紧地握着一张弓。虽然平和欢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场地,但其中也充斥着一丝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感,因为一场比武大会即将上演,所比的就是“弓箭”——这是一场都市弓箭手之间的角逐。

这场名为“重庆市射艺联盟传统弓比赛”的比武大会分为两个阶段:上午进行个人赛,下午进行团体赛。上午比赛前,西南大学国学院武术研究所所长陈宝强首先简要介绍了弓箭的发展历史,之后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发展委员会委员李青阳当众演示了传统弓射箭。

正式比赛开始,在每位成员的面前都摆放有六张类似于跆拳道训练中蒲团式的箭靶,胜与败的标准则是命中靶数的总和。在当天的比赛中共设置了7米射、11米射、15米射以及射飞盘等关卡。比赛开始,选手们侧身站立、身体半蹲前倾、审视靶标、拉弓、放箭,整个动作行云流水,离弦之箭飞速蹿出,定上靶心,观赛者不时报以掌声。

定位射阶段采取的是淘汰制,第一轮7米射比赛过后,有近一半左右的选手惨遭淘汰。第二轮11米射难度提高,虽然仅仅只离箭靶远了4米,可对于选手射箭时的力度、瞄准等要求却高了不止一个等级。这里要说明一点,射箭对于选手自身素质要求很高,呼吸频率、周遭的声音等因素都会影响射箭的精准度。所以,如果一位长久训练过的射手成绩却不如一位刚刚入门射手,也不足为奇。

待到射飞盘时,场上只剩下了不到10位选手。而高潮就在此刻产生,只见一张由塑料制成的飞盘飞向半空,一位弓箭手张弓搭箭,迅速将飞盘击穿。要知道这次比赛所采用的箭的箭头也是由塑料制成,若没有极大的力道,几乎不可能将飞盘击穿。赛后记者找到了这位名叫苏伟刚的选手,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所使用的弓本就与常人的不同,是一张73磅的弓。

73磅是个什么概念呢?把弓拉满时就相当于拎了一袋33公斤的大米。而苏伟刚本人自幼习武,现在开办了一家截拳道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仅仅练习了3周时间的他才拉得动这样的弓,并在这场比武大会中取得了单人第3名的成绩。不过他仍然感到遗憾:“我的射法是‘地中海’式射法,需要带指套,这样在射飞盘的过程中掏箭的速度略慢,不然或许成绩会更好。”

是传承,也是一种修行

在采访过程中,重庆的弓箭手们告诉记者,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哪个国家,不论哪个时代,都可以发现弓箭的影子。除了为生存而使用弓箭狩猎,为了消灭敌人而在战争中使用弓箭外,它往往还是考量一个人的标准。

源于中国的日本“弓道”是“由弓入道”的体现之一。它是日本一项源远流长的古武道,也是传统竞技运动,要求人运用一定的动作把箭射到标靶上,其中所固定的动作,练习的修养,对人的精神力与礼仪的要求等都可以充分锻炼弓手的身心。

弓箭手们告诉记者,目前重庆来喜爱弓箭的人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了解并练习弓箭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是对自身的修行与肯定。譬如早在古时就有“君子六艺”的说法,是指古时候君子的六门必修课,“五射”就是其中的一门大艺,包括“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 (rǎng)尺”、“井仪”。“白矢”指箭要穿过鹄的(箭靶的中心),并且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参连”指先发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时要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襄尺”指臣与君射,不能和君并立,应退让一尺;“井仪”即连中四箭,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这“五射”学完并考核通过才能称作君子。一位受访者还告诉记者,如同古代一样,国内也即将有针对弓箭的专业考核,只不过考核后的弓箭手不是以君子或非君子区分,而是像中国象棋、围棋那样用段位来区分。

在中国的历史上,《梦溪笔谈》、《考工记》等书中都记载了传统弓的制作技法。在这些爱好者们看来,“自己制作弓箭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们介绍到,弓箭的制作技艺繁复,其中包含数百道工序,对于选材、制作及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考工记》中就有一篇‘弓人为弓’的记述,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因为在几千年内,全亚洲的复合弓制作技术与《考工记》中记载的内容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一位都市弓箭手说起这段时,满脸都是心悦诚服的表情。

李青阳:传统角弓制作大师

李青阳,今年37岁,现任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发展委员会委员。他毕业于西师美院,曾获重庆市八运会散打冠军。2012年他专程前往匈牙利拜师学习骑射,而他现在主要从事传统角弓的制作,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

身体壮实、面容和蔼、蓄着胡子、一缕头发在脑后梳了一个小辫儿、操着一口北方腔,这就是李青阳。虽然看起像个北方人,但他从小在杨家坪长大,不过祖上倒真是山西、内蒙交界处的人。

初见李青阳是在他开于黄角坪电厂的传统角弓制作室里,远离了闹市的喧嚣,窗口望去一片养眼的绿色。要说李青阳,不折不扣是个耍娃:打小练武,学过画,做过雕塑,冬天打猎,夏天捕鱼,探过洞,现在又玩起了弓。不过按他的话说,对于弓箭一直有种向往,只是最初是虚幻的概念,如今才变成了实物。

值得钦佩的是,这个耍娃还不是三分钟热情式的玩法,为了骑射,他甚至专程跑去世界骑射技艺最发达的匈牙利拜世界骑射大师卡萨为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还参加了约旦国王举办的世界骑射大赛并获得了名次。

不过,真正让李青阳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还不是他的射术,而是传统角弓的制作。就在他的制作室内,在“射以观德”的书法牌匾下,他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述了很多角弓制作方面的知识,期间还夹杂了很多历史故事。这些记载于古书上的古老技艺在他的口中信手拈来,讲得头头是道。

他还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插曲。之前去内蒙古参加射箭比赛。当他带着自己制作的弓出场射出第一箭却由于状态不好射偏后,评委席上一位老者立马站了起来向他奔来。李青阳说:“当时还把我吓了一跳,心想难道是因为射得不好过来说我吗?”谁知老者夺过他的弓细细端详后,一直念念有词:“好弓,真是一把好弓,卖给我吧。”也难怪,现在国内角弓制作中有个说法:“北有高翔,南有青阳”,指的就是国内知名的两位制弓大师,“青阳”自然就是李青阳。

红云:自创品牌的器材派

“红云”今年27岁,重庆的圈内朋友都喊他小佳。他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学一年级时进入弓箭的圈子,至今已经有6年了。目前“红云”主要在做弓箭护具,并自创了“J.P.HUNTER”这个系列品牌的配件配具。

在世界各地,弓的种类很多,譬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罗宾汉》、《饥饿游戏》等作品中出现的都是美猎弓。美猎弓缘起于印第安,而“红云”本是历史中印第安一位伟大酋长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我们所探访的这位重庆本地玩家“红云”就是一位美猎弓的使用者。

“红云”告诉记者,美猎弓的产生源于狩猎,更加自由自在,没有条条款款。这也是“红云”爱上美猎弓最深层次的原因所在。

在玩美猎弓之前,“红云”还玩过一段时间的复合弓。“复合弓精度高,上手快。”他的阐释听上去更像是靠复合弓培训兴趣,然后再选择难度偏大的美猎弓操练技艺的意思。

记者的解读却没有得到“红云”的认同,他给出的理由是:“我属于器材派,追求的是精准的射艺,但是复合弓的性能和美猎弓有些差距,比如震动这种硬伤,这次让我改变了弓的选择。”但“红云”告诉记者,的确有玩家玩弓的思路就是:“先玩现代感十足的复合弓,玩到没挑战之后会过度到美猎弓,更资深的玩家最后会转型筋角弓。”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红云”对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有一定喜欢与了解,工艺品的生产也是他目前的主业。在与弓箭结缘后,他感觉国产低端用具不太入流,高端用具又是天价,进口产品也相对昂贵。于是,为了国内的玩家能用上高端又亲民价格的配具,他自创了一个品牌并开始从事护具的制作。

除了制作相关用具,他也从射箭中收获了很多乐趣,尤其是“远距离打击”这样的玩法。“美猎弓没有瞄准器,全凭感觉和技术还有临场发挥。有悟性的射手练习一年可以20米打苹果,但是命中几率依然很低。所以说远距离打击才有难度,有难度自然才有乐趣。试想一下,箭对准几十米以外的目标,‘啪啪啪’的射出去,然后击中目标,那种愉悦感没尝试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连雨馨:不可小觑的“女神箭手”

“@连雨馨”是这位女射手的微博名,重庆工商大学大二学生,主修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专业。接触传统弓箭3个月左右,现为重庆飞羽弓箭社的官方微博负责人。在今年5月的“重庆市射艺联盟传统弓比赛”中,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她与其他射手一同夺得了团体冠军。

“当我射出第一箭时,觉得自己仿佛触摸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脑中闪过苏轼的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全身的血液都为之沸腾了。”这是连雨馨在今年3月第一次参加一个弓箭社体验活动时的感受,由此她瞬间就爱上了那种开弓射箭的感觉,并在之后购入了人生的第一套传统玻片弓,开始了射艺修行。

作为一名女射手,虽然在力量上劣于男性,但她告诉记者女性也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更容易静下心来,更容易进入状态。她说:“射箭时必须心无旁骛,讲求宁静致远。在发而不中时,能够反求诸己。并将这种心态融汇与日常生活中。我觉得在我这个年纪,能够从射艺中学会这种心态,是很幸运的。”

虽然练习射箭不久,但每一次练习的情景都让她记忆深刻。比如一次受邀到重庆大学做射艺展示,由于路途较远,她的身体状态又不太好,晕车晕得天昏地暗。更要命的是,当天活动时间紧,刚下车就要上场展示,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12支展示用箭何时插在她腰上都不知道。但当大家列好箭阵,各归其位,开了满弓,她突然就精神百倍了,任何身体不适都瞬间消失。她和另外4名演示箭手五箭齐发,全部命中,连主办方安置的铁架靶子也在飞箭集中而有力的冲击下,应声倒下,引得台下观众一阵惊叹。

前不久举办的“重庆市射艺联盟传统弓比赛”是她参加的第一个传统弓比赛,原本只是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将,却因在赛场上沉稳出色的表现,有幸被前辈看中,加入到了高手如云的一组队伍中。事后,给记者回忆这段经历时,依然能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当时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原本只是怀着领略其他‘神箭手’风采的心情去参赛的,作为团队中资历最浅的选手,确实感到压力很大。要知道,邀请我加入的那支队伍,很多都是群内鼎鼎有名的弓箭手,我真怕拖了他们的后腿。”不过,正如连雨馨说的“女性更容易定心”的原由吧,那次比赛她顶住了压力,发挥得极为出色,不仅没有拖高手们的后腿,还为团队大比分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飞雪:雨中练箭的独门秘技

“飞雪”本姓谢,是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大一学生,今年19岁。他爱好广泛,擅长小提琴、射艺、剑术、合气道等,练习传统弓箭也已有4年的时间。“飞雪”目前还是重庆邮电大学汉韵新樱协会的会长和弦音弓会的组长。

在“飞雪”看来,喜爱上射箭是因为它带给人的一种境界。

最初阶段他接触的是日本弓道,弓道里要求射手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求射手有极高的精神修养。它强调射箭时沉下心,对附近的一切都保持无念的态度,当能把自己的心高度集中在目标上时,方可命中。而随着对传统弓的了解,“飞雪”发现射艺与弓道有相通的地方,于是开始转为射艺的修习。他说:“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无论是弓道还是射艺,其中的道理和领悟才是让我真正喜欢的原因。”

不论是练习弓道还是射艺的过程,对“飞雪”而言,最大的收获是领悟到如何用心去射好箭,最大的成就并不是每箭都中靶心,而是慢慢向靶心移动的过程。他还告诉了记者自己特殊的练习方法——雨中练箭。这源于有次他去学校练习射箭,结果没练习一会儿开始下大雨。照理说,这样的天气条件是不适合继续练习的,但为了能巩固自己刚掌握的射箭技巧,他坚持冒着雨练习了近3个小时。虽然全身湿透了,但在技艺却大大得到提升。从此,他就认定了雨中练箭这样的方式,反而觉得条件越恶劣越能激发斗志,也才越能突破技术上的“瓶颈”。

记者听完介绍好奇地问“飞雪”有没有给圈内人传授雨中练箭的经验,他故作严肃的神情,“独门秘技怎可以轻易告知别人?”也对,武林高手行走江湖掌握一门绝招很重要,想必箭手们也是如此吧!

猜你喜欢
红云青阳弓箭
青阳参苷元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弓箭风波
弓箭风波
灼灼青阳(连载七)
广州:吹响“红云”集结号
最后一家弓箭铺
矿女
达兔日记
半寸灰
记住昨天 记住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