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

2014-03-12 06:33谭劲松姚菲菲
观察与思考 2014年3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矛盾物质

□ 谭劲松 姚菲菲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样的今天,正确判断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于正确把握国家工作中心、党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正确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误判,必然带来全局性失误。如何把握和判断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给予了明确答复,十八大报告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正确认识和把握十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判断,需要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深化和拓展对主要矛盾内涵与解决途径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

纵观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凡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就正确,反之就失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从过渡时期的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顺利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八大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党的八大“在于把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以后,我们党未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修改了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下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29页。当然这只是我们党在一系列正确判断中的失误,不能因此而否定党在社会主要矛盾艰辛探索中的功绩。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一方面,自觉维护对主要矛盾判断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使之不随领导人或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又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新时期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历史和现实表明,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才能形成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正确判断

党的十八大所做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判断,既是对自1956年党的“八大”特别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的继承,也是对当前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判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辛探索,除了“反右”至“文革”时期外,总体上较好地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党的“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作的判断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八大”基础上,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53页。此后30多年,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表述一直没有改变过。

如何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科学判断?

第一,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如社会阶层分化带来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城镇化带来的城乡矛盾,民主化带来的干群矛盾,全球化带来了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干涉与反干涉等矛盾,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给紧缺的矛盾、工业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等。在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了改变,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按照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矛盾对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但是,这些矛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处于支配地位,也不起决定作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比,其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第二位的。

第二,构成主要矛盾的基本元素没有变。首先,是生产落后于人民需要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人民需要的满足大为改善,尤其是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走在前列。但就全国整体和全局而言,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呈多层次性,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人民需要还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虽然绝对贫困已基本消除,但相对贫困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有较大距离,生产落后于人民需要没有根本改变。其次,是物质文化生活作为人民的基本需要没有变。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需要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物质需要大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逐步提升,对社会和谐、政治清明、安全保障、环境优雅、生态良好等需要越来越强烈。但从人民需要结构总体看,就多数人而言,仍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主,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物质文化生活作为人民的基本需要并没有根本变。再次,发展生产作为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途径没有改变。虽然今天我们对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从只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但是,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仍是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和基本途径并没有也不会改变。

三、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但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却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特征、新变化。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把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而不能一成不变,凝固化、模式化。

第一,“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发生了新变化。人的需要是与日俱增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提升。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低档型”向“高档型”、“简单型”向“复杂型”、“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提升。另一方面,人们的需要范围不断拓宽,从物质生活需要,逐步拓展到对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安全保障、政治清明、成就事业、实现价值、当家作主等方面的需要。

一是物质生活需要发生了新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提升,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二是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用于教育消费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文化生活需要日趋多样化。三是对知情权、参与权等民主政治方面的需要与日俱增。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越来越希望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注重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维护自身权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四是对安全保障的需要日趋强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对安全的需要就会与日俱增。安全需要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躲避危险与贫穷,得到安全与福利。五是对生态文明的需要逐渐凸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越来越向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碧水的生态环境,追求绿色、低碳、环保的品质生活,希望远离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噪音、有害辐射等。

总之,人民群众的需要已从物质需要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从经济生活需要向民主政治需要拓展,从对私人产品的需要向公共产品、社会福利需要延伸,从生存需要向发展与享受需要提升,从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向成就事业、实现价值、当家作主、提高幸福感转变。

第二,“落后的社会生产”发生了新变化。无论是1956年党的八大,还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都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一方表述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这一表述和判断,主要是指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和文化产品还较为匮乏的实际。“落后的社会生产”有两层含意:一是指生产本身落后,包括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落后等;二是指社会生产落后于社会需要,相对人们的需要而言,社会生产总是落后的。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的今天,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有了很大改观和进步。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本身看,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愈来愈大比重,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有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满足需要的能力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短缺经济变成经济过剩,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这种情况下,仍几十年一贯制地沿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提法,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向人民群众宣传我们在改变社会生产落后状况,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

第三,解决和处理主要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新变化。当国家处在生产落后,经济短缺,物质匮乏,人民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办法,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扩大物质基础,增强经济实力。过去我们正是这样走过来的,取得了辉煌成就,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要矛盾。

在人民群众需要不断增长、拓宽和多样化的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显然光用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单一手段或途径已明显不够了,只有通过全面加快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手段或途径,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日益多样化的需要,较好地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但是,时至今日,对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认识,不少人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认识水平上。在解决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一直局限于注重发展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要矛盾就处理好了。而对于人民群众在文化教育、民主政治、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安全保障、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等方面的需求,长期关注和重视不够。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不能再局限于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单一手段或途径了。而应全面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主政治需要、社会和谐需要、生态环保需要和安全保障需要等多种需要。

在解决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不仅要从过去片面强调发展社会生产转向全面推进整个现代化建设,而且要从单纯注重做大“蛋糕”转向重视分好“蛋糕”。如果企业只增利润不长工资,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即使是社会财富剧增,经济过剩,劳动群众日益增长和拓宽的需要也会由于购买力不足而得不到很好满足。因此,从满足需要与分好“蛋糕”看,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始终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保证劳动群众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蛋糕”公平分配。否则,即使是“蛋糕”做大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仍无法很好满足,社会主要矛盾仍得不到合理解决。

四、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探讨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情还是世情,较之两次权威表述主要矛盾的1956年和1981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上,我们没有理由一成不变,而应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既坚持社会主要矛盾基本性质和基本元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判断,又要敏锐地观察、洞悉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和拓展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认识,使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途径更符合实际和时代要求。

经过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多元化。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元素没有发生改变,但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处理方法与途径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进行新的表述和概括。基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建设已形成“五位一体”新格局这一客观实际,我们认为,可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表述为:“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不能满足和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修改,改变的只是文字表述,或文字表述的角度,并没有改变主要矛盾的实质基本元素,也没有改变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这一修改,既坚持了我们党关于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的正确判断,又使主要矛盾的表述更贴切和合乎实际,而不会发生歧义。修改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表述,较之沿用了30多年的现行表述更为确切和符合实际。把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物质文化”四个字拿掉,拓宽了人民需要的领域和范围,更符合现在和将来人民需要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把“社会生产”修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把“落后”修改为“不能满足和适应”,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显得更贴切和合乎实际,而不会发生歧义。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格局已由原来的强调经济建设逐步拓宽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已涵盖整个国家现代化五大建设领域,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相比,总是处在“不能满足和适应”的永恒运动状态之中。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这一修改,使得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这一修改,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在解决和处理主要矛盾的方法与手段上创新,使之更具全面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人民需要不断增长、不断拓展、不断提升、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正确解决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而不能单打一。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矛盾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欧盟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