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收释AABB式词存在的问题

2014-03-12 15:28周遂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 周遂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部汉语语文词典。全书共十二卷,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广泛收列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语,语料涉及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书籍、近现代报纸、杂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资料等诸多方面。其内容之浩繁,释义之确切,为学界所公认,曾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AABB式词是字形AA完全相同、BB也完全相同的四字组合词,如“洋洋洒洒”等。检索中国知网可知,目前学界研究AABB式词的文章约有80篇,大致由两类研究文章组成。一类是对文献著作中的AABB式词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作品上,也有个别文章延及现代作品;另一类是从语法上对AABB式词进行研究,涉及读音、词性、意义等多个方面,这类研究占大多数。有关《大词典》的研究论文,在760篇以上,不包括一些研究著作。遗憾的是,至今还未有研究文章涉及《大词典》收释的AABB式词。事实上,《大词典》收释的AABB式词存在着书证单一、书证滞后、词条失收等问题,下面试加举例辨正。限于篇幅,每类只举五例以作说明。

一、书证单一问题

书证不仅能够证明义项的客观存在和源流变迁,还能体现词义,弥补抽象释义带来的理解困惑。《大词典》为保证所释词条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通常会举出三个以上的书证。但由于当时编撰条件的限制,《大词典》只有单个书证的词条仍然不在少数。在收释的AABB式词中,有不少词条就属于孤证,有待修订时增补。

1.下下细细:犹详详细细。艾芜《我的青年时代》一:“看一会我,又看一会转学证书,好像转学证书贴有我的相片,须要下下细细对看一般。”(1/309)①

按:“下下细细”是流行于川鄂的俗语,意谓仔仔细细,《大词典》所释近是,惜为孤证。可补如下书证:向泽映《中国的红色盆地——当代四川考察实录》:“县保险公司的领导下下细细研究了一番,然后宣布了‘八不准’:不准接受吃请,不准接受贿赂,不准买受灾户物品,……”金祥明《巴渝民间文学荟萃》:“香银和她娘下下细细的把葫芦摘下,搬到屋里放着。夜里,那葫芦放出一道道金光,把小屋照得亮晃晃的。”《鄂西民间故事集》:“秀秀把那苗苗栽到园子里,下下细细地服侍。”

2.丁丁光光:象声词。魏巍《老烟筒》:“﹝他﹞黑咕隆咚地摸着小锄,丁丁光光擦打一阵,掖上块干粮就地里去了。”(1/141)

按:《大词典》此条仅收一例书证,可补。潘青《彩莲婶婶》:“彩莲婶婶扫了一眼她的老汉,就钻进了厨房。一阵丁丁光光的声音之后,桌上添了一双碗筷,又添了一盘章书记顶喜欢吃的,陕北家乡的有名肉菜。”张登魁《锁金峡》:“我和后卫排一起行军,快到青云岭石桥的时候,敌人的一股追兵上来了,就在那个地方和敌人丁丁光光地顶了大半天。”

3.亭亭袅袅: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和轻盈的体态。元好问《芳华怨》诗:“娃儿十八娇可怜,亭亭袅袅春风前。”(2/365)

按:此条书证只有一例,可补。元·赵明道《越调·斗鹌鹑》:“燕燕莺莺,花花草草。穰穰劳劳,多多少少。媚媚娇娇,亭亭袅袅。鸾凤交,没下梢。空耽了些是是非非,受了些烦烦恼恼。”陶正《月光织成的网》:“人群轰地散乱了。亭亭袅袅的傣族姐妹,精精灵灵的傣族小伙子,驻军指战员,还有地区歌舞团的同行,人们端着各种盛水的器具,飞快地奔向路旁停着的几辆洒水车。”

4.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而历僻。”(1/174)

按:《大词典》此词条书证较早,但为孤证,可补。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九:“然此时官方之滥极矣。三三四四充塞卿寺,尚无禆于军国之缓急,矧以鳬雁微秩而支离其间哉。”清詹贤《卖鸡行》诗:“三三四四徒碌碌,走遍江城数百家,杼轴俱空愁半菽,卖丝卖谷难自存。”艾青《蝉之歌》:“当他们三三四四的走在街上,困苦地行着,或者支撑着手杖,或者一只手平挂在胸前,脸上所呈露的是何等辛酸的表情啊……”

5.乜乜些些:亦作“乜乜斜斜”。①装痴作呆。《西游记》第六一回:“﹝牛王﹞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②犹言眉来眼去。《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不送茶也去送茶,不送水也去送水,在那跟前乜乜斜斜的引逗他。”③朦朦胧胧,昏昏沉沉。《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当下虔婆前后共吃了几大杯,吃的乜乜斜斜,东倒西歪。”(1/759)

按:该词条义项较多,其中义项②和义项③的书证均可补。义项②可补书证:明方汝浩《东度记》第九五回:“把脸一抹,变了一个乜乜斜斜,红着脸,饴着眼,口流着涎,东倒西歪,脚立不住。”清《好逑传》:“妇人见他有些雏样,故意眉来眼去。范顺乜乜斜斜趁着捏手捏脚起来。”义项③可补书证:韦玮《酒醉英雄汉》②:“一群喝得乜乜斜斜的汉子们在厮灌着,粗声大气地吆喝着。”汪骏《登山》:“莫代表被捧得飘飘忽忽,被灌得乜乜斜斜,嘴巴也油了,舌头也滑了,越讲越添油加醋,越吹越神气活现,听得大伙啧啧赞叹,羡慕不已。”

二、书证滞后问题

最早的书证可以显示汉语词义产生的时代,便于从源头去探求词义演变的历程。因而像《大词典》这样的鸿篇巨制,非常注重追溯词语的源头,搜求最早的书证用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词典》在溯源上还存在着始见书证偏晚的不足,部分AABB式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1.丁丁当当:①形容性格刚强。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是个拳头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马,不带头巾男子汉,丁丁当当响的老婆。”②象声词。《老残游记》第二回:“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1/142)

按:《大词典》所释义项②的书证为清末小说《老残游记》,可提前至宋朝释志磐的《佛祖统纪》卷二十八:“潭州黄打铁,每用工时常念佛不绝。一日,无病托邻人书偈云:‘日夜丁丁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座而化。”

2.乒乒乓乓:象声词。《说岳全传》第十七回:“二人跳下冈子来,摆开两条铁棍,乒乒乓乓,将番兵打得落花流水。”西戎《女婿》:“﹝青枝爹﹞生了气,乒乒乓乓,把老伴骂了一顿。” (1/657)

按:《大词典》此条所列的最早书证为清钱彩、金丰合撰的《说岳全传》,可提前至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他抡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六卷:“银匠动了手,乒乒乓乓錾开一个口子,那银皮裂开,里面露出假货。”

3.丢丢秀秀:形容身躯细小,脚步轻盈。梁斌《播火记》第三卷四七:“就是二雁,女孩儿不大,细眉窄骨儿,长得乖巧,丢丢秀秀地走到奶奶跟前。”又如:她是那么一个丢丢秀秀的人儿,当然没有抵抗的能力。(2/836)

按:《大词典》所用书证为当代作家梁斌的作品和自造例子,可提前至清代。《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素姐跑上前把狄希陈脸上兜脸两耳拐子,丢丢秀秀的个美人谁知那手就合木头一般打的那狄希陈半边脸就似那猴腚一般通红,发面馍馍一般暄肿。”又第六六回:“李旺空大着个鼻子,雄赳赳的个歪人,见了素姐这们丢丢秀秀的美妇,李旺,李旺,把那平日的旺气不知往那里去了!”

4.事事物物:每一事物;万事万物。《朱子语类》卷七五:“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所知愈多,所接愈广;将‘自己’散在天下,渗入事事物物之中……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呀。”(1/548)

按:《大词典》此条所用的最早书证为宋朝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可提前至唐代。唐太宗《帝范》卷一:“以此制断,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又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朝廷以俭约为先,则士庶人不敢越分。尊卑上下,事事物物,皆尚质崇朴,自然家给人足,货财不可胜用矣。”

5.七七八八: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天刚亮,张金龙用两只民船,载着十几个俘虏,一辆自行车和七七八八的胜利品……兴头头的回来。”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六章:“(他)平时参加外面公开的社团活动,免不了还有些七七八八的事儿。”(1/149)

按:《大词典》义项二的两则书证皆取自现当代文学作品,可提前至清代。《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亲眷们都吃完了酒,坐轿的,坐车的,骑头口的,前前后后,七七八八,都告辞了家去;这些前日没得领打的婆娘也要家去。”《九尾龟》第一百六十七回:“旧年加二勿对哉,啥格阿哥讨家小,兄弟做生意,七七八八,去脱仔三千外势。”

三、词条失收问题

《大词典》广泛收释古今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语,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就AABB式词来说,《大词典》就收释有九百条之多,但仍有不少遗漏。这既不便于读者使用,也与《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撰宗旨相背离,因此有必要加以补充。

1.抹抹丢丢:形容装模作样。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曲:“盼得他来到,早涎涎澄澄,抹抹丢丢。”明无名氏《南牢记》第一折:“李大姐每日家搽搽画画,抹抹丢丢,欢天喜地,歌笑喧呼,岂不是负心女子。”韩仲义《冯国璋》:“段祺瑞狠狠瞪了丁士源一眼,丁才抹抹丢丢地把枪收起来。”蒋瑞等编《刁光覃、朱琳论表演艺术》:“他凑到芳西雅的身边,先是向她道歉,自责是一头蠢驴,然后抹抹丢丢地说道:‘芳西雅,我不打扰你,我就坐在这里挺好……’”

2.勉勉循循:勤恳努力的样子。《朱子语类》卷三一:“又问:‘张子谓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是如何?’曰:‘学者只要勉勉循循而不能已,才能如此,便后面虽不用大段着力,也自做去。”《鹤川把事杨氏墓碑志》③:“嗟先世之韩信,观今日之杨公,性禀刚柔,心存仁义,修身慎行,绰有士风。兢兢业业于公务,勉勉循循于释门,克孝克忠,可谓能士者矣。”明王袆《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三《卫处士诔词并序》:“维是处士,维德之纯,禔身操行,勉勉循循,不愧于天,无慊于心。”张进《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正如张积中所说:‘予惜夫德之薄而从学者希,予何知哉!勉勉循循,惟日从事于学焉而已。’”

3.真真灼灼:真实明确。《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晁梁回光返照,真真灼灼,知这狄希陈前世是他的长兄晁源托生至此。”艾斐《文学创作的思想与艺术》:“在鲁迅的小说中,如果离开未庄,离开鲁镇,离开曹娥江及其灌溉着的海边沙地,离开新台门周家,离开辛亥革命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人,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物是决不会成为真真灼灼、永葆艺术芳华的典型形象的。”《蓦然回首:柯岩创作60周年座谈会文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对于他,早已不只仅仅是一种认识、一种理念、一种愿望,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实践和真真灼灼的目标追求了。”

4.惺惺了了:清醒明了;聪明机灵。唐孙思邈《千金方》:“凡狂犬咬人着讫,即令人狂。精神已别,何以得知?但看灸时,一度火下,即觉心中醒然,惺惺了了,方知咬已即狂。是以深须知此。”《朱子语类》卷一百八:“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且恁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金丘处机《赞师》词:“唯有当日重阳,惺惺了了,独有冲天志。”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迨至用力久,自然惺惺了了,精明不昧,坐照无遗,又何忧事物之纷扰哉?”

5.悠悠愦愦:懒散迷糊的样子。《朱子语类》卷十三:“此心常常要惺觉,莫令须刻悠悠愦愦。”宋吴泳《鹤林集》卷三一《答李微之书》:“某六十二翁矣!瞬息光阴,更不堪把玩。若复悠悠愦愦,不倍用其功,则将起初平无及之叹,而堕于小人之归矣!”明王臬《迟庵先生集》卷八《训子文》:“学贵循序,心须静专,悠悠愦愦,岁月虚捐,勿曰弥坚石可溜穿,勿曰难到跬步里千。”清朱克敬《边事汇钞》卷十一:“庸夫逞其小愤,不顾贻害国家,无识者或反赞其忠义。悠悠愦愦,可胜叹哉。”

【注释】

①括号中斜杠前面的数字表示《汉语大词典》的册数,后面的数字表示页码。下同。

②见鲁笔选编《梨园五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出版。

③见张了、张锡禄编《鹤庆碑刻辑录》,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2001编印。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M].群言出版社,1993.

[3]柴世森.试论汉语双音动词AABB重叠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4]王明华.论AABB式重叠构词法[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