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考量*

2014-03-12 20:09马登值郑剑玲
关键词:海洋文明文化

马登值,郑剑玲

(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524088)

中华民族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历史土壤的海洋文化同样灿烂辉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期,海洋文化作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思想动力。促进海洋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海洋文化的自然地理、宗教神话、言语表征和历史事件等维度回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

一、我国海洋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是生命和文化的摇篮。古代的几大文明古国无不与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古玛雅文明,其起源都与海洋有一定的关系,都有靠近海洋(即河口地区或沿海地区)的区域文明,并且往往是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1]“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线200公里以内地区。”[2]海洋不仅是生命的起源,同样也是文化、经济、政治的生长命脉。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包括台湾岛、海南岛等省区性的大岛和成千上万的中小岛屿,全国近一半的省市都靠海。海湾地区及三角洲地区都是历代经济、文化较繁荣的地方,如古代的齐国、吴国、越国等,今天的上海、广州、杭州、青岛、大连、厦门、香港、澳门等,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城市。

文化的生成无疑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早在两百多年前,黑格尔就在《历史哲学》中明确地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的概念——“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做是一个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性格正就是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和发生的方式以及采取的地位”[3]。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对影响人类发展和历史进程的自然基础如“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重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首先,从文化的起源而言,不同的地理条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次,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地理环境既影响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也认为人能够利用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对我们理解海洋文化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古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宗教神话

海的神明和威力让人们敬畏和景仰。中国海洋神话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依海而居的先民们得“渔盐之利”,享“舟楫之便”,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雄奇瑰丽的神话,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宗教传说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是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初的《山海经》,河伯望洋兴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女娲补天、鲧禹治水……这些经典名篇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俗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人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意象也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联。《北齐书·王昕传》载:“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龙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海洋文化还包括涉海生活的习俗惯例,很多风尚习俗带着强烈的民间宗教色彩,如渔民在节日里、出海前举行大型的祭祀庆典等活动,祈求歌舞取悦神灵,以图消灾解难,出海平安。“实际上,这些将农耕文化渲染以海洋色彩的民间舞蹈,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转化,更是一种祈求‘人海和谐’心态的体现。”[5]

三、中国海洋文化的言语表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海在语言和文学中具有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想象与向往,流传下数不清的美妙动人的海的传说和故事,关于海的诗词歌画不胜枚举。“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夫不以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南华真经·外篇·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经·小雅·沔水》)“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玄中记》,《水经注·原序》引)古人对海洋之深、海洋之大饱含敬畏之感,用“巨海”“大壑”“巨壑”“百谷王”“无底”“天池”等作称呼。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藉苍茫无际、壮阔雄伟的大海喻老骥伏枥,表达志在千里的壮志情怀。意象开阔,气势雄浑,不仅刻画了大海雄伟壮丽的形象,更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拼搏进取的精神。毛泽东于1954年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借海咏志,以海的意向抒发了强烈的豪迈激情,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这些精妙的措辞显示出深邃苍茫的时空感和宇宙感,我们感受到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海呈现出一派气象磅礴、惊涛骇浪、沉雄豪迈的性格特征。在广阔巨大的空间中,人反倒成了一个微小的意象。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和修辞,更表现了一种大海的胸怀,大海的视域,大海的气魄,大海的秉性。还有大量的成语也来自海的比喻义。“四海之内皆兄弟”,现在我们可以用“四海”指称天下、全国,带着“豪放、豁达”的海洋气息。关于海洋的歌曲有《渔光曲》《大海啊,故乡》《鼓浪屿之歌》《东方之珠》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气息和朴素情感,广泛流传至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吟咏传诵海洋文化的有效载体。

四、近现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

在15~16世纪,海洋文化的兴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文化大交流的时期,东西方相继出现数次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中原文明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迅速被传播出去;而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的海上通道,包括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汉唐两代,相继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昌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公元1405—1433年,郑和率两万多人驾二百多艘舰船七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振兴国威,震慑遏制了来自海上的威胁,捍卫了南中国海的主权。郑和早在15世纪就深刻意识到海洋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并提出了关注海洋、富国安邦的海洋思想和海洋意识,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1403年中国就有了宝船,有了干船坞,福建泉州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大港,早于西方四百多年;1405年,一支庞大的船队出发,一共有船317条,配置了317个医生和1万多名士兵,这是当时世界上没有对手的“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短短3年时间,中国海军位居世界第七、亚洲第一。

中华民族曾写就了辉煌的海洋文明,也在近现代承受过来自海上的忧患。明清以后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反而导致了封闭和落后。19世纪封建的清政府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今天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除了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海洋文化对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帮助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当前形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兴海防、强科技、重教育、促发展,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当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将以海一样的胸襟、海一样的视野、海一样的激荡,在新世纪抒写中华民族的新文明与新征程。

[1]曲鸿亮.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M]//曲金良.海洋文化研究:第二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4.

[2]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22.

[3]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3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5]吴玲红.福建地区民间舞蹈的海洋文化表现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93-95.

猜你喜欢
海洋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