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策略浅探*

2014-03-12 20:09郑高亮
关键词:助学金助学社工

郑高亮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如何保证贫困生群体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全面健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缺少人文的、心理的关怀。尽管绝大多数贫困生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人无法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高校生活,对贫困生群体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本文从规范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的角度,结合目前学校政策的局限性对贫困生工作的影响,探讨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策略,提出建立贫困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贫困生心理隐患及产生原因

1.生活环境的变化产生认知偏差

大学新生步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为适应环境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而贫困生则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的低保家庭,这种调整对他们充满了更大挑战。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相比,农村贫困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短缺的物质支持和社会支持,不利于贫困生对新环境进行认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到成年早期的人格发展,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产生自卑敏感心理

大部分贫困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在中学时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成绩,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步入大学后,能够进入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无几,贫困生的成绩也就相应失去了明显优势。加之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成绩已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大学强调综合学习素质,例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学生的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中。这些对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是不容易达到的新要求,原来社会评价较高的贫困生因此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他资源,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3.缺少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贫困生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比较少,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不容易获得同辈群体的社会支持,影响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限于节约开支,贫困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现在的高职院校虽然有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等,由于所带学生多,贫困原因多样化等因素,很难向每一位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因为缺少社会支持,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很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4.弱势群体的身份压力可能带来心理不适

贫困生的贫困家庭身份属性,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得考虑经济因素,心理压力大。周围人群中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些偏见都可能带来贫困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

5.就业竞争中的劣势产生不平衡心态

贫困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也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1]。出身贫困的学生通常对于通过读大学来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特别强烈,然而在寻找工作时,却很可能因为缺少社会关系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巨大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种种消极情绪。

二、目前助学助困工作存在的问题

1.助学体系尚不够完善

向贫困生提供助学金能缓解贫困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是直接有效的助学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助学金体制,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常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有限的助学金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导致部分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2.助学助困工作还有形象工程的影子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学校的资金有限,不少高校帮助贫困生工作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教师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上电视、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处院系予以曝光,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某些贫困生对自己的贫困问题比较敏感,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很可能造成他们对外界评价的不安,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2]。

3.助学贷款落实难

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读书时的经济困难,国家鼓励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知名度高的学校、家庭背景好的在校大学生容易获得贷款,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有特殊家庭困难的贫困生,尤其是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贷款申请难以获得审批。学校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只是单纯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成为贫困生与银行进行沟通的桥梁。实际上,很多贫困生正是因为没有途径获得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放弃了步入大学的机会。

4.思想教育有待加强和改进

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有待加强和改进。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也有部分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了贫困生的形象。

三、建立贫困生工作长效机制策略

1.建立科学有效的助学金制度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政校企合作平台向政府、社会、合作企业呼吁,在项目合作中融入帮扶助困内容,扩充助学金的来源,做到开源;另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常年运行,做到科学有效。一是应该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做到符合条件的贫困生都有申请的机会,随时申请,及时审核,以保证助学金及时合理发放。二是应该整合各类助学金资源,制定明确的等级标准,统筹安排。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保证助学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三是拓宽助学金的形式,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予贫困生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例如接受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实物捐赠,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生活学习用品;也可以通过每月补贴饭卡消费的方式给贫困生伙食费上的照顾等。

2.对贫困生受助合理宣传

对帮助贫困生情况进行合理宣传可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更大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应该注意,应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征得受助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发挥学校在助学贷款中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应挖掘各方资源积极与银行合作,建立面向贫困生的全方位的贷款制度。学校可以向银行提供在校贫困生的详细情况,反映贫困生的要求,使银行能够了解到正确信息,从而制定面向贫困生的贷款计划。在现在实行的新生生源地贷款制度中,一些家庭特别贫困的新生常常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和对政策理解的局限,难以在入学时就获得银行贷款。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新生的贷款工作,做到帮扶工作重心前移,可以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有关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政策的资料,减少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深造机会的贫困生。在监督还款上,学校也可以与银行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发展情况或其他方式督促毕业之后的贷款申请人按时交付还款。这可以使银行更放心地向贫困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从而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

4.建立贫困生定向勤工俭学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辅、后勤管理等部门的许多工作可以吸收贫困学生参与。学校可以设置若干个工作岗位专供贫困学生申请,明确岗位职责、标准、报酬,还可以设置一定时间的服务期限供贫困生轮流参与,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通过愉快地劳动解决困难,一定程度解决“粥少僧多”的困境。实践表明这种助学方式贫困生更乐意接受。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定向勤工俭学制度,让贫困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方面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通过服务师生解决自身困难的自强自立精神;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理解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减少抱怨情绪,增进和谐团结,感恩母校。

5.探索引进驻校社工制度

引进驻校社工也是高职院校帮助贫困生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贫困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或学生工作机构可以解决的。它包含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辅导、对社会捐助的争取和管理以及与贷款机构的合作。这些内容都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操作、管理,从而更合理、更有效的解决贫困生问题。高职院校的驻校社工人员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社工人员可以开展基金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与贫困生之间的活动,找到可以让捐助人和受助学生互利互惠的帮助方式,从而为贫困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另外,社工人员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回报社会。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上、政策上给予倾斜,需要在心理上科学疏导。这不仅是学校职能部门、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只有有效协调校内外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统一要求,形成合力,助学助困工作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1]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

[2]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38.

猜你喜欢
助学金助学社工
青春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关爱·帮扶·助学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