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白象街重庆和世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埠时期:白象街之于重庆,如同华尔街之于纽约

2014-03-13 07:03青涧罗大万李晶三峡博物馆
城市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开埠洋行白象

文+青涧 图+罗大万 李晶 三峡博物馆

开埠白象街重庆和世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埠时期:白象街之于重庆,如同华尔街之于纽约

Baixiang Street in Port Opening: The First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Chongqing and World

文+青涧 图+罗大万 李晶 三峡博物馆

英文导读: In Port Opening Baixiang Street became Wall Stree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ed so highly that it looked like a window between Chongqing and World.

立德乐用一艘小火轮,撞开了重庆的大门。

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天津、南京、汉口、重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一个接一个地沿着海岸线依次被迫开放,直入长江,伸向西南。重庆开埠,半推半就地卷入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巨大涡流之中;而白象街,正是开埠时期老山城与新世界剧烈碰撞后留下的火花与伤痕。

第一块巴蜀地界 “国中国”

19世纪末期,在被蒙古人的铁蹄撞开城门700年后,重庆的大门再次被外来者打开。

号称“西部中国的英国开路先锋”的探险家立德乐,1883年借游历之名考察川江航道。他乘坐木船,历经艰险,花费了近40天时间,终于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靠岸。这个高鼻子黄头发的洋人,将自己的历险记写成《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并于两年之后成功获得清政府发给的重庆与宜昌之间的行船执照;十三年后,立德乐任船长的“利川”号由宜昌试航川江,成功抵达重庆。

立德乐的到来,带来了重庆第一家外商工厂——“猪鬃厂”的建立、第一家洋行——“立德乐”的设立,以及谋取江北地方煤矿开采权的“华英合办煤铁矿物有限公司”的运营。在这第一个立德乐的带领下,千万个“立德乐”来到了门户洞开的重庆。

除了老牌的英法帝国主义外,后起的美、德、日等国也迎头赶上,先后以重庆为据点,建立领事馆。在渝各国领事馆组成领事团,与清朝重庆政府秘密勾结,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约定:“署川东道张华奎报重庆关开关,旋与税务司勘定南岸王家沱为商埠地址。”1891年3月1日,一个名叫好博逊的英国官员,在重庆建立了海关,标志着重庆正式被辟为商埠。

一时之间,各国洋行、公司、药房、酒店、工厂等在山城地界上迅速创办,数量多达五十余家。它们中包括:英国人的太古洋行、重庆有限转运公司、兵轮酒店;美国人的大美药房、美孚油行、胜家缝纫公司;德国人的义昌洋行、美最时洋行、元亨洋行;日本人的大阪洋行、友邻火柴公司、新丝厂、日本军舰集会所……重庆沿江一线,俨然已是巴渝地界内的“国中国”。

就此,重庆半推半就地卷入了东西方文明巨大碰撞的风暴之中。

第一条山城“华尔街”

重庆开埠之后,外籍商人的活动被限制于南岸,不经许可不能到城里来。为了办事,就有了买办。由于白象街地处太平门内,靠近官府,于是它被各种买办、商行一眼相中,成为外商办事处的理想驻地,此后禁令荒废,洋行商铺渐渐渗入,这里也就成为下半城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可以说,白象街在当时就是东方的华尔街。

在当时,以白象街为首,下半城仅是棉纱和绸缎业便集中了200多家公会,每年销售几十万包。朝天门半边街的糖业,有30多家从业商贩。“资内蔗糖,质胜洋糖,贩卖及与省外”。陕西街还集中了34家书店,“铅石印书盛行,木刻旧书业市微”。此外,盐巴、药材、皮货、鞋帽等,都集中在下半城。因此,《市中区志》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在下半城,原重庆府署改建的商业场(白象街附近)成为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每天清晨,白象街富人区里的人们穿着西式服装,对当地老板道一声“hello”;而门市内穿着传统服饰的本地人,操着浓浓的山城口音,热情地招待着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场景,对比上海的“十里洋场”也不为过。马路上车水马龙,道路上人流如织,开埠时期的白象街聚集着众多商贾船家,他们通过水运将货物运到重庆,在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上忙碌地处理着各种交易,也于大大小小的洋行内外整日思考着金融议题。百货、银楼、当铺、钱庄,还有很多行帮,无不能在白象街找到自己的位置。

重庆开埠后,一大批中西合璧的建筑应运而生。

如今在白象街留存的开埠时期建筑中,尚余一栋四层楼高、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从其门头上悬挂的那块饱经风雨的匾额上面,还依稀可以辨认出“江全泰号”四个字。

正如立德乐洋行为英国所支持一杨,白象街上的“江全泰号”曾为美商大来公司旧址,是长江岸边典型的商号洋行,之后成为了丝绸商铺。据房产资料查证,民国二十一年(1932),经拍卖行拍卖,巴县法院已将“江全泰号”判给杨芷芳。1952年卖给洪发利机器厂,1953年2月由西南机械管理局接收,1954年变更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西南办事处,1963年变更为西南一机站。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白象街的繁华早已刻入老建筑的墙缝,贴耳细闻,也许还能听见那大清早响起的第一声“hello”。

第一家邮局和第一张地方邮票

在重庆开埠之前,民间邮政组织陈洪义麻乡约民信局曾于1866年迁至重庆,在市区的白象街设立总局,与长江沿线重要城镇48个“麻乡约”有业务交往,算是西南地区最早的民间通信机构。开埠之后,官办新式邮局应运而生。

如果细细梳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办邮局和发行邮票的历史,那么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初。当时在华的邮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名为“客邮”的民用邮局,直接受本国邮政部门管辖,在当时的中国设立有多大340多处;二是侵略军的军邮局,大多行用侵略国家本国邮票,仅有少数加盖“中国”字样;三是租借地的邮局。

1884年,英国商人在重庆设立商埠邮局,中文名称为重庆书局。当时的邮寄范围仅限于中国开埠的商埠之间,并与上海工部局书信馆订立合同,转送宜昌、重庆、上海等地邮件,实际上为私人邮局。1893年,邮局正式发行邮票,那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枚地方邮票。1896年,清政府决定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将海关拨驷达局改称大清邮政官局。重庆地方邮票依据法律被大清邮政局接管,在太平门设立了邮政总局,由邮传部直接管辖。

基于这段历史,白象街大清邮局所在的千益巷被改名为邮政局巷,并沿用至今。

第一批“报关行”应运而生

既然开始通商,免不了就得有人来管水政税政。很快,重庆海关在货运最为发达的白象街内成立。海关监督总署采用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大门呈中式八卦形,却是欧式立面,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门牌风格相互结合。建筑顶层中部有圆形中国传统文饰装饰,内部为传统木结构,有内天井,围墙外底部有通风掩口,整体是一座由三栋建筑组合而成的宅院。楼分四层,一楼设有海关接待室、走私犯关押处等;二楼为干部办公室;三楼为纳税室;最高层即阁楼,为外国买办的住处。

同中国其它通商口岸一样,海关自成立第一天起,就被英国人控制。即便清政府任命了川东道台张华奎为重庆海关监督,但英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委派英人霍伯森任重庆关税务司,中国海关监督形同虚设。唯一能为中国商人们提供点实惠的,就是报关行了。

在川江尚未通行轮船的时候,重庆港进出口物资均由木船承运。商人深恐已报关的船货,在缴纳关税之后,还不能避免沿途厘金税卡的征课,只有向海关交涉。然而,海关之中外国人居多,文件票据均用外文,普通客商因语言文字障碍,既不了解报关纳税手续,也不熟悉海关税则,因此报关行应运而生,地址就建在大清邮局之内。

重庆海关成立初期,报关行的业务最是兴旺。它不仅取得了招商局和重亲官府的支持保护,还取得了前川东道的许可,常年营运资金多至数十万两,从业人员有四五十人之多,往来船只数以百计。

第一扇开眼看世界的窗

随着下半城的繁华与忙碌成为常态,19世纪末诞生的《渝报》带给金融一条街前所未有的人文气息,成为巴蜀民众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1897年11月,维新知识分子宋育仁,创办了重庆历史上第一家近代民营报馆,馆址首设白象街。《渝报》为旬刊,每月出3册,每册60页左右,土白纸木刻线状,略小于32开本。社长宋玉仁及其同伴,以宣传维新思想、救亡图存为己任,报馆内不设专职记者,却在各个府州县委托一人采访,并代为销售。与此同时,《渝报》向社会各界征稿和销售,仅一年时间,应运而生的时代新风尚从白象街口刮了起来——反对侵略、提倡民主、振兴商务、培养新学人才——新思潮影响到重庆,乃至整片巴蜀地区。

话说这《渝报》社长宋育仁,他可是名噪一时的重庆、四川近代工商业之父。出生于四川富顺,1886年中进士,1894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考车西欧政治经济文化之都和社会,1896年赴重庆出任四川省矿物、商务监督,设立四川商务局。他在重庆兴办了洋车、玻璃、卷烟、药材、白蜡、竹粽、青麻、煤油、煤矿等大批实业,提倡“敌洋产而辟土货”,着力培养本土工商业。难以想象,在洋行林立的白象街内,一股新生的力量在声声地呼喊:

“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权力……”

《渝报》的诞生,成为重庆开埠以来最强有力的本土觉醒和民族反思,大大促进了巴渝地区民众的思想解放。

从此之后,白象街不仅仅是传统重庆的经融中心,亦成为了现代重庆的文化阵地。仅仅在这条街上,就有后来的《大公报》、《新蜀报》、作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全国性的大型文化单位。即便到了20世纪3、40年代,大量文化名人齐聚重庆之时,白象街的文化中心地位也并未衰落,其影响仍在持续积累,并辐射开去。

猜你喜欢
开埠洋行白象
白象:打造有骨气的民族品牌
老码头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只知有莫,不知有英”
论近代三都澳开埠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白象 红烧牛肉面
汉口沧桑
刍议条约开埠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