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走近克洛德

2014-03-13 06:32张湘君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克洛德中世纪

张湘君

【摘要】一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让我们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形象有了新的思考。突破教材的表层定义,细读原著,把一个正常的自然人放在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性在神权桎梏下逐渐被扭曲的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克洛德·弗罗洛;中世纪;自然人性;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小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第六卷——一滴水,一滴泪。《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讲述的是外貌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养父、副主教克罗德的指使,劫持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被人发现而受笞刑的故事。节选部分关于副主教克洛德的文字非常之少:“此时,有头骡子驮着一个教士穿过人群走来了……随着教士越走越近……教士立即低下眼睛,猛然折回,用踢马刺一踢,马上溜掉了……这个教士正是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这仅有的几行文字却引起了同学们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极大关注。比起对“真善美”化身的爱斯美拉达,“最丑外表最美心灵”的伽西莫多形象的一致认同,大家却不愿意把“道貌岸然”、“心如蛇蝎”、“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等恶名简单地挂到克洛德头上。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之名走进《巴黎圣母院》,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一个突破教材表层定义的社会人——克罗德·弗罗洛。

一般认为,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是中世纪宗教邪恶力量的代表。其实,细读原著,推敲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克洛德是一个在发展中,被教会制度异化了心灵,最终走向毁灭的人物。这一深度扭曲的人格背后呈现的,是中世纪黑暗阴晦的社会背景。

一、正常的自然人性

早在幼年,克洛德就由父母决定终生从事神职。在弥撒祈祷和学习拉丁文、古希腊文中长大成人。他勤奋好学,踏实庄重,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在神秘神学、经文神学和经院神学方面取得了很深的造诣,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受人尊重的青年。

1466年的一场大瘟疫夺走了克洛德父母的生命,只有一个小弟是他唯一活着的亲人。十九岁的克洛德担起了做家长的责任。这个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小弟弟使他发现:“世上除了索尔朋的玄想之外,除了荷马的诗之外,还有别的东西,那就是人需要感情。”从此,小弟弟便成了克洛德生命中最美好的期待。而当他面对被人遗弃,相貌奇丑的加西莫多时再次流露出的同情心,无不表示克洛德是一个正常人,甚至是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正常人。

二、无可逃脱的社会属性

自有社会开始,每一个自然人都不能摆脱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背景。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作为一个社会中人的克洛德,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最终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甚至预言了 “‘ANARKH” 。

那个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提倡人们禁止一切欲念,一切没有经过教会认可而产生的思想都是异端。自幼便被父母决定了终生从事神职事业的克洛德,在天主教的残酷世界中,在修道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是孤独的,寂寞的。随着小弟弟和伽西莫多长大成人,三十六岁上下的克洛德也修炼成为一个刻苦律己、郁郁寡欢的教士。他是若扎的副主教大人,巴黎主教的第二号心腹。让我们来看看,此时,雨果笔下的克洛德:“这是一个威严而阴郁的人物。他双叉着双臂,脑袋低俯在胸前,整个脸呈现出昂轩的光脑门,威严显赫,一副沉思的表情。”也绝不仅仅是一回,专给教士洗衣服妇女,不无惊恐地发现:若扎的副主教大人的白法衣上有指甲和手指掐过的痕迹。

克洛德那一向严厉冷峻的外表,蒙骗得了世人,却欺骗不了自己。盯着举灯盏处女的炽热眼神,白法衣上的指甲掐痕,无不宣告欲望在克洛德内心的汹涌。面对美若天仙的爱斯美拉达,克洛德压抑已久的情欲之海终于奔涌溃决了。当克洛德爱上爱斯美拉达的时候,他是最疯狂的。他用尽了一切可以得到爱斯美拉达的手段,强抢、跟踪、嫁祸、甚至是威胁……但是长期以来宗教的禁欲主义告诉他:爱情是最可怕的异己力量,是凶神。信奉上帝的克洛德害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交给了凶神,所以他又不停地用所谓的理智压抑自己爱的冲动。

火越扑越猛。钟楼密室里,克洛德带着满脑子挥不去的“爱斯美拉达”,深陷在痛苦的煎熬中。终于,他拿起了圆规,以颤抖的双手,迷惘地在墙壁上刻下“‘ANARKH”一词。克洛德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其强烈的悲剧意味诠释个人在深重的社会背景下的渺小和无奈。克洛德似乎是可恨的,但克洛德更是可怜的,中世纪宗教制度的桎梏犹如魔咒一般,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

三、“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触动我们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近了那个真实的克洛德。重新审视“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的名单》三篇文章,绝非简单地对人性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做一对比。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中世纪的欧洲、二战中的德国,这些社会背景对人物性格的转变,乃至异化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作品核心人物身上共同呈现出的,作为自然人无可逃脱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正如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善举是以一个邪恶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前提一样,克洛德的恶举也绝非是天生的扭曲。从懵懂之年被父母送进教会学校的那一刻起,一个本性质朴的自然人的未来,便以“‘ANARKH”般宿命的方式深嵌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顶端。其实,与孚比斯对爱斯美拉达肤浅的爱比起来,我总觉得,克洛德的爱要深沉得多。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洛德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