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突围 在创新中谋变

2014-03-13 13:12高翔王国锋
新闻前哨 2014年2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时事版面

高翔 王国锋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新闻传播手段迅猛发展,报纸时事新闻转瞬成为旧闻,甚至有读者质疑地市报纸的时事新闻就是摘抄自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的媒体打出“独家译文”的招牌,少数报纸甚至取消时事报道板块,转而做大本地新闻和文体娱乐新闻。地市报时事报道有没有必要存在、如何在夹缝中突围?本文试图做一些粗浅探讨。

一、地市报时事报道面临发展瓶颈

面对网络新闻特别是微博、微信即时新闻的冲击,有人认为传统媒体有不可取代的权威地位。但随着互联网管理的不断规范,网络新闻的权威性也在逐步提高。比如,新华社供稿库出现的新闻稿,同一时间甚至提前出现在新华网,第一时间会被新浪、凤凰等各大网站转发;发生重大事件,当地各种官方微博往往比传统通讯社更快发布相关新闻……在这种形势下,地市报时事报道一直存在的一些短板更加凸显。

一是稿源单一。长期以来,地市报时事报道主要新闻来源是新华社。有的媒体要求全部采用新华社稿件;有的编辑出于安全和省事考虑,也习惯直接采用新华社稿件。单一的来源导致时事报道与中央和省属大报、与同类报纸同质化严重。时事报道千报一面,很难吸引读者。而笔者查阅有关政策规定发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硬性规定“全部采用新华社稿件”。1987年,中宣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重申新华社是“党和国家发布新闻的机关”,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负责准确地、及时地发布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主要包括:(1)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2)重要文件;(3)重要会议新闻;(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任免;(7)领导人去世等。这个文件还解释:“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有一个统一的发布口子和口径可以避免因多种版本的报道而引起的混乱以及因着重点不同而引起的外界猜测和流言蜚语。这类统一发布的新闻从总体上说,数量并不多,不会形成报纸版面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必须采用新华社稿件应该很清楚,媒体完全不必作茧自缚。

二是版面萎缩。近几年,部分地市报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本地读者更喜欢看本地新闻;认为地市报做时事报道没有优势,时事报道可有可无,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地新闻。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地市报时事报道版面很难保证。地市报时事报道一般是两个版面,少数是四个版面,加上广告占位以及经常给本地新闻让路,时事报道的版面经常被占用、挪用,空间不断萎缩。同时,在时事新闻的人员配备、策划指导上,存在照顾性和随意性,甚至基本不管。这些导致时事编辑不能策划、不想策划,没有压力和动力去精心选稿编稿、去用心经营版面,甚至新华社稿件标题也不改动,照单全登。没有基本的量的保证和质的保证,新闻不能做深做透,时事报道内容不能形成强势、版面没有视觉冲击力,就没有自己的优势,对报纸、对读者都是可有可无,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成为媒体的边缘配角和读者眼中的鸡肋。

三是报道面窄。时事新闻是读者了解世界的窗口。中国和地球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决定了时事报道要有广阔的视角,要有一定的广度。但在实践中,地市报时事报道在关注点上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首先是区域的不平衡,突出大国、突出热点地区,美、俄、英、日、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永远的主角。据笔者统计,某报2013年6月17日至2013年12月5日的600多篇国际新闻稿件中,有关美国的新闻稿件就有近200条,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经动态和社会事件完全没有反映。其次是内容的不平衡,突出突发事件、突出社会新闻,突出奇事、怪事,始终处于博眼球的亢奋状态,忽视全球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新闻。有的甚至以猎奇、猎艳吸引读者。娱乐化、消遣化可以一时迎合部分读者,但长期缺乏严肃性、知识性,最终会让大部分读者厌倦和疲劳。

二、做好地市报时事报道意义重大

虽然面临一些困境,但地市报时事报道仍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做好地市报时事报道意义重大,地市报时事报道完全可以做好。

一是受众需要时事报道。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和大改革、大变革时代,改革牵动老百姓的各项利益,他们需要及时了解新政策、新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各地的落地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这为我们针对本地读者群的需求拓展时事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党委、政府需要时事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需要广泛参考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经验教训,上级精神的传达与贯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地党委、政府需要通过时事报道这个窗口,有节奏地向市民传递上级精神,同时了解各地改革发展动态,这为我们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是媒体自身需要时事报道。读者不可能到地市报上看本地新闻,到其他报纸上看时事报道。地市报目前还不可能成为纯粹的社区报,不可能全部刊发本地新闻,时事报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地市报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板块。做好这个板块,对提升地市报的竞争力、影响力、公信力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这充分阐明了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是对宣传思想工作基本职责的时代定位。新时期地市报时事报道应按照这一要求,摒弃低俗追求、摒弃自我矮化,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服务人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上争取更大的作为。

三、创新地市报时事报道的路径

综上所述,地市报时事报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用新思路才能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才能产生新成效。我们认为,只要加强力量、加大投入、保证版面、大胆创新、形成机制,一定能开辟地市报时事报道的新天地。endprint

一是探索地市报时事报道内容的本地化。本地化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突出与本地相关联的政策、事件、人物,进行本土性切入。去年9月22日晚,台风“天兔”横扫广东汕尾,十几名在中铁十一局工地打工的襄阳枣阳籍农民工所住的工房被台风吹倒,8名农民工当场死亡,3名农民工重伤,6名农民工轻伤。事件发生后,襄阳晚报派出两名记者,赶赴汕尾对台风造成的损失情况和枣阳籍农民工伤亡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受到读者关注和好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枣阳籍航天员聂海胜参加的神舟六号、神舟十号任务中,襄阳晚报均派出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其次,是邀请官员、专家、学者,及时对时事新闻进行本地化解读、阐发、链接,建立与读者互动的平台,让读者推荐新闻、参与评论。第三是整合并集中报道与本地当前中心工作有关的国内外相关做法、进展以及经验、教训,以他山之石为党委、政府和读者提供参考。

二是探索地市报时事报道选稿的专题化。即避开与网络新闻信息量甚至时效性的竞争,一天突出一至两个专题,做深做透。这需要时事编辑对新华社等合法渠道的稿件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时事编辑结合当前焦点、热点精心进行策划,从而在形式、内容和手段上形成独家优势,以角度、深度取胜。

三是探索地市报时事报道形式的杂志化。杂志化,即通过划分板块的形式,以时政、财经、社会、科技、文化或者事件、人物、评论等板块,充分整合、吸纳当天的时事新闻,为读者全面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日,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固定读者群,让时事报道成为读者每天离不开的一道新闻大餐。近几年,一些市场化报纸周末、周一开设的周刊性质、侧重于国际新闻的时事板块受到读者欢迎,这为我们开阔思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如《新民晚报》的“新民环球”、《新闻晚报》的“国际周刊”、《现代快报》的“世界周刊”、《信息时报》的“男人帮”,等等。有条件的地市报,可以走得更大胆一些,探索时事报道杂志化的经常化,以丰富的内容参与竞争。

四是探索地市报时事报道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地市报完全可以建立更多的平台、开通更多的渠道,丰富稿源、丰富内容、丰富版面,避免同质化。一是利用报业组织搭建平台。如中国晚协、地市报协等,平台内的媒体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互相采用有影响力、可读性强的稿件。近年来,襄阳晚报通过与省内市、州晚报协作,开办了“周边新闻”版,成为时事报道的有益补充,受到读者欢迎。二是临时与重大事件发生地的主流媒体合作,通过约稿、联手采访等形式,形成独家报道。三是整合加工新华社和其他渠道的稿件。如在国际新闻方面,襄阳晚报利用中国日报特稿,与新华社稿件进行组合加工,进一步丰富了时事报道内容,增强了可读性,避免了同质化。

(襄阳晚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时事版面
时事政策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与保护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