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地区生计方式的变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郎德上寨为例

2014-03-15 01:30李辅敏赵春波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苗族土地村民

李辅敏 赵春波

(1.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一、关于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距雷山县城17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全寨共138户,543人,耕地面积5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整个寨子都是苗族,以陈、吴二姓为主。这里曾是清末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根据地,至今山上还遗留有当年苗民抗清所挖的战壕以及那场战争遗留下的刀枪、土炮等。产生要利用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的想法是老支书陈正涛,他说:“当时其他的村寨都不敢,可我当时就决定干,于是就干了起来。”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资助村民按保护民族村寨相关规定整理村容寨貌;1987年省文化厅资助3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改建寨里的接待室、陈列室和博物馆。进入90年代,政府加大对郎德旅游开发投入力度,1990年州旅游局资助5.7万元修复杨大六风雨桥;1992年由振华公路公司资助3万元,修建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水池2个,管道5400米,1993年1月,村民饮上了卫生自来水;1995年交通部门资助18万元,拓宽了郎德下寨至郎德上寨的进寨公路,公路长1500米,宽8米;同年,由教育部门资助6万元,群众集资0.6万元,在郎德路口修建了郎德小学,次年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由财政部门资助2万元,村民自筹1.3万元,修建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997年1月村民们看上了电视;1997年邮电部门投资6万元,村民集资0.4万元,接通了程控电话。[1](参看表1)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郎德上寨知名度越来越大。从1985年成为全国第一座民族村寨博物馆开始,1986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开展民族文化旅游。1995年,郎德上寨分别被贵州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民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自1987年以来,已接待中外宾客100多万人次,现在全寨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130万元,户均旅游年收入超万元,旅游已经占到当地村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二十多年民族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系列的重大变化。

二、旅游开发对郎德上寨传统生计方式的影响

(一)旅游收入在当地产业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旅游开发给郎德村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但郎德人对土地的珍视并没有因旅游开发而减少,郎德寨门虽已打开20多年,但他们还一直兼顾着农业生产。在不放弃农业、保证生存所需谷米的前提下,郎德人常常是身兼数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穿插从事农业和旅游业,互为补充。没有游客时,家家户户就下田干农活;游客来了,村里会用广播通知,听到广播后,村民就放下农活,赶回家换上苗族盛装,从事为游客服务的相关活动,如导游、民俗表演等。郎德旅游中民俗表演是主打产品,寨子里的500多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有空闲时间,都是民俗演出队的成员。演出队旺季每天要表演十多场,每场收入500元,国内外游客一个标准。其收入,村里提成30%,用于寨上修桥补路,维护寨容寨貌及与旅游有关等公共产品开支,其余按所参加表演的人数分等级进行分配。忽略通货膨胀,郎德村民通过民族歌舞表演获得的收入年均递增35%以上。

表1显示:郎德上寨旅游业收入在郎德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2006年更是发生了重大变化,比例首次超过农业收入占到了郎德总收入的47%。

表1 郎德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07年行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变化情况表(%)

(二)旅游拉动效应

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郎德上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经济拉动效益明显。村民们除了从旅游表演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收入外,善于经营的人家,还卖苗族银饰、服饰等各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此外,村民们亲手制作的芦笙、刺绣背包等颇具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极受游客的喜爱。苗族风情表演加上旅游手工艺品、农家乐这三项收入年均30万元以上,占全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户均增加四千多元的收入。村里老支书陈正涛家单靠办“苗家乐”接待客人,月纯收入就达5000元以上,年纯收入已达七万多元,加上表演,卖苗族首饰、服饰、刺绣等各种饰品,还有家庭的其他收入,他家年纯收入达十二万多元。在郎德上寨,富起来的当然不只是老支书一家。郎德上寨已经由原来单一的以种植业、林业为主的传统生计模式逐渐转变成为民俗旅游、农业、养殖业等多种收入渠道相结合的新生计模式。

三、土地耕种及其方式的变迁情况

苗族人民世世代代从事农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对于生活在苗寨的村民来说,土地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么,随着郎德旅游的不断开发,耕种土地的情况如何呢?

从表2可知,在土地耕种方面,郎德上寨与报德寨村民在回答“土地是否都种了作物?”这一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表2清晰显示:在郎德上寨,“土地全部种植”家庭数占总家庭数比例达到96.6%,而报德村这一数据只有87.93%。由此可见,郎德上寨家庭种植全部土地的比例更高。

表2 土地是否都种了作物?

在郎德上寨土地耕种方面,除了对“土地是否都种了作物”进行考察之外,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对土地耕种情况进行测评与衡量,即表3“肥料使用、粮食、家畜喂养情况”。通过对土地肥料使用情况、粮食情况、家畜使用饲料喂养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郎德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使用传统粪肥的人数比例要比报德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有96.9%的郎德人认为粮食足够吃,而报德竟然还有11.3%的人感觉粮食不够吃;报德使用饲料喂养家畜的家庭数占到总家庭数的8%,而郎德只有不到2%;郎德上寨村民雇工的家庭数占总家庭数比例(43.1%)也同样低于报德寨(48.1%)。

表3 郎德上寨、报德寨肥料使用、粮食、家畜喂养情况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旅游收入已成为郎德如今第一收入来源,开发旅游的显著经济效益为郎德留住了更多青壮年劳动力,因而郎德与报德相比有更为充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不需要大量雇工种植土地。

2.传统粪肥虽然较化肥更受农民青睐,但由于使用粪肥比使用化肥劳动更为繁重,需要较多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相对较少的报德粪肥使用方面要低于郎德。

3.郎德虽然进行旅游开发,但是郎德人传统农业意识改变不大,又拥有比报德更多的劳动力,土地种植情况相比报德反而要好,农业收入一直是仅次于旅游业的郎德第二大收入来源。

四、房屋用途的变迁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村寨的房屋一般以自住型为主,但通过调查发现,随着郎德上寨民俗旅游开发,村民的房屋用途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如表4所示,在回答“房子是否对外出租”时,郎德上寨39.7%的家庭选择的是“租了”,另有60.3%的家庭选择“没有租”,有39.7%的家庭是因为“房间太少,不够住”这个原因而不租房给参观者(参看表5)。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旅游开发给郎德上寨村民提供了通过出租住房获得收入的新方式,但同时靠这种方式获取收入的村民并不占多数,从表5中的数据来看,并不是村民不想出租住房,而是由于有限的住房条件限制了住房出租数量。“人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农家乐啊!一般看表演完了就到雷山县城里面去吃住,因为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空间给他们住。”郎德上寨一村民如实说。

据此,我们应该可以判定,就整体接待而言,郎德上寨仍仅局限于旅游表演层次上,满足不了参观者深层次的需求,他们不得不回到县城里去吃住,导致郎德上寨旅游边际收益递减。

表4 房子是否对外出租

表5 没有租的原因

当下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与生活,使人们更重视消费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相对于消费的效益性需求而言,消费的效率性需求将上升,即消费者在关注消费的效用和质量的同时,更关注消费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但郎德上寨被调查者家里有抽油烟机的仅为16户,有洗浴设备的更是只有7户。说明目前郎德上寨的开发力度和深度都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的需求,造成来旅游的人逗留时间短,游客的消费支出受抑制,白白将许多利润空间拱手让人。如何在保护郎德上寨传统文化免遭破坏的同时,加大宣传,更好地深化旅游开发力度,使郎德村民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大的实惠,这是未来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R].中国秘书网,2008-12-21.

猜你喜欢
苗族土地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我爱这土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