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形势下“时评”的影响力
——《经济日报》评论版概述

2014-03-15 08:30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记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日报门票景区

□ 文/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打造新形势下“时评”的影响力
——《经济日报》评论版概述

□ 文/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济日报》评论版是2014年1月在原有的“经济时评”版基础上推出的,版名为“时评”,每周一至周五刊出,一般安排在第五版,主要栏目有“纵论”“联席评论”“来论”“观察”“国际”“微议室”“多棱镜”“大家谈”“行业”等,有时也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近一年的打磨,《经济日报》评论版形成如下特色。

时评 特色 创新 深度

一、关注现实,体现“经济味”

正如《经济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所言,《经济日报》要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经济信息需求”,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企业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生活的良师益友”。作为这样一张报纸的评论版,自然肩负重任。这是因为,从国际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新的问题与现象不断涌现,而经济问题牵涉面广,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这一切,都决定了《经济日报》评论版必须时刻对国内外经济动向保持高度敏感,能够及时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解读。近年来,《经济日报》评论版体现出强烈的“经济味”。特别是其主打栏目“纵论”和“观察”,刊登的绝大多数是作者编者经济方面的观察思考成果。与此同时,对于公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经济日报》评论版也努力通过“来论”“多棱镜”和漫画等栏目予以评判,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和对受众的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日报》评论版每期都在版面中心位置安排一幅评论性漫画,对于社会问题进行针砭,既活跃了版面,打消了纯文字稿的沉闷,又成为体现该版关注现实生活的一个窗口。

关注现实,经济味浓,必然要求《经济日报》评论版围绕当前经济生活,阐发新颖性观点,使公众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经济问题。

比如,面对知名景区门票上涨,公众纷纷吐槽,景区管理者则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大倒苦水。双方各持己见,议论纷纷。媒体相关评论虽发了不少,但真正能够在这“两难”之间提出解决办法的并不多。2014年9月24日,《经济日报》评论版在“观察”专栏刊发《“门票经济”难行远》一文指出,各大旅游景区门票动辄涨价,从表面上看与集中放假制度和运营成本上升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与扭曲的“门票经济”关系更大,与思路不宽、创新不足关系更大。直指问题要害,却又不止于对景区的批评,而是更深入地探讨破解难题的思路:跳出“门票经济”的惯性思维,把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有可为。评论认为,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一个系统,其中娱乐和购物弹性最大,吃、住也有广阔空间,门票只是整个旅游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旅游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让消费者有更愉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将“门票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只有舍一时功利,才能求长远兴盛。应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中赚取更大利润。总的看,这篇评论跳出景区门票上涨的“是与非”,将之作为一个经济事件进行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二、权威性强,以观点的专业性见长

《经济日报》主要面向经济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研究者和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一定位决定了《经济日报》评论版的稿件应在专业性上下大功夫,不能只是一般化地分析问题。该版重点稿件大多能够依托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给人启示。

比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那么,城镇化建设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是否存有隐患?运作不当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经济日报》评论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国际”专栏以《拉美“过度城市化”需引以为戒》(2014年5月30日刊发)为题对此进行了讨论。

文章列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拉美地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指出拉美地区虽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但不少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城市生活条件却并未随之相应改善,出现了诸如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非正规就业人员数量巨大、社保覆盖率低、贫困率高企以及治安恶劣等问题,强调由“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城市贫困化”及其引发的住房保障缺失,成为拉美地区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援引研究者的观点认为,相对于较高的城市化率,拉美地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由于工业进程停滞和家庭消费受到抑制,使得拉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化速度,最终导致“过度城市化”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而且由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无疑会使拉美国家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执政难题增加。提出应避免重蹈拉美覆辙,值得有关决策部门深思。

显然,这篇评论视野开阔,论据翔实,由“外”而“内”,最新研究成果,高屋建瓴地探讨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决策部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切不可一哄而上,必须周密谋划,三思后行。体现了根植于长期的专业积累。

《经济日报》评论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还在于善于传播在学界或业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的观点,这一特性鲜明体现于“大家谈”专栏中:集纳性,刊出时常常容纳四五位专业人士的意见,每人观点只有一二百字,短小篇幅中体现深邃思想。仅9月22日至26日(周一至周五)四期“大家谈”,就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等十余位知名人士的观点,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分析该领域的某一热点,廖廖数语间给读者以启迪。

三、视野开阔,注重多元观点综合呈现

《经济日报》评论版除了在不同期的作品中互相回应、补充外,在同一期报纸中,也专门安排了“多棱镜”小专栏,围绕同一话题,组织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讨论,以几篇独立稿件的形式将其集中展现,由受众自主作出判断。

以2014年9月16日“多棱镜”专栏为例,当期讨论的话题是《“1元门票”谁是赢家》。在这一标题之下,先安排了“事件回放”,阐明讨论的由头:“在线旅游企业‘同程’近日宣布,将送出覆盖近千家景点的1亿张1元门票,总值约为70亿元。此后又通过招商银行授信50亿元,继续投入1元门票。自去年开始,在线旅游企业掀起景区门票价格战,至今未停歇。”那么,在线旅游企业推出“1元门票”对于景区会有哪些影响,景区该如何应对?这一举动对于在线旅游企业意义何在,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公众的消费习惯?为此,专栏发表了三篇短小的评论进行集中讨论。

山东济南一位公务员读者重点关注了出游质量问题,北京丰台一位编辑读者则针对大多数一线景区未能及时参与这一活动的情况提出《一线景区也应试试》。文章借机阐述了旅游区经营思路转变的话题,颇具匠心。北京朝阳一位市民读者在《“烧钱”战果尚不可知》一文中则将关注点从景区转向发起这一活动的在线旅游企业,认为“1元门票”的目的在于聚揽移动客户端用户基数,扩大品牌知名度。虽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购买景区门票的方式,尚未成为社会主流,在线旅游企业停止“烧钱”后,究竟能否延续现有的发展势头,有待观察。

围绕同一话题,三篇评论各有出发点和侧重点,言之有理有据,不仅对于景区和在线旅游企业有启发,对于读者全面准确地看待这一新生事物,也颇具价值。

另外,经济日报社与央视财经频道联合打造的“联席评论”也安排在评论版刊发。该专栏合两大专业财经媒体之力,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详尽深入的探讨,虽由一人执笔成文,但也尽可能容纳不同观点的精华部分,体现出视野开阔、观点多元的特质。

《经济日报》评论版也有可改进之处:

一是如何在作者队伍上利用专家资源,对经济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争鸣;

二是如何在评论表述方式上做到经济“精英”与经济“大众”兼顾。

(课题组成员:魏彧、刘赞、梁小建、闫永栋、李慧敏、张晓红、王武录)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经济日报门票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提前预登记,免费参观
『摘牌』
买门票
“摘牌”
乡村旅游不再是“门票+凉皮”
某景区留念
门票中的学问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