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古洞与党项的千古之谜

2014-03-15 07:02
中国三峡 2014年3期
关键词:鲜卑大兴安岭部落

嘎仙古洞与党项的千古之谜

文/张 涛 编辑/田宗伟

大兴安岭北端,有个地方很特殊。在地图上,是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所在地是阿里河。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嘎仙洞,号称“北国第一洞”。不久前,我们来到嘎仙洞进行了探访。

嘎仙洞。 摄影/张涛

嘎仙洞。 摄影/张涛

大鲜卑山上的嘎仙洞

从阿里河镇出发,车开了15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嘎仙洞森林公园。远远望去,迎面就是大鲜卑山。

你无法想像大鲜卑山的突兀陡立,暗褐色的岩石层层叠垒,嘎仙洞就在半山腰上,宽、高约摸有20多米,洞口有山泉滴流,通往洞口的,是一道近年人工凿的陡阶。

洞内幽暗深遂,洞内如一座大厅,可容纳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是古代鲜卑族人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镌刻的古朴拙劲的铭文。大洞的里边还有一个斜洞,曲径通幽。斜洞的上端东西两侧各有一壁龛状的耳洞,据说是当年部落首领居住的地方。当年用来熏烤肉食的大石板尚在,石板上可烘烤三四百斤的肉和食物,石板下是烧火的地方。石洞内上方十几米处,有一个很大的空穴,据说是鲜卑人储藏食物的地方。

石洞外,有一宽敞的平台,据导游介绍,这是鲜卑人的首领聚众的点将台。我们站在台上,居高临下,真有点当年大将的威武之气概。

距石洞前约五十多米处,有一流淌千年不衰的东南流向的小河,名曰“嘎仙河”。嘎仙河流域25公里,水深0.4米。河水潺潺而流,清澈透明,河道多弯,两岸生长着繁茂的兴安柳和甜杨,别具一番景象。当年,鲜卑人就是靠着这条小河繁衍生息的。

鲜卑人的发祥地

回望历史,一千五百多年以前,走出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人统治的北魏时期,无论从对中华疆土统一上、民族融洽的进程上、施政方针的政策上、文化发展的奠定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嘎仙”一词在鲜卑后裔锡伯人语意为“故乡”。

关于嘎仙洞的始源,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书·尧典》中云:“尧命和叔,宅于朔方,曰幽都。”《魏书·序记》中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据我国第一部地理书《山海经·海内经》等史料记载,经史学界推断和考证:嘎仙洞原是黄帝的孙子尧帝为受封北土的和叔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腹地依山傍水凿的住室(即:幽都),古鲜卑人乃是昌意少子和的臣民,和的后人世代继袭为部落大酋长之职。嘎仙系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绰尔河下游的古鲜卑后裔锡伯族的语言,意为亲生的故乡,后被生活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鄂伦春人顺称下来。

嘎仙洞则是在大兴安岭生息近百代,于公元前一世纪南迁,走出森林,入主中原,崇拜驯鹿图腾,以驯鹿栖息地域命山名(其称现大兴安岭为大鲜卑山),以后又以山命族名,建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封建王朝的北魏拓拔鲜卑人的石室祖庙。

1980年,考古学家米文平,在嘎仙洞发现了《魏书》中记载的嘎仙洞石刻祝文。嘎仙洞里的这篇祝文,是北魏太平真君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到祖庙嘎仙洞祭祖时刻下的。这篇祭祖祝文,在《魏书》上有明确记载,但1500多年来,多少人苦苦追寻,却找不到实物。

上:“代皇祭祖”石刻。 摄影/张涛

下: 嘎仙古洞溪水。 摄影/张涛

《魏书·序纪》提到拓跋鲜卑起源时,是这样记载的:“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由于一直找不到鲜卑人的石室祖庙,在史书记载中的大鲜卑山更是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聚讼纷纭,甚至有人竟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谜。

1980年7月30日,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经过长期查访和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这是他第四次探访嘎仙洞,在下午四点,先发现“四”字,最终找到了鲜卑拓跋氏在《魏书》中记载的“旧墟石室”——“嘎仙洞”,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发源地和大鲜卑山方位的争论,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公案,同时也推翻了当时苏联称大兴安岭在历史上是其领土的错误论断。

嘎仙洞的石刻祝文是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得知自己的祖先曾居住在嘎仙洞时,特派中书侍郎李敞代表自己前往嘎仙洞祭祀祖先,历时7天7夜,祭祀完毕,李敞派能工巧匠用拓跋焘的笔体在洞口刻下“代皇祭祖”全过程的石刻文字。

2008年底,嘎仙洞里又发现了未完工的雕凿建筑遗迹——盝顶龛。“盝顶龛”就是古代青铜器中的“食盒盝”的形状,是上沿小、下沿略大的长方空盒;“盝顶龛”就像从里面看到的“盝”的盖子一样的空间。雕凿出长方形锥形窟顶,以承受窟顶岩石的巨大重量,同时用花纹和飞天、云气等装饰,衬托石窟的华美壮丽,令人崇敬,也可以显现佛法的无边无垠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为米文平先生的发现提供了有力佐证。

当年,鲜卑部落的先人们就是在嘎仙洞祭祀、议政,指挥千军万马不停地征战。在嘎仙洞,我们仿佛还能听到金戈铁马的交响,阵阵松涛伴随着茫茫雪原上的奔袭……

西夏王朝与嘎仙洞的渊源

探访嘎仙洞,我们不免会想起历史上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党项族也姓拓跋,和鲜卑拓跋的姓很相近,那么,曾经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与嘎仙洞有什么渊源呢?

据记载,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秦汉之际,鲜卑南迁与西迁,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

到东汉时,鲜卑部落的拓跋部的居住地已经以西海郡(今青海海晏)为中心;隋末唐初,扩大到川、藏、青三省,“有地三千余里”,并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拓跋氏(当时也称秃发氏,同音)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晋义熙十年(414年),西秦灭南凉,这支拓拔鲜卑又一分为二,先后臣服于吐谷浑政权。此时,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党项”之名,但它还是吐谷浑政权治下的一个部落,臣服于吐谷浑的拓拔鲜卑与被称为“党项”的羌人部落生活在一起。

在中原政权处于隋唐交替的时候,吐谷浑一度被中原王朝驱逐出青海湖一带。这个时候,拓拔鲜卑带领着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党项诸部,乘机向东迁徙,并吸收了宕昌、邓至、白狼等羌族部落,形成了一个以拓拔鲜卑为核心的党项部落联盟。

另据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拓拔》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拔守寂亦东北蕃也,孙乾晖银州刺史,侄澄岘今任银州刺史。”林宝是唐中后叶的人,他说这番话是在西夏建国的两百年前,文中提到的拓拔守寂、拓拔乾晖和拓拔澄岘都是西夏王室的祖先,所谓的“东北蕃”就是指鲜卑,这就足以证明西夏的拓拔氏与北魏鲜卑拓拔氏同出一源。

此后,这支拓拔氏生生不息,在北宋初期,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党项人的不懈努力,浴血奋战,终于在宁夏银川定都建国称帝,史称“西夏王朝’。

站在嘎仙洞洞口,转回身,不远处就是一条的美丽的河——嘎仙河,被鄂伦春族人奉为神河,据说当地人有照规矩,到河边要用河水洗眼、擦脸后,然后默默致敬。

嘎仙河河水特别清澈,几乎看不到所谓的“污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没有被污染的少有的几条河流吧。这本是一条在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但在辟为公园后,居然被人们慢慢遗忘了。

在今天看来,嘎仙河与鲜卑石室相映成辉,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容颜。溪水淙淙,可见小鱼群儿在溪水里欢畅地游动,据说那是本地特产的细鳞鱼,它们似乎在向后人讲述着鲜卑人的传奇。

猜你喜欢
鲜卑大兴安岭部落
关于大兴安岭冰雪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