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形兼备,情采并茂

2014-03-17 16:48李伟中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李伟中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目的的一种文体。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淡化了整体性的解读,使得教学变得机械而乏味。说明文教学似乎成为贫瘠的沙漠,往往被漠视,其实细致地探索,能找到被隐藏的“矿藏”。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这块荒漠的土地得到雨露的润泽,孕育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呢?

说明文教学是让学生弄明白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写,还要弄清楚为什么用那个词语和那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说明文教学不仅能训练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还能锻炼品鉴语言的能力和领会严谨的科学思想方法。这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值得教育者精研深思,并能探骊得珠。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的魅力,品出其中的语文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强调内容主旨是关键,它是驾驭写作的首要方法,考虑全篇布局的重要开端。构思行文取决于表现主旨的需要。同样,说明文也“神形兼备”,说明内容、表达意图和表达形式高度和谐,完美统一。根据事物的特征,合理地谋篇布局,达到科学有序地说明,让读者容易理解写作用意。

【任务之一】分章析句,梳理层次结构,品读构思行文的严谨之美。

【实践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先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翔实分项说明园林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着简略地补充说明园林细部的特点。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巧和谋篇布局的严谨,我先让学生画出重要段落的中心句,筛选信息,整理出对苏州园林特征的初步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品读以下片段: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2]

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总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思考“布局”“映衬”和“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分别说明了园林景物的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用“布局”一词最能说明这类建筑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映衬”一词说明“花草树木”只是园林图画美的一种点缀和映衬;没有“败笔”意在说明园林在极小范围的局部也注重图画美。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全文先总后分、由主到次、从局部到细部的行文结构,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决定了这样的逻辑说明顺序是最为恰当的,这样的构思也是最为自然清晰的,以此引领学生品读说明文“神形”统一的精彩和构思行文的严谨之美。

说明文往往短小精悍,用准确严密的语言,科学客观地说明事物。细细品读文本,揣摩用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语言表情达意的精准,最为真实地读出作者的想法,最为接近地还原事物的风貌。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文字符号。怎样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反复涵泳和深入体味,对语言才有“精准”之美的体验,才能理解“作者的旨趣”,真正发现说明文的独特魅力。

【任务之二】咬文嚼字,反复涵泳体味,品鉴遣词造句的精准之美。

【实践二】《苏州园林》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文章紧扣中心遣词造句,从而突出中心,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咀嚼语言文字,感受此文语言的精美。例如这样一个示例:在理解图画美特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语境体会“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这句话中“补”字的妙用。学生在得出“‘补字充分说明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突出图画美的中心”这样的结论时,也领会到“精准地说清楚事物,才是说明文语言的本质”。

说明文注重客观的说明和描述,其语言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包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其语言是质朴平实,是科学严谨,是客观冷静,还是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就能品味到文本所折射出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感悟到文本所蕴藉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咀嚼文本,获得润物无声的科学思想的滋养。

【任务之三】立足文本,细致入微,品味客观冷静的蕴蓄之美。

【实践三】苏州园林之美绝不仅给人视觉的美感,还有它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趣味。虽说此文是说明文,但是作者不能割舍的是作为一名苏州人对故土的眷恋和他曾经有过的审美体验。例如作者说苏州园林是园林“标本”,它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说明它的独特地位和高超匠心时,也是对它的深情赞美。又如说明苏州园林“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隐含着作者追求自然之趣的审美思想。笔者借助学生对文本的品味,让他们体会到说明文也能做到“情采并茂”,也值得去解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说出了语文教材的实质,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摹本。在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或让学生写一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训练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任务之四】学以致用,躬行实践,品尝仿效名家写作之情趣。

【实践四】课文将学生引入景色如画的苏州园林,让学生浮想联翩。笔者利用学生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挖掘文中练笔的话题“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展示苏州园林中桥的图片,鼓励学生结合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理解,说明桥和旁边的景所构成的画面。以此触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训练他们动笔写作的能力,让他们获得发现美的乐趣。

说明文教学紧扣文体“神形兼备”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和谐统一的构思行文和严谨巧妙的谋篇布局;咀嚼、品味“情采并茂”的文本,感受精准的语言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品尝到独特的语文味,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