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

2014-03-17 01:29林晓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类图书图书图书馆

林晓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

林晓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在全媒体时代,高职图书馆建设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馆藏图书量的快速增长与图书流通率较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具体案例切入,通过图书馆数据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对高职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并就理念变革和服务创新提出全媒时代的高职图书馆建设新构想。

图书馆;高职院校;全媒体;内涵建设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心脏”,往往被视之为学校的标志,因而图书馆建设始终是高校重中之重。同样,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院校的标准化建设,还是办学条件合格评估,以及示范、重点院校的创建,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都举足轻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技术的开放性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和接受方式,从而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拟通过个案调查分析,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作深度剖析,并从科学发展角度提出相应思考。

一、全媒体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1.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全媒体”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深度融合,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1]

全媒体具有集成性、立体化、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既包括纸媒、电视、网络,还包括广播、电信、卫星通讯等,信息可以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并且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互动极为方便。

2.全媒体时代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媒体极大的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在纸质信息资源和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建设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要认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全媒体带给图书馆的影响。通过文献调研,本文以为全媒体带给图书馆建设的影响主要包括:(1)全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逐步融入以互联网、多媒体等为核心的数字信息资源。(2)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读者的个性化特征愈加明显。信息的海量激增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节奏,使得图书馆读者需要一种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全媒体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且显示出了极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3)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空间泛在化。图书馆需利用全媒体实现服务扩张,将服务延伸到任何有用户的地方;图书馆将拥有一个新的开放式信息采集、分析和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知识聚合化的全媒体服务。[2]

二、案例分析: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获得不断投入,图书种类也日益丰富,但是图书流通量却下降了,缺少人气已经成为困扰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全媒体时代的来临,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图书馆在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方面缺乏竞争力,纸质馆藏尤其如此。

为了客观地分析全媒时代对高职图书馆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某高职学院作为个案,截取并统计了前5年的经费投入、图书采购、图书流通等数据,通过分析,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图书购置经费投入与图书流通率状况

在高职院校长期发展规划中,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投入大多有刚性的设定,纸质图书的购置也有相关的指标。但图书的购置与馆藏流通状况究竟如何?参照图书的分类,经费投入比例与此类图书流通的比例,个案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统计数据可看到,5年中购书经费投入较大的前5类图书,依次是:T类(指工业技术类,占27.47%),F类(指经济类,占15.22%),I类(指文学类,占12.71%),K类(指历史地理类,占7.48%),H类(指语言文字类,占6.18%)。5年的流通量比例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文学类(即I类,占27.51%),工业技术类(即T类,占17.48%),语言文字类(即H类,占16.37%),艺术类(即J类,占8.08%),经济类(即F类,占6.11%)。

单位:%

表1 纸质图书连续5年经费投入比例与图书流通比例对照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费投入较大的T类、F类、I类、H类图书的流通率也较高。反差较大的是K类和J类,投入经费排名第四的K类图书流通率排名第六,流通率排名第四的J类经费投入为第七位。总体上图书购置经费投入与流通率状况还是基本吻合,能将投入与使用效率掌控到这个程度实为不易。但从高职教育与图书流通间内在的关联分析,仍然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总经费投入比与高职专业学科衔接度不高。T类的图书领域是工业技术领域,学校将近1/3的图书购置经费收入到本领域。如此决策虽然考虑到这类学科图书经费原来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有“补帐”的成份在里边。不过,工业技术学科化、专业性都较强,且技术更新快,招生比例分布受众学生面相对较窄,图书投入的策略需要立足高职教育及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作微调。

(2)图书流通率统计专业性图书偏低。据表1图书流通数据分析,文学类、语言类、艺术类三类所占份额是52%,流通率高的前5席中占3席。可见,高职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取向通识化特点仍较明显,但3类图书购置经费占总经费的24%,匹配指数较低。

(3)单一图书类的经费投入与图书流通率反差明显。K类的历史地理图书在5年中占图书购置经费的7.84%,为前4位。而此类图书的流通率按年份统计,流通率依次是:29.51%、22.98%、15.15%、15.30%、9.12%。纵向看,历史地理类图书的流通率下行的轨迹十分明显。而K类图书连续5年的购置经费投入比依次是7.5%、8.0%、7.9%、7.8%、7.7%。两者相对照分析,K类图书连续5年的购置费比重几乎没有变化,而此类图书的流通率下降了近70%。由此看到,高职图书馆图书购置经费的结构性调整机制不够灵活。

2.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状况的调研与分析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高职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全媒体时代,高职学生与图书馆的关系究竟如何,学生借阅其专业图书的情况如何,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和纸质馆藏的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个案中学院设置了八个分院和系,而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分别占17%和20%的比例。本文以“我与图书馆”为题,连续2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跟踪对该校2009年和2010年两届的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2个分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及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

(1)图书馆对高职学生仍有吸引力

学生“关注图书馆”的程度和“走进图书馆”的人数,这是评价高职图书馆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表2说明,图书馆在高职学生心目中并没有消失,所调查的200名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图书馆有联系,表明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仍然是学生学习及成长的一部分。不过,相对本科院校看,课余时间学生抢占图书馆座位、作息时间到了还要“赶”学生离馆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很少出现,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值得关注。表3的数字是令人欣慰的,结合专业学习,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且1/3的学生每学期借阅专业图书在7册以上,表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弱。

表2 高职生借阅图书的频率单位:%

表3 高职生一学期内借阅的专业图书单位:%

(2)高职学生关注图书馆馆藏的兴趣点

高职生进图书馆究竟读些什么书?专业性、职业化与选读的书籍相关度如何?表4的问题及问卷统计的数据很值得分析。

表4 高职生到图书馆最喜欢借阅的图书

问卷的数字表明,高职生进图书馆单类比较,专业类图书的关注度最高,占38.0%。但数字揭示的另一面是62.0%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是非专业的书籍。在此并不排斥学生阅读专业外的书籍或认为这与学习无关系,不可否定的是专业类图书的关注度确实偏低。

再从语言文字类(即H类)为例分析,这类图书在该校连续5年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看,排名居前三,占总流通量的16.37%。而如果从馆藏书籍量与借阅流通量的走势看,问题也不容乐观。该校5年来H类馆藏图书从20 058册增加到28 573册,增量是42.5%,而单年借阅的流通量却从69.87%下降到30.09%。可见,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的投入与效益性问题值得研究。

(3)另外,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影响也十分突出。据有关对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问卷调查[3],认为是“课堂教学”占28%,互联网占28%,书籍阅读23%,其它21%。纸质图书流通量减少,或学生进图书馆人数减少,并不说明当代大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时代提供的学习平台是开放的,无形的网络图书馆所提供的电子图书无论是选择性、时间性、空间性、个性化等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见传统的绝技图书购配如何合理、实效,值得深入研究。

三、全媒体时代高职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建议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该如何建?针对纸质图书流通率普遍下降、学生获取信息资源途径多元化的情况,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应对?基于以上的案例调研与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观念需与时俱进,推动转变馆藏信息资源内涵建设、转型信息服务模式[4]。

1.高职院校图书馆“大而全”的建设理念需要变革

图书馆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知识的智慧库,这些功能不容质疑。但从读者获取知识源的载体和途径看,信息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立体交互的时代。原来由单一的纸质图书传递传承的信息及文化功能,现在被全媒技术替代,有形和无形兼容的载体和馆内到馆外、自主自便的阅读资料获取的灵活方式,类似图书馆的阅读可在家里、客栈、旅行途中进行。更重要的是不受馆域的制约,国内与国外优质的图书馆资源可便捷利用[5]。针对此,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如果还是盲目地追求大而全,既会造成办学经费的负担,又因经费、场馆等条件制约,打造的也只不过是“秀珍式”的大而全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走“大而全”,就是要把有限经费和更多精力、人力投入到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中。高职教育的特质是职业性,职业文化的主导性和应用技术的规定性,这是高职图书馆建设不可缺失的元素[6]。从本文图书馆个案调研的信息反馈中也同样能解读到,学校经费虽然考虑到图书馆藏书的科类分配,传统的22个大类图书都齐全,但现实中许多另类的图书资源都是闲置的,同一时期大批量收存的图书日后能有多大的价值再用都存质疑。图书馆建设要重视资金投入的效益,从投资效益的角度出发,提高购置图书的利用率。纸质图书如何购配,《我与图书馆》的调查中,学生最希望增加的学科是:社会学科占27.5%,专业类占41.5%,文学类占17.5,外文类13.5%。

高职图书馆根治“大而全”的诟病,只能靠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其实全媒技术已经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支持,学校要在互联网技术上下足功夫,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的建设并举,找到纸质信息资源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构建具有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特点的“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

2.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职业性”要做精做实

如果说全媒时代网络技术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那么作为公益最大化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着眼于人文化、职业化、专业化、技术化的图书配置理念下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要在“做特”、“做实”上做好文章。

高职图书馆建设“做特”,说到底就是内涵的“特色化”建设。如个案中反映的情况,图书流通率是服务效益最直接的检测依据,经费投入和图书购置比例尽管有学科领域的侧重,但这还不够,除极少数馆藏价值高的资料书籍外,纸质图书配置要和学校开设的专业及课程紧密联系,利用图书馆“第二课堂”的功能,以助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拓展。另外,高职图书馆建设的“特色化”,还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性和引导性,开辟网络图书优势,从馆内到线上、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图书,精心为不同的专业及不同的课程配备不同的“资源库”和“信息包”,特别是针对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网上专业技术模练、拟景实验实训等课程综合一体,形成新型的图书信息体系,将是高职图书馆建设特色化的必然之路。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图书光盘管理在高职图书馆书库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因为光盘管理不同于纸质图书管理,管理人员要记录CD-ROM中所有信息,如光盘编号,光盘的名称,盘类等;管理较混乱,某些CD-ROM已借出和工作人员没有记录或记录不明确等难查询;信息更新比较慢,有许多情况下,新盘不能及时更新;由于人性化的管理能力有限,光盘信息闲置多,资源浪费大;由于信息的远程共享无法实现,在CD-ROM和CD-ROM的借阅查询是要到现场图书馆查询用户信息,因此用户的使用时间延迟降低了图书馆的效率。高职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图书光盘的管理亦应纳入体系之中。

高职图书馆建设要“做实”,就是要将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功能最大化[7]。被学生认同和接受,是“做实”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很重要。从对“目前专业类图书流通量相对较小,学生入馆学习的人数不多的现象,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卷调查,31.5%的认为是“与专业教材联系不紧密”,12.0%的认为是“太专业化”,14.5%的认为是“学习任务较重”,42.5%的学生认为是“缺少阅读兴趣”。因素虽然分散,但焦点仍集中在“阅读兴趣缺失”和“人书分离”两个方面。问题产生的原由何在?如何破解?通过《我与图书馆》的问卷调查分析,高职生对图书馆不感兴趣或不进图书馆的原因大致是:“不清楚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性”的占29.8%,“不清楚文献的存放位置与排列方式”的占31.9%,“不会利用数字资源,缺乏查询指导”的占19.3%,“自己不能找到需要的资料”的占20.0%。这是高职学生最真切的表达。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改革及图书查询、使用方法的指导都是普适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案学校据此将相关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学生反映较好,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依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方面,制订高职院校建设标准的机构需要考虑到当下全媒体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从量到质的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也需要进行转变和创新等等[8]。具体到相应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考虑到所在学校的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下寻找各自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发展道路和途径。

[1]全媒体[EB/OL].[2014-12-24].http://baike.baidu.com/view/1491255.htm.

[2]李晓岩.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5):69-71.

[3]邱开金,周晓玲.“信网”视阈下高职生“心网”密码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39-42.

[4]毛刚,李贺,靖继鹏.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9):53-58.

[5]赵学云,娄风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1):49-53

[6]牟美思.职院校图书馆成本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2):112-113.

[7]张媞.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创新[J].才智,2012(12):17-19.

[8]廖晓静.高职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0):209.

(责任编辑:邱开金金志峰)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rary under the Whole-media Era

LIN Xiao-nan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There are so many plight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rary,for exampl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pid growth of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low rate of book circul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of case studies,this thesis deeply analyzes main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rary and proposes new idea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rary in whole-media which put forward the change of concep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librar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ole-media;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G258.6

A

1672-0105(2014)04-0051-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4.013

2014-11-04

林晓南(1976—),女,浙江瓯海人,图书馆馆员、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馆藏文献建设。

猜你喜欢
类图书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
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