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

2014-03-17 13:09王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史观史学时段

王伟

“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一道历史题目。近年来高考试卷有多个试题涉及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分析、总结这些试题的设计方式和考查特点,有利于研究新的命题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一、通过多元史观进行多角度考查

高考考纲中明确说:“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多元史观试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新课改全国卷和其他各省的高考题都明显地反映出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的理念。2010年全国卷的第40题(非选择题,37分),第一问要求给材料中的工业革命划分阶段,学生由于不知道要用新史观,所以一般都是按时间顺序划分阶段。但这样划分明显是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的肤浅理解。该题答案是用现代化史观分析的阶段,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把工业革命分为前工业革命(手工生产)和机器大生产两个阶段。

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

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树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我们应运用科学的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历史学习更具有活力,也更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新要求。

二、通过新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新视角考查

在高考题中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史学研究的视域,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历史事实,更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和素养。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1题引入了布罗代尔的多元时段论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时段历史作用的评价。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他认为历史这一社会学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观念上。历史的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布罗代尔称之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称为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革命和战争等历史上突发的现象;中时段称为局势或社会时间,主要是经济制度和政治事态等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的现象;长时段称为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是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几个世纪不变或变化极慢的现象。该题设问一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就体现了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短时段法,考查了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历史作用。设问二“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体现了与社会制度和思想相联系的中时段法,考查了隋唐以来的古代史上的历史作用。设问三“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体现了与文化联系的长时段法,考查了科举制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罗斯福新政题”)引入了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视角,考生要从“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这个心理学的意义层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再如,选修模块《探索历史奥秘》的题目引入了推测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

江苏省镇江一中王生老师认为,随着史学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相信也会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线中。

三、通过微观分析进行多维度考查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多角度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内涵,进一步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

有些高考试题从微观着手,往往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拓宽了考查的广度。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中的微观史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微观史料,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微观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

有些试题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细微社会历史征象(或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和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拓展了考查的深度。如2011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第16题就是以“辛亥革命”后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为题,在时政热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新情境,通过普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和理解,认识其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从微观中看到宏大历史的影响。再如2013年山东省高考卷历史试题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多角度试题适应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它启发教师要对教材观、教学观有彻底的反思。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站在不同立场发表不同的看法。此外,课堂教学中应当增强多元史观、新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观点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中的历史观点,凸显出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姚锦祥教授所说“多一个视角便多一分见识”,让我们引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王生. 江苏高考历史卷:“罗斯福新政题”引入最新研究视角[DB/OL]. http://www.js-edu.cn/Html/201306/10/20130610084341.htm.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史观史学时段
新、旧史学的更替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