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王维诗美

2014-03-18 07:10申云玲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14年32期
关键词:物象王维青山

⊙申云玲[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作 者:申云玲,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盛唐大诗人王维以其空灵清寂、简淡飘逸的诗篇独树一帜、享誉诗坛,在诗歌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王维出生于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博陵崔氏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三十年如一日。王维的《请施庄为寿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崔氏不仅虔诚信佛,而且和当时佛教名僧关系密切,往来频繁。王维本人于仕途失利后,更是笃信佛教,与南宗高僧、慧能嫡传弟子有过交往。王维晚年则长斋奉佛、焚香禅诵,已然是一个纯正的佛教信徒。这些都对王维诗歌特色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王维诗作中色彩词的运用、物象的选择和意象的寄托等三个方面,来管窥王维诗歌之美。

传统诗歌讲究“意境”,意境是古典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色彩描绘则是诗歌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唐代诗人在运用色彩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方面十分出色,王维可以说是色彩描绘方面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指出“:凡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意思是,描写各种色彩的词,若运用得当,方觉可贵;若频繁滥用,搭配不谐,就不足为美了。诗的色彩,应是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需要,绝不是艳丽缤纷的就好,也不可为着色而着色。五代画家荆浩说“: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讲的就是不同色彩的配置,可以产生或生机盎然,或颓败萧条,或流光溢彩等各种艺术效果。这些评论都强调用色应以达到和谐统一为要。

王维诗中用到不少颜色,有“黄“”丹“”赤“”红“”紫”“朱“”粉“”白“”青“”绿“”碧“”翠”“黛“”黑”等。但是王维对颜色的运用并非一视同仁,诗人更看中的是冷色调,尤其垂爱白、青二色,这是与他的人生际遇、禅宗的影响紧密相关的。通过对他诗中色彩词的品味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中融入了其人生经历的痕迹。青、白二色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使其诗歌呈现出清寂、空灵之意,更多地表现出诗人渐渐趋于宁静淡泊的心境。据我们对《王右丞集笺注》中诗体部分的统计,白色出现的诗句有90多,青色70多,大大超过了其他颜色词出现的次数。用到“红”的诗句22个“,绿”28个“,黄”36个“,丹”15个“,碧”13个“,赤”4个,“黑”4个,比例大大少于“青“”白”二色。虽然王维诗中也有冷暖调和色诗句,如“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行》)“,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但这些诗句都是诗人早期所作,而真正能表现王维诗歌意境的诗句却是以冷色为最,冷色或冷色相协的诗句还是大大超过了其他色彩的诗句。以下我们来看例句,首先是“青”“白”二色共现,共有十多首诗中用到。如:

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瓜园诗并序》) 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同崔傅答贤弟》)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辋川闲居》)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送严秀才还蜀》)

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哭褚司马》)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赠韦穆十八》)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并精音律,所以若他的诗句颜色词共现,全是工对,写景状物极其精致。青山、青霭、青草对白云,青苔、青山对绿树,白水对碧峰等“,青山“”白云”信手拈来,色彩协调,景色清明。如此工对着冷色的诗句还有:“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友人庄》)“连天疑(一作‘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诗人深受佛学影响,加之早年丧妻、仕途坎坷,所以勃勃生机、姹紫嫣红的暖色是很少进入诗人眼底的。《送刑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一联名句就是如此。中国早期山水画早已注意到表现人对自然的这种直觉感受,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说“青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可以看作王维用“白“”青”二字的美学依据。王维更多的是描写青山、青草、青门、青霭、青苔、青眼等,就连大多数诗人垂青的红似火的枫叶,王维也是用“九江枫树几回青”来表达。白则有白云、白水、白浪、白沙、白烟等,青色的变化似要多于白色。

然,“青”“白”二色的运用,在单句诗中尤为多见,以下仅选录少数名句以做赏析。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观别者》)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新秦郡松树歌》)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远县分诸郭,孤村起白烟。(《游悟真寺》)

现择其一二分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由于林中森冷幽僻,连泉声都仿佛湮没在危石之中,本来暖调子的日色也冷却在青松之上,松色之冷所引起的静感与幽咽的泉声互相衬托,渲染了一种寂灭冷漠的情调。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二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从而渲染了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为人所称道的送别诗,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的雨后景象。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青砖绿瓦的客舍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诗人以画家的敏锐目光抓住了“客舍”和“柳”在雨后所特有的色彩,只用“青”做简单的点染,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幅清丽画面,使人耳目一新,尽管有无限惆怅的离情别绪,却无凄凉颓丧之感。

王维诗集中也有浓墨重彩的诗句,色调非常明丽,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评说其为“真趣洋溢,而也是脱去凡近,丽而不失之浮”。现录几首来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墨点三千界,丹飞六一泥。(《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之作》)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多(一作“夕”)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田家》)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设色淡雅清丽,俨然水墨,用明暗交错的色调,铺陈白、绿、黄三色,以鲜丽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水光漾动、流翡溢翠的天然画卷。虽然诗句中着色不再单一,色彩丰富了许多,但结合全诗来看,诗意中还是表现清妙淡远,甚至寂静空灵的要多些,并没有给读者留下“姹紫嫣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闹景象。

在对物象的选择上,王维也最喜用“白云”“青山”。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白云”“青山”也是如此,这也是王维最喜用的两个物象。“白云”是诗人们经常描写的意象,寄托着悠然自得、无所羁绊的美好愿望,王维也不例外,运用白色的诗句,以“白云”入句最多。诗集中含“白云”的诗句有25个,如“归鞍白云外”,“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余生欲寄白云中”,“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白云回望合”等。禅宗要旨以“无念”为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天外的白云时卷时舒,忽云忽雨,忽聚忽散,或掩青山,或映绿水,完全处于无心无念、随缘任运的状态。

与对青色的描写相协,王维诗中有许多物象与青有关,如青苔、青草、青弦、青冥、青溪水、青门、客舍青青、杨柳青青等,而以写“青山”诗句为最,有12句,“素怀在青山”,“青山横苍林”,“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青山万井外”,“忍别青山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青山”的亘古不移为诗人提供了归隐的终极居所,同时也启发诗人超越俗世名利,诗人把“青山”融入诗中,并不是要以青山的永恒来喟叹人生的短暂,而是因之超脱,最后到身心同时归依青山。正因为“青山”深处为诗人归隐之所,是诗人所爱,所以诗人才会笔墨较多地提到这一物象。另一方面,大自然中绿色本就变化多,草木山川、宫殿楼阁都离不了绿色的协调。然由于深浅有别,远近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差,而王维却喜用青色概括多种绿色,或更能反映出他的心境。

在对意象的选择上,王维最喜用“空”。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空”是王维诗作中一个最典型的意象。通观《王右丞集》,在王维所有的诗作中,“空”字共出现了一百一十余次,更有许多诗句,成为千古绝唱。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诗人之所以如此垂青“空”的意象,是其内心世界对世俗芜杂的一种超脱,而超脱后的空灵境界看似诗人把自己完全置于其外,但我们又处处看到了诗人的存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维的诗作是很难看出其中的物我界限的,他的诗更多表现的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们欣赏王维的诗,这一点最为明显。我们很难捕捉到诗人自我的痕迹,但又处处感觉到诗人的存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只写了一个单纯的瞬间,静谧的山涧春夜里,悄然月出,栖迟在树上的山鸟被惊醒,在幽谷中啼鸣。看似不落痕迹,我们却可以从中体悟到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存在,诗人也是静静独坐,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切,生怕破坏了眼前的宁静。《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并非真正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才是诗人真正的表达。诗人是将心化作山中的明月,朗照松林,看着清冽的泉水从青苔上流走,然后又听到竹林中的欢笑声想到归来的浣女,看到莲叶的抖动,想到渔船的出行,这种纯朴的生活和使诗人身心俱疲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无疑这种和谐的山林桃源生活,才是作者内心的渴望。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依然表现的是空灵寂静的精神境界的话,那么“胜事空自知”“空知返旧林”之中的“空”则多少表现了诗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官场的无奈。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我们也可以体悟到这一点。诗人宦海沉浮,空有积极入仕的抱负,却难有施展的天地。加之深受佛学影响,佛家的一切皆空、人性本空、“无念”(即“心不染著”),都深深地影响到了诗人的创作。于是诗人在纷扰的尘世中退守心灵一隅的安宁,借以求得心理平衡。貌似超脱,实是无奈。因此,在他的《叹白发》中,诗人写道:“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此诗足以表达诗人功业未建的无奈。所以说王维诗的美学阐释是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的,正是因为有了他那样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反映在其诗作中,对色彩、物象和意象的选择才会形成鲜明的特点。

[1] (唐)王维,(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 史遇春.试论王维诗歌的色彩运用[J] .安康师专学报,2005(10).

[3] 于雪棠,郭春燕.清新幽深 空灵逸远——王维诗禅境生成初探[J] .学术交流,1995(2).

[4] 程永生.《山居秋暝》“空”的意境[J] .文学教育,2007(11).

猜你喜欢
物象王维青山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青山的起伏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