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析

2014-03-18 22:57赵连跃
关键词:民族地区创新

赵连跃

摘 要:少数民族农村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探索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打造城乡互动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和城乡一体的党建要素保障体系基础上,应立足于民族地区实际,继续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为民族地区农村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09-03

一、民族地区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动因

(一)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失衡,严重制约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

基层组织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是党员活动最重要的阵地。由于历史及体制的原因,我国城乡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着分块分割、各自发展问题。在资源配置、党员构成、职能定位等方面,城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有明显差别,尤其是经费保障、人才资源、规范建设、信息服务等领域,农村处于明显的劣势。自然环境恶劣、发展起点低的少数民族村寨,党建资源更是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工作一线,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党建由封闭向开放、由分割向统筹转变的新趋势下,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城乡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对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骨干力量。民族地区农村要发展,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关键。然而,城市变化日新月异,留在农村则是运转难,收入低,没前途,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逐年增多,这其中以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掌握一技之长者为主。同时,越是落后和偏远的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就越少,致使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各项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年轻党员发展工作滞后,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偏低,政策水平不高,工作方式方法陈旧、简单,市场经济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无法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此外,随着农村生活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部分村级组织形同虚设,不少干部、党员相继自谋出路,有的甚至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自由主义严重,既缺乏服务群众的精神,也没有服务群众的能力。以上深层次问题,仅靠农村党组织自身力量或单纯的党政机关与农村结对共建,已无法彻底解决。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平台,将是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注入活力的有效途径。

(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薄弱,对城乡基层党建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是基础极为薄弱的农村实现发展之必然选择。如以壮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5.05%的百色市[1],新农村建设就遇到很大挑战。首先,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9年12月邓小平等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面积为3万平方公里、约100万人口的右江革命根据地[2]。目前,全市共有老区乡镇126个、老区村1542个,分别占全市乡镇、行政村的93%和87%。老区农村大都地处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整体滞后。其次,全市95.4%的区域属于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农村大都分布在山区,出行不便,资源匮乏。再次,全市境内有天生桥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7个,地方老水库188座,库区移民达12万多人。由于土地和林地的大量减少,库区移民发展和维稳任务繁重。最后,作为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从近代至1986年,百色一直处于抗法、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沿,各族人民尤其是靖西、那坡两县边境地区群众,长期肩负守边和发展重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见,百色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扶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必须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帮互助,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发展的合力。

二、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探索与成效

(一)探索多领域、多层次的组织共建模式,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是开展城乡互帮互助活动的基础。在原有的党政机关对口联系农村党组织基础上,百色市不断创新组织共建模式。一是村居结对,即组织地域相邻且群众联系较为密切的行政村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集中办公,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到农村租赁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社区部分人员就业难问题;农村党组织则得到用工、市场、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渠道,并通过社区党组织联系驻区单位帮助开展相关培训。二是村企(园)结对,即引导企业或工业园区与周边村屯、重要原料生产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支援农村公共事业,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实力,实现村企和谐发展。三是村机结对,即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成对子,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每年至少为结对村级组织办1至2件好事、实事。四是县县结对,即组织本市资源和产业关联度大、具有互补优势和合作发展前景的县(区)结对共建,深化区域间合作,加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对山区县份的帮扶力度,促进双方党组织和党员共同进步。五是打破党派界限,建立“党内外联动”共建模式,主要依托百色市田东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外干部培训基地这一政治优势,发挥自治区农工党、民进广西区委、民盟广西区委等中共党外组织的特殊作用,推动民主党派与田东县部分村级中共党组织合作共建,帮助解决农村党建资源缺乏、设施落后等问题,并在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培育了一批党员科技示范户,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endprint

(二)创新城乡互动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采取“双向互派互挂”方式,促进城乡干部梯次交流。即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政治、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到农村挂职、兼职、驻村锻炼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缓解了村干部队伍老化及能力不足的问题,延伸了城市干部的培养链。同时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挂职或跟班学习,形成城市干部与农村基层干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良好态势。

二是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和“大学生村官”工程,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筑巢引凤”工程旨在吸引本地人才回村任职,如右江区、田东等县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以亲情召感、政策激励等措施,动员、组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复员军人参加竞选,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通过“大学生村官”工程,选派大学生到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农事村办”服务站从事日常工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逐步扩大从优秀村干中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并推荐能力突出的村干部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

三是利用城市培训资源,大力培养农村基层人才。从2012年起,每年实施“百场培训下基层促发展”活动,加强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实施“百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活动,每年重点培养100名农村实用拔尖人才,尤其强调通过农村党员“十大工程”培训,在党员中培养实用人才,发挥其在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示范作用;实施“千名支书引领”活动,由市、县(区)党委组织部牵头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市一级主要负责重点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并会同县(区)对全市180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面轮训,重点扶持村党组织书记发展致富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市85%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有致富项目1个以上,每位村党组织书记带动至少10户以上群众脱贫致富。随着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村干部和党员骨干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一批“党员中心户”和、致富能人。

(三)打造城乡一体的党建要素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发展经济,拓宽增收途径,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根本前提。百色市利用城市党组织在管理、信息、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帮助农村党组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把国家相关政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带给农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找准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其次,通过抓基地、建协会、筹资金、找项目,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和打造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尤其注意利用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村党支部+龙头企业”等方式,加强村企联建。企业通过产前培训和提供物资,产中提供管理服务和技术指导,产后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促使农村的生产发展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体现党组织在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帮助群众扩大增收途径。如提供用工信息和培训,帮助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有条件的企业党组织则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接纳村民进厂工作,或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和后勤业务外包给村民,或与周边村屯建立农副产品购销关系,实现农民增收。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思考

(一)立足于民族地区实际,尊重少数民族的感情

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在以往的互帮互助活动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刀切”、“走过场”或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以致部分农村改变不大,少数民族群众获益不多、热情不高。要增强互帮互助活动的实效性,应从民族地区实际和群众的需求出发,尊重群众的民族感情。既要看到民族地区因长期发展滞后,急需城市党组织的帮扶,又要考虑到少数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特殊的禁忌礼俗。应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理念,引导城市党员克服对少数民族和农村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偏见,并引导农村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在尊重、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创新结对共建的形式,拓展互帮互助的领域和内容,实现结对双方党组织、党员均受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增强之目的。

(二)继续创新与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

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家青壮年少、党员少、党员老龄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为适应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农村的要求,应在基层组织设置上继续探索新的思路。一是打破行业和行政区划设置,推广“村村共建”。如在习俗相近、往来密切的相邻村建立联合党组织;或采用“同业组建”模式,在产业相关的临近村共建“支部+协会”、“支部+公司+协会”型党组织。二是扩大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覆盖面,加强针对性共建,条件成熟后,结合实际需要,引导结对双方组建联合党组织。三是抓好流动型党组织和“网络型”党组织建设,把进城务工农村党员纳入城市管理服务范围,并利用党建网站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等资源,打造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网络平台。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城乡党建工作一体规划、党建资源一体配置、党建事务一体管理、党建服务一体开展乃至监督考核一体进行等目标落到实处。

(三)拓宽互帮互助的领域,丰富活动的形式

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然而,一些城市党组织却把共建停留在慰问式、接济式的帮扶层面上,未能围绕帮助农村党组织谋划发展、培育人才、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开展工作。城市党组织应进一步拓宽活动领域,帮助农村党组织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帮助农村党组织提升发展产业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并引导城市经济能人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帮助农村党组织挖掘、保护与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此外,互帮互助活动不能局限于签订协议、召开会议、给点帮扶资金、慰问困难户层次。应构建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打造活动空间,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如通过培训指导、会议交流、共过组织生活,共同认岗领责,党员志愿服务、文体活动交流、民族文化展示等形式,促进交流与学习。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结互帮互助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缺乏制度保障,工作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短期行为或流于形式,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思想上认识仍不到位,结对共建活动多停留在表面形式,或将之等同于一般的帮扶活动,或随意派出一些缺乏党建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负责,效果不甚理想。应健全相关制度,扎实推进互帮互助工作,实现城乡共建活动由自发向制度化的转变。

首先,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结对共建双方应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落实专人负责;党政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共建村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结对共建点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建立健全督查制度,不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第三,建立健全考评制度。把互帮互助工作内容细化、量化,列入各级党组织党建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并完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公认原则进行考核,其中包含结对共建双方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互评和基层群众的意见,考核结果与党组织评优、党员干部任用挂钩。对成效显著者予以表彰,并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对走过场者进行通报批评。

参考文献:

〔1〕百色市统计局.百色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右江日报,2011-7-5(8).

〔2〕中共百色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百色市历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创新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