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英语降分:让疯狂回归理性

2014-03-19 22:15吴刚
现代家长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值考试英语

吴刚

编者按: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核心内容之一是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中考英语分值由此前的120分降至10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此前的150分降至100分,而且将推行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与此同时,中考语文分值将提高至150分,高考语文分值提高至180分。此方案一出,立即引发热议。随后,一些地方频频出台高考调整政策,英语成为最集中的调整对象,有的地方考虑取消听力测试……尽管教育部对中高考的总体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出台,但山雨欲来风满楼,英语在中高考中的分值大户地位已摇摇欲坠。

如何解读中高考改革政策?降分就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吗?英语降分、一年多考真的能减轻学生负担吗?“社会化考试”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拉大教育贫富差距?带着这些敏感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教育专家,请他们为广大家长指点迷津。

全民英语疯狂数十年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思路显而易见,加强汉语的比重,弱化英语的地位。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对该方案大加赞赏。“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一定要让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传统精神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更多国学内容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之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之日。”可以推论,此番考试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当前的“国学热”“读经热”颇有关联,就是利用民族主义情结,加强国学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此前,英语和语文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最高,地位同等重要,但实际情况不尽然。北京市特级教师王黎明分析道:“在中高考中,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低。数学有奥赛不断加码,语文很容易因人人能说、人人能写而被忽视,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最多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现象,中国人说不好汉语、写不好汉字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因而出现数十年的‘英语热。”

整个社会为英语痴狂,并非只有中高考。为了在高考中拿更高的分数,英语教育早早从幼儿开始,小学升初中时英语成绩就成为择校的条件。英语好坏还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才鉴别标准。高考之后,英语是教育选拔、专家选拔的依据。考研考博,没听说过专业课不合格的,英语考得如何就成了录取的依据;职称评定,业绩不重要、实际水平不重要,而是用英语去区别同样达到了资质的人谁上谁下;学术评价,比的是SCI(《科学引文索引》,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刊物的发表量,那当然要靠英语。整个社会还将英语当成人才素质的通用标识,“一口流利的英语”简直就是高级人才的证明。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一个教育科目要求人学习终身,唯有英语成了这样的科目。

英语的地位,由一系列制度和潜规则加以确保,“全民英语”就不显得那么奇怪了。“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照样干革命”,这是过去的极端,新的极端是英语成了成才标准和各类生意的战场。培训机构会拿“学好英语,把洋钱赚到中国来,孝敬爸妈”之类的话语开讲,有的专家教授甚至用英语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来认证改革开放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学生眼中,学习英语并非为了多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教育逐渐凸显出强烈的功利性特征,脱离了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英语教学效果不佳是公认的事实,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造就了一批只会应付考试的“哑巴英语”考生。

相比而言,在国外教育和考试制度中,作为承载本国历史文化的母语教学向来是重中之重,学习外语更多是学生的一种个人兴趣。而且从结果来看,学习外语代价很大,往往事倍功半,既占用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耗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毕业生学习外语多年,最终“都还给了老师”,回想起来无不痛心疾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组成员、教育体制改革专题组组长孙绵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各地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疯狂学习英语,却忽略了对母语的学习,这显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够,所以英语在高考改革中会进行改变。”他认为,中高考英语降分,既是对高考总分结构的一种调整,更是对英语狂热的一次降温,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一种调整,有利于形成理性看待英语学习的态度。

郑州某中学副校长赵先生对记者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高考政策无疑是指挥棒。以往的中高考,英语与语文、数学分值相等,意味着学生在这些科目上要付出等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然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对心怀不同人生理想的学生而言,对这种工具的使用频率与重要性的衡量也是不同的。对于那些立志从事技术性较强,与英语基本不沾边的学生而言,英语成绩的好坏只能是衡量其学习能力的一个指标,而不能占据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对于那些立志从事外交、翻译等方面工作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参加校外英语培训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因此,高考英语降分,我是支持的,既能让学生在时间、精力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无疑也是一种让英语回归其工具本位的有效方式。”

走下“神坛”并非不重要

北京市教委的改革方案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时,有网友喊出“请英语滚出高考”等过激口号,迅速遭到反驳,一时争执不下。等到改革方案正式出台,英语果然不仅降分,而且不参加统考,由社会第三方机构主持,于是人们议论纷纷:英语走下神坛了,它还是不是高考科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公布完整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但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看,将英语完全从高考中剔除几无可能,英语仍是高校招生选拔的重要科目。

“改革是为了改变目前英语应试化的模式,而不是说英语这门学科落伍了。”教育专家梅相如表示,无论如何改革,短期内英语成绩仍将计入高考成绩,而将来英语社会化考试制度推广后,成绩仍是高校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标准。

深圳市某中学校长李长万先生告诉记者:“社会上对英语高考制度的不满,主要是针对全民学英语、考试过度纠结于语法、教与学全是哑巴英语等现象,但错不在英语,而在教学模式与考试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相较以往更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高考英语改革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的本位,但也不能将英语的地位过分拉低,一棒子把英语‘打死绝非理性做法。”

中国基础通识教育发起者、素质教育专家里京表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适当降低分数无可厚非。但是,英语教育不能因此被弱化,最好是分专业进行学习。比如一些艺术专业可以弱化英语,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不用英语也可以进行交流。而数、理、化这些自然科学领域,就需要学习英语,以便吸收国际先进知识。”他进一步预测,无论怎么改革,英语学得好的学生都不会放松英语,但是社会的整体英语水平会下降。

精华学校副校长赵志平认为,尽管英语在高考中分值降低,但短时期内并不会淡化国人的学英语热。现在孩子从幼儿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英语成绩在一些重大考试中都占据很大比重,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甚至职称考试都要考英语,所以对英语的教学和培训市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有家长担心,中高考英语降分,是否会造成教育的退步和人才素质的降低?是否会造成国家英语能力的不足?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改革政策实施以后,所有的学生仍将学习英语课程,但只是一门科目而已,跟母语教学承载母语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有所区别。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否有深入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那些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必须掌握英语的孩子仍会把英语学好,国家的英语能力不会降低,是否谙熟英语也不会成为骄傲或自卑的依据。这才是正常的英语教学。

北京市的教育改革方案还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以下不开设英语课,从三年级开始零起点开展英语教学。对此,沈阳市朝阳一校校长彭丽君表示支持。她告诉记者:“如果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程,对汉语基础知识的夯实有很大好处。现在一年级学生既学汉语拼音又学英语字母、单词,非常容易混淆。如果晚两年开始学习英语,汉语的知识已经打实了,孩子大了,接受能力更强,不会影响英语的学习。”

本刊认为,中高考英语降分、一年多考,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使其回归工具本位。对此,家长朋友们不必有疑虑。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们应与时俱进,改变英语至上的旧观念,抛弃汉语落后的错误思想,跟上形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做好未来职业规划,慎重取舍。对于那些希望从事翻译、外交等职业的孩子来说,也不必因为英语降分而沮丧,因为相关高校和专业不会因为高考英语降分而降低专业要求。

教育公平始终是原则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许多对教育公平忧心忡忡的家长。许先生说:“不管专家们怎么解释,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弱化英语。高考政策无疑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英语中高考降分,极有可能造成教育上的贫富分化。”他解释道,“比如,孩子高中毕业后,是参加国内的高考还是出国留学,家长们要决断,非左即右,而决断的依据无非是孩子的英语成绩好不好和家长的腰包鼓不鼓。这样想,似乎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已经决断了,想出国留学的必须上课外培训班,否则肯定没戏;没钱出国的,就不必在英语上下大力气,将来在国内读大学。您说说看,这不是贫富分化吗?”

教育观察家杜女士支持许先生的看法。她说:“我国的人才培养一直以公办教育为主,私立教育目前也仅是发展阶段。高考一直是公办教育的指挥棒,每一次的高考改革,无不影响着整整一代学子的前途和人生路径。可以想象,如果我国的公立教育持续削弱英语的地位,必然导致精英群体更快逃离应试教育体制,出国留学。而英语学习本来就居于人后的贫困地区孩子,只能接受公办教育提供的这种弱化英语、强化国学的教学。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什么免除英语学习之苦的解放,而是遭受教育资源不公平的二次伤害,他们恐怕无法像准备留学的富裕家庭孩子那样有大量课外培训机会,有多种多样的高价私立学校可选择。”

沈阳市首席英语教师刘健认为:“实际上英语也是应用性很强的科目,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英语水平也显得越发重要。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势必会影响高中英语的课时,如果英语课时减少,可能对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影响比较大。不过,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学生来说确实起到了减压作用。但对原本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高考时就不占优势了。难道这公平吗?”

本刊认为,所谓教育公平,应从大局出发,照顾最广大考生的利益,还要从国家教育长远规划着眼,找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众所周知,英语是中学课程中最难学的一门,降分无疑是给孩子们减轻学业负担。而且,英语只是一门课,无关贫富,中高考降分无损于各类孩子。如果家境好的孩子英语学得更好,要损害家境不好的孩子的利益,那就不是减少英语分值,而是增加英语分值。对常人而言,更好的英语成绩应是依赖于更大的教育投入,购买参考书、学习器材,参加培训等,那么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谁更投资得起,不是一目了然吗?

对英语实行一年多考政策,许多家长感到迷惑,不知道此举是减轻学生压力还是相反。“如果一年可以考多次,那么很多考生会奔着满分的目标去。”他们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是完全以高考成绩来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在这样的情形下,英语一年考多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陕西某中学英语教研室主任丁西云建议:“一年多考应该有所限制,不能无限制地考下去。一年考两次比较合理,因为这还涉及考试公平,包括命题难度、考场纪律、分数如何呈现等问题。如果一年考很多次,不仅上述问题构成挑战,也会吸引考生不断赴考,加重学生负担。”

学生们对一年多考政策多持肯定态度。福建省福州市高一学生小林认为:“一年考多次对学生来说肯定是好事,总比一考定终身强啊!允许一年考多次,对我们来说压力就减轻了,可能还会发挥得更好。”

教育部某官员认为,英语实行一年多考政策,将实质性地减轻学生负担。他解释道:“比如,如果一名学生英语基础较好,高一时参加社会化英语考试,满分100分,他考了95分,他自己认为很满意,那么,高二、高三时,他完全可以不再继续学习英语,可以利用同学们上英语课的时间学习其他科目或参加体育运动。”他认为,英语一年多考这种新模式非常值得探索,至少让学生多了几个机会,消减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感。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英语科目成绩的要求不尽相同,实行英语一年多考之后,各高校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参加英语考试的次数和考试成绩。

教育专家们共同认为,英语高考由社会机构承办是本次改革的难点。素质教育专家里京对记者说:“英语高考由社会机构承办尚需时日,承办的第三方机构的权威度和诚信度都需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如果真的实施这种考试方式,那么社会上就需要像美国的托福考试那样公认的权威机构,具有技术权威和公信度。”据了解,培育具备竞争性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组织考试是理想方式,但在过渡阶段,还是由各级考试中心来承办。

本刊认为,这次中高考改革是近十年来动作最大的一次,对未来中高考形势影响重大,应当引起家长们的高度关注。据悉,教育部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不久将面向全国征求意见,本刊将跟踪报道相关细节,欢迎家长朋友来信来电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应对之策。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分值考试英语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