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近十年研究综述

2014-03-20 15:31路萌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学报

路萌莉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史记·货殖列传》近十年研究综述

路萌莉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货殖列传》是《史记》中很重要的一篇人物类传,近十年来,对它的研究论述颇多,研究角度也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经济、地理、人物、文学性、文字考证等方面。但在成果颇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研究内容的重复、论证角度出现偏差、参考文献不足等问题。

《货殖列传》;司马迁;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虞舜至秦汉时期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商人所的传记,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以及当时的商业活动,描述了当时社会繁荣发展的经济,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思想,留给后世之人借鉴。《货殖列传》是《史记》中很具代表性的传记文,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过研究,论著颇多。徐兴海主编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对1994年以前《货殖列传》的研究情况作了分析,张文华于2005年发表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的《近十年来〈史记·货殖列传〉研究综述》收集了1994—2004年关于《货殖列传》的研究论著,并加以分析。本文在此前提下,仅就2004年至今十年间,对有关《货殖列传》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希望能对研究者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借鉴。

一、研究情况及其分类

据统计,近十年来,关于《货殖列传》的研究论文有370余篇,其中以《货殖列传》直接命名的有64篇,比之1994年到2004年,数量大增。没有直接命名的篇目中也涉及到对《货殖列传》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370余篇论文,大概都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一)《货殖列传》中涉及到的经济思想

《货殖列传》是一篇以经济为载体的传文,着重叙述战国到秦汉时期进行“货殖”活动的商人,在对其研究的论文中,经济类的最多。

1.对《货殖列传》进行现代经济学阐释

崔仲华和丁晓雪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市场营销理论初探》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货殖列传》的,是一种结合当下社会的新探索,从了解市场与顾客需求;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合理制定市场价格;整合营销沟通中公共关系管理这四个大框架下来对其解读。[1]

马威和梁瑞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市场经济观念》一文中,站在近代社会才出现的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货殖列传》中的市场经济观念。从《货殖列传》时代的特征,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因素,供求关系,市场,宏观调控、政府干预,重视商业和商人的作用这六个方面来反映市场经济的思想。[2]

魏新民认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心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善因论”,商品价格的自然调节论以及区域商品经济一体化的原理。主张实行自由的商品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政策。[3]

张继宏以创业角度,从破除官本位思想、发挥政府的推力作用,倡导贫穷羞耻、各尽所能的创业精神,刺激消费与“义而好施”并举塑造立体化创业道德三个方面解读《货殖列传》。[4]

朱美禄从社会分工为商人存在的合法性正名,从道义伦理上肯定了商人谋取财富的正当性,对商人致富过程主张善因利导,在商人富裕之后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兼济情怀。《史记》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5]

陈海丽认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问世,蕴涵丰富的理财消费思想,是以往居民理财思想的系统总结。[6]

王兆祥认为《货殖列传》体现了市场理论的阐述和运用,包括市场预测理论、商品购销理论和效益评价理论。同时还具有“与时俯仰”的理财观念和人才管理思想。[7]

徐峰从民生观的强本开流,荣辱观的物质决定礼节,物价观的平抑物价,周转观的资金保值增值,安居观的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经营观的批量生产经营,职业观的精打细算七个方面来说司马迁对会计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8]

吴春香从坚守“诚一”,立足现实,开辟全新市场;顺应时变,“以奇求胜”,开拓创新思路;善于学习,提高素养,开发创新人才三个方面论述。[9]

蹇福阔从《货殖列传》中可以看出人的“利”“欲”本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分工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对社会经济有自发调节的作用。他主张自由贸易,主张顺应自然的经济规律。[10]

朱宗宙从“势”“术”和“责”三方面分析《货殖列传》的商道,认为商道中的“势”就是“时”,是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情势,“术”是营商的谋略,“责”是商人应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经营者一定要了然于胸。[11]

魏新民试从人性道德、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三个方面论析《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12]

李倩引用《货殖列传》中的文献对商业都会的经济作了描述,认为文献中保存和记述了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富商大贾的业绩及时代背景,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货币信用制度和货币信用学说提供了宝贵史料。[13]

武守志对《史记·货殖列传》中“商品世界”的出现作了解释,认为是上古农村公社制——三代(夏、商、周)井田制解体的产物,是作为小农经济的游离物而呈现出的流通领域的商业繁荣,并不是生产、分工、交换深层发展后出现的市场经济的抬头。统治者把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因子(商品生产、分工和交换)关进了“笼子”。“商品世界”便作为权力指令经济的补充物而时隐时现。官僚权力机制离不开它,权力需要时可随时“召”而“幸”之。这种“商品世界”是悲剧性的![14]

2.对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探究

其中一部分学者对其经济思想的形成部分进行了分析,论述对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影响的前人或思想。

孙希国认为司马迁的经济理论和构想,是对汉代以前经济思想领域的一次大总结,对孔子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精审的扬弃,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发展。[15]而金会庆认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发展经济思想及善因论理论,体现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道家渊源以及司马迁对道家经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16]张俊也认为司马迁没有传承孔子的经济思想,而是选择性汲取老子思想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思考。[17]刘社建和李振明认为司马迁消费思想的形成,与其当时所处的时代,其本身自由放任的经济观点,与崇尚道家的哲学基础有重要关系。司马迁以儒家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为出发点,重点借鉴吸收道家思想和黄老学说,扬弃诸子百家,终成提倡自由消费的思想。[18]付志宇和缪德刚是梳理司马迁的理财思想以找到其学术根源。认为司马迁的理财思想是汲取先秦诸子之长,对《管子》、儒家、道家和商家都有所继承,形成了宏观理财思想。[19]与以上思想不同的是,谢志远分析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一一反驳儒道两家的抑商观点。[20]

另一部分学者则分析了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具体内容。

首先应该说到杜长征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对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的整理和阐释工作存在着三个常见的弊端:忽视其宏旨或者说更高一级的意旨;以西方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原理为工具加以解构,陷入对其市场调节思想的再三阐释;对其理论上的困境熟视无睹。他试图从厘清《货殖列传》开篇引老子“至治”论述的态度入手,揭示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的宏旨,司马迁既保留了老子因其俗、得其欲的“至治”理想的内核,又有意识地剔除了其带有社会形态局限性的“小国寡民”论述,司马迁认为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都不如具有道家思想倾向的善因论。杜长征还借鉴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思路,分析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的两大支柱:市场调节和风俗调节,对其理论体系作一个模型化的描述。指出司马迁在处理市场与风俗关系时所面临的困境,即在一个实行“仁政”的国家与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21]

肖波从为货殖列传的动机、对待富裕的态度、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理想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结构四点来陈述司马迁和班固相对立的经济思想,反映出古代社会两种经济思想的对立,班固的经济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从侧面说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思想根源。[22]与这种写法类似还有杜建蓉的《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司马迁和桑弘羊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各家对“利”的论述,都认识到好利是人的本性,人们的逐利行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二人都从各地自然资源分布存在的差异性及其所产物品种类各异的角度出发,指出商品交换的必需性。[23]

还有一些学者围绕梁启超先生的《〈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分析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如钟祥财先生分析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所评的史料占《货殖列传》的五分之一,对《货殖列传》经济思想的评论是不完整的。[24]李秀丽认为梁启超的《〈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与《史记》的原意距离很大,是一种借题发挥,借司马迁重货殖之名,行发展资本主义之实。[25]而唐琦对梁启超和司马迁二者的经济思想作了比较,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思想差异的原因在于所处社会的治理方式不同,即礼教的伦理社会与法治的市民社会之区别。最后得出将传统经济思想与法治环境基础结合,才能做到义利兼得、平衡发展。[26]

李倩论述了司马迁的重商观念:商业营运,实际上是资本运动,商品经济与资本永远是相辅而行的;商业利润主要是来自商品价格的差额;商业主要是为富有阶级服务,故商人也主要是从财富所有者的丰盈荷包中来赚取高额利润的。其财富观是对人们求利的肯定和经济决定道德观念。[27]543-555程芳也论述了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涉及到商人应有的素质以及政府应对商业如何管理的主张和认识。[28]王婧、雁蓉[29]和廖云前[30]的论文都是论述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求利求富观念。唐凯麟、陈科华对《货殖列传》中“善者因之”和“本富为上”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论述。[31]张友彬论述了司马迁的农工商虞并重论、义利论、善因论和素封论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32]黄伟从分工论、义利论、善因论和价格规律四个方面阐述其经济思想。[33]关于“轻重论”,耿振东提到,众多学者认为司马迁是提倡宏观经济管理的善因论,否定国家干涉的轻重论,但耿振东认为,从司马迁“物盛而衰”的历史记述可知,他并非完全肯定善因论,对轻重论并未完全否定,善因论、轻重论两种对立的管理思想是矛盾统一于司马迁对经济活动的认识之中的。[34]

除此之外,还有对“货殖”“儒商”等概念的阐释。

周良平认为司马迁的“货殖”思想不能等同于当今社会的商业思想或经济思想。“货殖”义为积财,从事农、工、虞等其他行业的人也可以积聚财货,而并非仅仅只有商业。《货殖列传》写到了一批商人,但其写作宗旨却是在谈“货殖”有何重要意义,个人和国家怎样进行“货殖”。[35]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王彬在探讨商业起源时,对依据《史记·货殖列传》提出的“白圭说”予以否定,认为古代商业起源于五帝时期。[36]周桂钿依据《货殖列传》中的文献,对商、商人、商家、儒商这些概念作出解释,认为商最初是地名,并非经商活动,经商是周朝以后的事。商家是经商活动的理论家,成功的经商者。以儒家观念经商称儒商,孔子弟子子贡是最早的儒商。[37]他给出的“商家”的定义是:商业发展后,总结经商经验教训,提出理论见解,形成商业思想的学派。从《货殖列传》来看,其开山者应是计然。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概括商家理论,反映商家基本情况。[38]

黄海涛认为“儒”字非仅限于儒家学说,“儒商”泛指有教养、有文化、高素质的商人。从早期儒商文化内涵和早期儒商的商业经营两方面论述了子贡、范蠡、白圭等人的经营之道。[39]

(二)《货殖列传》中的人物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部人物类传,其中涉及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众多商人,对于《货殖列传》人物的研究一直都很受学界的重视。大致分为两类:

1.对个别人物事件的探讨

对个别人物的研究中,关于“巴寡妇清”的文章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分析其受封原因。房占红认为有三个方面:秦国人重视商业、尊重大商人是祖先留下的遗风;商鞅变法时的“收孥事末者”之规定也并非禁绝一切商业活动;类似于秦始皇“封倮誉清”之类的重视大商人的举动乃是富国强兵的需要,也是情理中事。[40]谭平和杨志玲认为“巴寡妇清”在“重农抑商”的秦朝受秦始皇礼遇,绝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迁所说的“岂非以富邪”这么简单的理由,而是因为她拥有秦始皇不得不重视的经济、政治资源,以及他所需求的丹砂,同时也因为巴寡妇清在巴地具有影响力,而巴蜀地区对秦朝的统一有重要影响,“以为贞妇而客之”其实是秦始皇的政治需求。[41]聂树平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理念,以《易》观《史》,以《史》证《易》,对《史记·货殖列传》所提“巴寡妇清”的史迹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巴寡妇清”的商业成功可与《周易·蛊卦》相发明,而秦始皇为之筑“怀清台”则可与《周易·坤卦》相发明。[42]而崔向东对众多学者提出的富有说、捐资说、上层说、水银说、重商说、巫医说等原因予以否定。他分析,深层原因是因为巴寡妇清的贞洁,而且“清”是秦始皇赐给巴寡妇的嘉号。[43]

其次是对计然的研究。李晓燕详细叙述计然的生平及其思想,并对其作了评价。[44]张连伟在研读前人成果和考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考证“计然”是人名,出自《范蠡》书,他认为“计然”为人名,出自《范蠡》二篇中的一篇,司马迁抄录其中的计然之言,故称“计然曰”。此篇后来有所增益,单列成书,名为《范子》或《范子计然》,是计然和范蠡的问答体。[45]孙开泰判定计然是人名,是范蠡的老师,计然之说影响了李悝和白圭。对钱穆的计然即文种说和起于北魏李逞的计然即文子说进行反驳,孙泰同意史若民的观点,认为计然是晋国的思想家辛文子。[46]王兴亚对范蠡生平及其地位作过详细论述。[47]

周静和黄怀信的《子贡未“货殖”考》一文对子贡进行了考述,认为《史记》虽为“信史”,但其所采材料未必尽皆可信,《仲尼弟子列传》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是取用《论语·先进》之文,而“退而仕卫,发贮鬻财曹、鲁之间”和“与时转货”不知所据,现有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子贡“转货”与“货殖”的证据。对子贡“货殖”似乎可证的文献只有《孔子家语·在厄》和《论语》。作者指出《孔子家语》中存在的三个明显问题,认为“(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一事,是在“厄于陈蔡”旧事基础上,根据《论语》“货殖”之说,附会演绎出来的故事,根本不可信。而《论语》中文献理解也是存在疑义的,周静和黄淮信认为“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与其之前的“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应该合为一个章节,宋以前的《论语》旧注,皆通为一章,朱熹《论语集注》,才开始分为两章。且“货”字为“质”字的误写,“货殖焉”应作“质慧焉”,如此可堪称是对子贡学业上的评价,与上文连读,文意一致。[48]

岩穴奇士是司马迁人生观和人才观的最好表述,将经济利益看作士人归隐的真正目的,司马迁所提倡的隐士乃是隐身于官场之外、运筹于经济领域、大展其致富才能的人。[49]

2.对人物进行归类、梳理

张雯[50]和廖云前[51]对《货殖列传》中出现的商人进行分类梳理。细数出现的商人,分析其成功原因、生活的时代背景。

李生论述战国时期的营销思想和商德思想部分,以《货殖列传》记载为依据,例举计然、范蠡、子贡和白圭的事迹。[52]

赵南楠将《货殖列传》中的人物分为三组:一是以管仲和计然为代表的春秋时期的经济思想家;二是以范蠡和巴清为代表的汉代以前的经济实业家,包括范蠡、白圭、子赣、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共7人,三是以卓氏和任氏为代表的汉兴以来经济实业家,有蜀卓氏、程郑、宛孔氏、曹邴氏、刀间、师史、宣曲任氏、桥姚、无盐氏等共9人。[53]

桂芳以《货殖列传》作为参考文献之一,分析战国商人范蠡、白圭、子贡、巴清及商人种类有屯积商、高利贷商、矿冶商、畜牧商、珠宝商。[54]

(三)《货殖列传》中的地理及其风俗

先秦典籍中已经可见区域地理的划分,《尚书·禹贡》篇以随山浚水,任土作贡的自然地理为依据划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了《史记·货殖列传》中更加细化了区域分布,且划分依据参考自然地理、民风民俗和经济特产,山西、山东、江南、龙门、揭石的具体地理位置都有记录。虽然不及《汉书·地理志》详细,但也是先秦时期中国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有关区域地理类的研究材料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地理区域的划分;一类是地域风俗的研究;还有一类是对具体地名的考据。

1.区域划分

池维兵认为司马迁关于经济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禹贡》《职方》区域划分基础上的,依据自然地理的形势分全国为四个大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北。山西是关中和巴蜀,关中西起陇山,东至肴山,关中之南,为秦巴之地。山东范围广大,地域辽阔,其中较小的经济区较多,有河洛之间的三河,太行山东的赵、中山和燕涿,其南的邹卫,东海之滨的齐,齐西南的邹鲁和梁宋,及其西的颍川南阳。司马迁所谓“楚越之地”及“岭南”即为江南,包括淮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可以划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岭南四小区。龙门—碣石北的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的黄河岸边,碣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附近。[55]

高维刚以《货殖列传》为参考文献之一,论证两汉时期,在广大农村市场和郡、县城市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了更高一级层次的区域市场,即关陇、巴蜀、关东和楚越四大区域市场。[56]

齐爽概括总结了《货殖列传》中的四个经济思想:商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规律的阐释;地域经济思想和致富的方式方法。文中认为有五大经济区:一是关中经济区;二是三河经济区;三是燕赵经济区;四是齐、鲁、梁、宋经济区;五是楚越经济区。[57]

李宪霞以风俗习惯的差异和中心城市的有无为标准,以《货殖列传》的记载内容和顺序为依据,将当时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58]5-6

周永卫以《货殖列传》记载为依据,认为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人心中,西汉前期的中国有“十大都会”:长安、洛阳、邯郸、蓟、临淄、陶雎阳、吴、寿春、番禺和宛。[59]39-49

梁志平将《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的每项专题与前人成果的异同之处进行比勘,用以观察学术的进步之迹,在《货殖列传》的分区研究这一部分,作者将之前学者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一一列举,相当于对《货殖列传》中牵涉到的历史地理与文化作了一个综述。[60]

关于“西楚”地域划分的问题。徐华在对《史记》中“西楚”这一区域范围的探究中认为,“西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理名词,可以考证某一时段“西楚”的地域范围,但无法准确勾画出秦及汉初人们心目中一个固定不变的西楚地域,通过历史变迁中的西楚地域来大致勾画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区域,《货殖列传》中西楚的地域是指今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南部及湖北省大部,其地大约只涵盖项羽时代的泗水郡、陈郡和南郡。[61]而王建认为《货殖列传》明确了西楚的空间分布区域,近似于后来项羽所封“西楚九郡”的空间,“西楚”东到彭城及江汉,南到淮水,西南到了今天的长江北,两汉的荆州地区,西到今天河南省洛阳以南的汝阳、尧山一带,豫州与荆州的交界地区。[62]

现阶段关于《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区域的划分都无统一定论。王文宾在史念海先生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经济都会的数目、等级划分等问题,由于司马迁所写经济都会分区记叙,无横向比较,纵向上是黄帝至西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并非同一历史时期,城市盛衰有变,也无从比较,他认为史念海先生对于都会的等级划分不是很合理,值得商榷,但王文宾由于现有文献资料有限也未进行等级划分。[63]

张文华认为司马迁是将四大区作为物产区而非经济区,关于二级经济区划,实际上只是司马迁在讲述“周流天下”的商人活动范围及各地的商业发展史,为了将《货殖列传》中所要写的商业理论、商业发展史和重要商人串联起来。[64]按此说法,之前的区域划分就显得很没有意义了。

2.地域风俗

段闪闪和李鹏的《〈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地域文化观》从四个方面概括性的梳理了《货殖列传》中地域风俗的差异及特点:风俗渐染,地异人殊的地域文化观;着眼经济,追寻地域文化差异之因;梳理流变,“民变”染乎世情;越、楚三俗,善于同中察异。[65]

雷虹霁在对论述汉文化形成的多样性和区域性特点时,以《货殖列传》为重要文献,对秦汉时期各地风俗、经济社会生活和方言的区域性差异进行研究。[66]

刘锋以《货殖列传》为主要文献依据,分析战国时期由于列国民风、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重商传统、国势变化的不同,造成的商人分布的地域差异:齐、周、邹、鲁百姓好贾;秦、蜀百姓以商贾为副业;赵、魏百姓少事商贾。[67]

3.具体地方的研究

冯小红和刘书增以《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代地的记载为依据,结合《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对先秦赵国代地的民风进行研究,分析其剽悍民风的形成及延续原因。[68]

余明对西汉时期的西部开发进行述论,认为西部丰富的物产资源,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把西部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天水、陇西一带“畜牧为天下饶”,西汉开发政策的实施,促成西部开发,在西部地区培育了经济中心是这一时期开发的重要成果。[69]

吴继轩认为菏泽辖区内的定陶即古时所谓的“陶”,是《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天下之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全国一流的经济大都会。范蠡在勾践灭吴后,最后来到了定陶,“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因而在这里定居下来经商,终于“三致千金”,成为商业鼻祖,被尊称为“陶朱公”。[70]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吴克嘉对泰州进行考述,认为古城泰州始称海陵,是海陵县的前身,据史料记载称太仓。汉书曰: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滇所建。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云:“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以此断定古海陵县成为当时淮盐的发源地。[71]121-126笔者认为其考述缺少足够的文献支撑,准确性也有待商榷。

(四)文学性及其语言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货殖列传》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学性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

熊飞考证《货殖列传》中“纤啬”一词,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指跟劳筋出力相关的社会劳动。“啬”指农夫在田中力作,“纤”指蚕桑纺织之类,“愈于纤啬”的意思是说(商贾的赢利)超过了农桑。[72]

闵爽对《史记·货殖列传》三家注中几个疑难词语的释义进行考辨。对“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中的“躈”进行校释,认为是“嗷”字的误写;对“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中的“穰”字进行校释,认为司马贞索引“五行不说土者,土,穰也”的结论过于主观、草率;对“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中“轻重”进行校释,认为张守节的正义“管子云‘轻重’谓钱也”的解释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失之于认识的主观片面。[73]

吴少梅和刘海平从分体量词这一语言学角度分析《货殖列传》中的语言特点,分体量词在魏晋六朝后基本消失,后偶有,也是仿古文辞,这一类特殊的量词,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用例较多;其用法灵活,可组成“数+分体量词+名”格式和“名+数+分体量词”格式。[74]

关于《货殖列传》文学性方面的研究只有与汉赋的关系这一个方向。伍孝琳认为《史记·货殖列传》是一篇明显带有赋体色彩的史传散文,内容丰富,文字多彩,结构恢弘,体现出了汉大赋的铺张扬厉的审美特征。[75]韦晖认为《货殖列传》借助赋体手法写成,可以看作是一篇散体大赋。对赋的借鉴主要在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76]

侯文学分析《史记》叙事的都邑意识表现在重城邑、隆关中、尊京师、崇工商四个方面,以《货殖列传》中对工商业中心城市的记载为依据,表明司马迁对商人和工商业活动的重视,把经济的繁荣看成是都邑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77]

(五)其他

除了上面四种大的类型,还有一些研究角度特殊的论著。

刘琴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认为司马迁肯定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财富决定道德的观点,与唯物史观遥相呼应,体现出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哲学成分。[78]

佐竹靖彦在论中国古代的数值主义时,参考《史记》其他章节和《汉书》《后汉书》,论证《货殖列传》中对秦地经济状况和人口统计数值的可靠性。[79]以资本发达程度为例,先对春秋至西汉以及两宋时期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然后与明清时期“淮盐经营与徽商”这个典型进行比较。作者在例举西汉武帝时期数据时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商人资产的积累程度,在利用《中国货币史》中彭信威先生将古代米价折算成以当代“公石”(即“市石”)的单位,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购买力提供了一项现代的通用参数,汪崇筼将《货殖列传》中的资产兑换成现代货币单位,以完成各朝代资产对比。[80]

丁邦友对20世纪以来,有关秦汉时期的物价情况作了一个概述。其中许多学者的研究材料都来自于《史记·货殖列传》。论文中所搜集的材料都来自于20世纪,但此篇论文成于2009年,所以应当对这个成果加以记录。[81]

张文华论述了《货殖列传》在风俗史上的地位:对社会风俗史的建构来说是初步建构起了社会风俗史的体系。其具体工作可分述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风俗理念上,司马迁对社会风俗的含义、特点、内在联系、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这是其全部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在取材上,来源于传世文献和实地调查;三是在谋篇布局上,将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结合;四是在描写各区风俗时,作贯通古今式的考察,揭示各地风俗的历史变迁。其次从《货殖列传》在风俗史上的地位揭示其重要性。[82]肖振宇和郑秀真研究的风俗史,主要以《货殖列传》为依据,分析《史记》对人的风俗习性的记写特点有:分传记写;粗细结合;揭示原因。[83]

二、研究特点及不足

(一)研究特点

近十年来,关于《货殖列传》的研究论述比之上个十年,在大幅度地增加,且具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从研究数量上来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十年的研究论文较之上个十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事研究的人员数量也大幅增加,学者的学科跨度大,广泛的涉及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哲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研究人员主要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从研究角度来看,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有经济学、地理、人物、文学性、语言考证、哲学、风俗史等角度,这其中经济、地理、人物类的论文数量是比较多的。有很多论文视角十分新颖,紧跟当下社会发展的节奏,比如在对有关《货殖列传》经济内容的探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理财、消费、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新兴概念。研究者试图从几千年前的史书中找寻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成功之道和成功案例。

从研究内容来看,丰富多样,有关于《货殖列传》中经济思想的,有对司马迁个人经济思想进行研究的,还有以《货殖列传》为依据,对先秦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对经济地理的划分进行研究的,还有关于个别地名的考证。《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列举了先秦时期很多的成功商人,学者对其中涉及的商人及其商业思想进行研究,也有对商人的身份和事迹进行考证的。有从哲学角度对司马迁唯物史观进行研究的,还有从文学角度出发研究《货殖列传》文体的。

(二)存在的不足

在研究成果大大增加的同时,这其中也蕴藏着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论文水平层次不齐,质量好坏不一,存在重复性研究。在近十年三百余篇涉及到《货殖列传》的论述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论文主题及内容是重复出现的,极少有创新。研究范围较之上个十年,也没有明显扩大,之前出现的军事兵法角度,也没有继续下来。

其次,论述内容和方向出现偏差。在大量关于《货殖列传》经济的研究篇目中,学者为了求新求变,将司马迁的经济理论与国内外出现的经济理论相关联,例如市场经济、价格规律等,认为司马迁高瞻远瞩,其经济思想反映出现代经济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创新固然是好的,但不能为了新颖,使研究对象和一些新兴名词强行发生联系。

最后,论述中材料支撑薄弱。有些学者论证研究结果时所引用的文献并不充分,论点的提出显得薄弱,经不起推敲。还有学者对所引材料不加分析,例如很多人将《货殖列传》中范蠡、计然等人的思想,认为是司马迁的,从而推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这样得出的结论根基不稳,值得引起注意。

[1]崔仲华,丁晓雪.《史记·货殖列传》中市场营销理论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3,(8):269.

[2]马威,梁瑞.《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市场经济观念[J].黑龙江史志,2013,(10):19-21.

[3]魏新民.司马迁商品经济思想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7):24-28.

[4]张继宏.《史记·货殖列传》与全民创业文化的塑造[J].科技创业月刊,2010,(9):43-44.

[5]朱美禄.《史记》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6):19-22.

[6]陈海丽.自我管理,自由消费——由《史记·货殖列传》看私人的理财与消费[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99-200.

[7]王兆祥.《货殖列传》的市场理论与理财观念[J].商场现代化,2007,(5):99-100.

[8]徐汉峰.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2 -84.

[9]吴春香.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创新经营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2-63.

[10]蹇福阔.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11-112.

[11]朱宗宙.商道中“势”的认知、“术”的运用和“责”的归宿——读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30-34.

[12]魏新民.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J].理论导刊,2007,(4):103-105.

[13]李倩.《史记》中的商贸文化维度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103-109.

[14]武守志.《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品世界”——重读中国史之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3-9.

[15]孙希国.司马迁对孔子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8):77-78.

[16]金会庆.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道家渊源及其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

[17]张俊.论司马迁的因俗变迁经济观及现代价值[J].上海经济研究,2008,(2):106-112.

[18]刘社建,李振明.司马迁的消费思想及其启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3.

[19]付志宇,缪德刚.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理财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09,(12):122-125.

[20]谢志远.《货殖列传》思想新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8):114-117.

[21]杜长征.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新诠:宏旨、结构及困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3):101-105.

[22]肖波.从《史记·货殖列传》到《汉书·货殖传》看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的对立[J].晋阳学刊,2006,(5): 125-126.

[23]杜建蓉.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4]钟祥财.梁启超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J].经济思想史评论,2010,(9):164-181.

[25]李秀丽.从司马迁到梁启超——兼析《〈史记·货殖列传〉今义》的经济思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7-19.

[26]唐琦.市场、礼教与法治——读《〈史记·货殖列传〉今义》[J].世界经济情况,2009,(1):78-80.

[27]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多维建构[M]//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28]程芳.论司马迁的重商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77-79.

[29]王婧,李雁蓉.从《货殖列传》中的商人形象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27-28.

[30]廖云前.《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205.

[31]唐凯麟,陈科华.“善者因之”——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11-13.

[32]张友彬.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J].文史博览(理论),2008,(5):12-13.

[33]黄伟.《史记·货殖列传》中体现的经济思想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20-221.

[34]耿振东.司马迁否定轻重论质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62-67.

[35]周良平.论司马迁的“货殖”思想[J].宿州学院学报,2010,(3):17-20.

[36]王彬.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商”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7]周桂钿.商”、“商人”、“商家”、“儒商”[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0-53.

[38]周桂钿.商家与轻重家——先秦百家中的两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55-61.

[39]黄海涛.《史记·货殖列传》与中国儒商之源[J].孔学研究,2005,(11):272-280.

[40]房占红.从“封倮誉清”论秦始皇为何重视大商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8-51.

[41]谭平,杨志玲.论秦始皇之礼遇“巴寡妇清”[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0-144.

[42]聂树平.“巴寡妇清”史迹之易学观[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9):26-30.

[43]崔向东.秦始皇尊奖巴寡妇清辨析[J].文史杂志,2009,(11):27-29.

[44]李晓燕.计然及其商业思想考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9):23-25.

[45]张连伟.“计然”考辨[J].史学月刊,2012,(8):124-126.

[46]孙开泰.计然是人名还是书名?——关于《史记·货殖列传》一处断句争论之我见[J].管子学刊,2005,(5):104-108.

[47]王兴亚.范蠡弃官从商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6):55-58.

[48]周静,黄怀信.子贡未“货殖”考[J].史学史研究,2013,(30):123-126.

[49]王尔春.小议《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岩穴奇士[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9):40-41.

[50]张雯.简论《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人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135.

[51]廖云前.《史记》中的商人形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100-102.

[52]李生.论战国时期的私营商业经营思想[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3]赵南楠.《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人物形象[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40-46.

[54]桂芳.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阶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68-72.

[55]池维兵.司马迁经济地理区划思想初探——《史记·货殖列传[J].知识经济,2013,(3):68-69.

[56]高维刚.两汉的区域市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3-97.

[57]齐爽.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J].商业时代,2011,(7):144-145.

[58]李宪霞.论《史记·货殖列传》所见经济分区和城市分布问题[Z].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7.

[59]周永卫.十都之中最少年——古都番禺在汉代的历史定位[M]//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60]梁志平.综合研究中的创新问题——读《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4):152-159.

[61]徐华.《史记》“西楚”的地域及文化分区意义[J].文艺评论,2011,(10):140-144.

[62]王健.略论西楚文化的分布空间及其历史特征[J].宿州学院学报,2011,(7):122-126.

[63]王文宾.论《史记·货殖列传》中经济都会的数目及等级划分问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52-54.

[64]张文华.关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区划问题——读《货殖列传》札记[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9):34-36.

[65]段闪闪,李鹏.《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地域文化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5-158.

[66]雷虹霁.汉文化形成时期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以汉代历史文献为中心的考察[J].南都学坛,2009,(7):11-17.

[67]刘锋.战国时期商人活动的地域性考察[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82.

[68]冯小红,刘书增.先秦赵国代地民风研究[J].河北学刊,2012,(5):225-227.

[69]余明.西汉时期西部开发述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0-63.

[70]吴继轩.论菏泽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7,(7):132-135.

[71]吴克嘉.淮盐重要历史遗存——古海陵仓考辨[M]//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7.

[72]熊飞.“纤啬”词义辨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68-69.

[73]闵爽.《货殖列传》词语校释三则[J].求索,2005,(7): 146-148.

[74]吴少梅,刘海平.《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分体量词[J].兰台世界,2013,(9):149.

[75]伍孝琳.《史记·货殖列传》与汉赋的借鉴[J].青年文学家,2010,(7):30-31.

[76]韦晖.论《史记·货殖列传》对汉赋的借鉴[J].名作欣赏,2009,(12):21-22.

[77]侯文学.《史记》叙事的都邑意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8-13.

[78]刘素琴.浅谈《史记·货殖列传》的唯物史观[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13-15.

[79][日]佐竹靖彦.中国古代的数值主义[J].北大史学,2004,(1):1-14.

[80]汪崇筼.在比较中认识中国商品经济社会的萌芽——历代资本发达程度与“明清淮盐经营和徽商”的比较[J].盐业史研究,2011,(12):11-21.

[81]丁邦友.秦汉物价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3):9-17.

[82]张文华.《史记·货殖列传》与风俗史[J].理论学刊,2006,(5):92-94.

[83]肖振宇,郑秀真.《史记》风俗习性的记写特点[J].民俗研究,2006,(9):160-163.

【责任编辑詹歆睿】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Biographies of Merchants in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 Last Ten Years

LU Meng-li
(College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Biographies of Merchants in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most importantbiography about people.Lastdecade,more and more articles are written to study it from the multi-perspective views,such as economy,geography,figures,literal analysis and wording.But it still has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duplicate content,the wrong views and unknown documents.

Biographies of Merchants;Sima Qian;research situation;shortcomings

K207

A

1009-5128(2014)18-0054-09

2014-05-15

路萌莉(1989—),女,甘肃泾川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致敬学报40年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