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开幕词

2014-03-20 15:31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红河专家学者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张大可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开幕词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张大可

尊敬的红河学院甘雪春校长、尊敬的主持人田志勇教授、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在这热情似火的八月,鲜花烂漫、瓜果飘香的季节,来自海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相聚祖国河山壮美的滇南高原蒙自名城,在红河学院共同研讨“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与《史记》学术研讨”的话题,也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心情非常激动。

因为多数专家学者到云南蒙自和红河学院还是第一次,中国幅员广阔,对于内地人来说,到西南边疆,充满梦幻色彩,尤其是红河地区。蒙自这座城市在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前夜的云南起义,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无不与红河相连。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早就向往到蒙自来考察,到红河学院来学习,今天是梦想成真,怎能不高兴、激动!

这次盛会“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与云南红河学院联合主办,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向承办大会的红河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出席会议的不远千里来到红河学院切磋研讨学术的全体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道一声,大家辛苦了!

红河学院是一所年青的发展迅猛的新型综合性的本科高等院校。它的前身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成立的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元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红河学院。到目前为止,虽然只有短短的36年历史,但红河学院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拥有10大学科、开设56个专业、在校生达1万人以上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建设、各项设备、管理水平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大学。2005年和2010年我两度来到红河学院作客座教授。2005年讲学两个月,在历史系开设《史记》选修课程,之后由任群英教授、叶少飞先生接手发扬光大。田志勇教授参与由我任主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写,该书列入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教育部2008年精品教材奖。2010年,红河学院主办了《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第一次修订会以及《中国历史文选导读》启动学术会议,该书由红河学院田志勇教授和杭州师大舒仁辉教授两人任主编,本次会议正好两位主编在场,由两人签字向红河学院图书馆赠送藏品,以资纪念。

红河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有密切关系,这得益于一位中国古代文化伟人司马迁。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作为汉武帝委派的钦差大臣出使西南夷,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在这里设郡置吏,制定民族和睦的政策,司马迁用六个字概括,叫做“故俗治,毋赋税”(《史记·平准书》),这是司马迁为汉王朝制定的民族政策,“故俗治”,尊重民族文化,实行自治,“毋赋税”,优待边疆民族,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前沿阵地。诸葛亮开发南中也实行的是司马迁的政策。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传统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家,提出民族一统思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家,而且身体力行,司马迁也是第一个把民族历史写入国家大典正史系列的历史学家。云贵地区,司马迁写入《史记》叫《西南夷列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就在司马迁当年来过的地方召开学术研讨会,缅怀先人的开发,看看今天的盛世,展望未来的宏图,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红河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实行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面向东南亚各国开放,搭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谊的桥梁,这一方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伟大作用。我深信红河学院承办这次“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与《史记》学术研讨”的盛会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将进一步发扬司马迁民族一统思想的精神,加强凝聚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这次盛会无疑会提高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影响,也提高红河学院的知名度。来自海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了解学习红河学院卓有成效的办学理念与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向内地和海外传播,也必将加深红河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合作。可以说红河学院承办这次盛会是一个英明之举,是红河学院与全国各高校与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合作的新起点。东道主的热情接待与高规格的研讨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代表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向红河学院、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大会收到学术论文85篇,收入论文集《史记论丛》第十一集79篇,约80万字。论文集设立了三大栏目,其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16篇;其二,西南边疆民族文化研讨12篇;其三,史记学术研讨51篇,下设司马迁研究、史事研讨、纪传人物研讨、文化艺术研讨、其他问题研究五个专题。作为大会主题之一的西部边疆民族文化研讨,虽然只有12篇论文,但质量很高,内容厚重,主要出自奋斗在祖国西南边疆各高等院校红河学院、云南大学、云南丽江师专等高校的学者,他们长年在这里工作、学习与研究,有亲身实感,写出了西南边疆民族文化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议题。秦树才的《西汉时期西南的军事与社会》、任群英的《司马相如与西南夷的经略》、范德伟的《论“和夷”与“西南夷”》、龙倮贵的《红河彝族古代史略考》、许敏与李松梅的《浅析莫批与哈尼文化传承的关系》等一批论文提出了新义,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人物事迹与民族文化,既印证了司马迁的《史记》对研究西南地区文化的不可或缺,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西南地区文化特色的认知。

对《史记》文本研究,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本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生群教授主持的中华版《史记》修订本学术工程,历经七年完成出版,甫一问世便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修订团队成员之一,王华宝教授的《史记修订本平议》一文,便是对这一学界热点的及时追踪与评议,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收入论文集第一篇,很值得关注。一年来关于“史记学”的研究,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个人的拙作《张大可文集》,其中有六卷为《史记》系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杨燕起教授写了一篇书评题名《独特的〈史记〉研究认知体系》,收入论文集的学术动态栏中,希望各位同仁多提批评意见。

各位学者提交的数十篇论文,佳作纷呈。当今的老一代学者,可永雪、袁传璋、台湾李伟泰宝刀未老,一大批中年、青年学者,张兴吉、叶文举、马雅琴、吴淑玲、刘玲娣、康清莲、杨宁宁、台湾林聪舜、日本小泽贤二等积极奉献,还有新加盟的学者刘德奉、李永明、王绍东、魏峨等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对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支持,我深表敬意。由于研讨的时间有限,大会交流只安排了七位学者发言,好在我们分了四个小组,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均已收入《史记论丛》第十一集,各位学者在小组会上充分交流,还安排了小组总结的交流发言,我想这样一个交流方式与平台,基本提供了各位专家学者的风采演出,互相交流,互相受益。

我的发言不只是挂一漏万,仅仅是一个开头。好戏精彩纷呈的演出,要靠全体与会的专家学者。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对承办本次盛会的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红河学院领导大力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与会的专家学者与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服务大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本次学术盛会圆满成功!祝与会全体专家学者身体健康,研讨与文化考察收获良多!

谢谢!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红河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七一智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