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2014-03-20 15:31张姝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果农陕西苹果

张姝然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

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张姝然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苹果是陕西最主要的果树栽培品种,通过对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特质、阶段及产业竞争力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省苹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比较优势明显。但目前陕西苹果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果品结构失衡、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品牌效应尚未凸显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科技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联动效应等对策,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苹果产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苹果种植基地和苹果产业优势示范区,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省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陕西而言,苹果产业发展的质量、层级直接影响到了全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关乎着全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和农产品的提质增效。[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陕西苹果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对“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三大宏伟目标的实现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力。众多研究均表明,陕西省是苹果大省,有着苹果种植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但是时至今日仍然称不上苹果强省,而且已有的优势正在不断被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不能改变仅依靠资源求发展的状况,陕西充其量只是苹果产业链条的一个末梢,一个提供原材料的基地。为了进一步提升陕西省苹果产业水平,实现优质高效发展,有必要回顾我省苹果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主要经验、教训以明确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陕西省苹果产业日后发展寻求更好的出路。

一、陕西省苹果种植的历史回顾

陕西省苹果栽培历史悠久,始于1928年,大苹果品种便已引入,但数量有限。1934年,在原有苹果品类基础上,陕西先后从日本、山东等地引入了“元帅”“青香蕉”“黄魁”等优秀品种并设场建园形成规模化种植。[2]总体来看,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时期,且每个时期苹果产业的种植布局及品种结构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起步阶段:1949—1956年。该阶段处于陕西苹果商品化发展阶段,该阶段由于苹果栽培技术的不成熟及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所以产量较为有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得出,1957年,陕西全省的苹果产量仅有0.38万吨,而且70%的品种集中于“红玉”“国光”“青香蕉”等,品种单一、产量稀少是这一阶段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历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该阶段苹果品种进一步完善且种植区域不断扩展。如先后确立了渭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坡、秦岭北麓等苹果适宜种植区,并开始在周至、眉县等地尝试建设苹果种植林带。同时,这一阶段新引入了“金冠”“祝光”等优质苹果品种,苹果品种结构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重心转移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由于国家在陕西铜川、洛川等地区建立了苹果外销出口基地,此时陕西苹果种植的重心便由先前的秦岭北麓地区转移至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同时,苹果品种的更新升级速度加快,产量较低、口感相对较差的老品种不断被取代,这一阶段,“三红品种”即“红星”“新红星”“首红”被重点推广并占到全省70%以上的种植面积,陕西自己培育的“秦冠”“延风”等品种已初具规模并显现发展潜质。截止1978年底,陕西全省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53万公顷,总产量接近10万吨。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借助于这一大好契机,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基地基本形成,以此为标志,陕西苹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1986年,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6.67万公顷,同时,陕西本土培养的“秦冠”品种也已确立了“当家花魁”的地位,在一些种植县区,“秦冠”甚至占到了所有种植品种的90%以上。

大发展时期:该阶段主要贯穿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以优质品种培育为显著特征,新栽品种主要有“红富士”,全省种栽面积达到了27万公顷左右,同时,“新红星”“秦冠”同时作为主栽品种进行了配套发展。到1996年,陕西全省苹果面积已达到50.24万公顷左右,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年产量达到234万吨,已跃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渭北高原的优质苹果基地已达到27个,优质种植基地的增多有助于苹果现代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和苹果产业集群效应的增强。

集约、优质发展时期:新世纪开篇至当前。该阶段在注重苹果生产“量”的同时,日益重视“质”的发展。尤以“集约”“高效”“优质”为“质”的发展内核。近年来,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苹果汁出口量等指标均已位于全国前列。2013年,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49.1%和50.2%,全省苹果经营收益进一步提高,达到3452.97元/亩,比上年增长2.6%。在苹果品种结构上,早熟品种不断增多,果品质量与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苹果栽培的区域布局

1.陕北适宜种植区

这一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昼夜温差较大,光照时间相对较长且土地开阔,但是水利条件较差。适应种植的苹果品种主要为抗旱抗寒类型,如“秦冠”“金冠”等晚熟品种。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及环境所限,这一地区早熟品种较为稀少,且大多都属于零星种植,并未形成有效规模。

2.关中种植区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水肥充足、物候期相对较早,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同时有利的交通条件及经济基础赋予了该地区成为苹果品类加工、外销及包装生产的前沿基地。该地区现集中的加工品种主要以澳洲青苹为主,加工品类的选择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实时的调整,实现了苹果产业的最大化效益。

(二)苹果生产的组织模式

陕西省苹果生产的主体以单个果农为主,也有极少数家庭农场或企业法人生产者,从苹果业发展趋势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预期,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苹果生产的组织形式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假定把全省果农均视为单个业主,那么平均下来,每户生产经营苹果的规模大概为3~10亩,就分散农户为主体的这种苹果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而言,其存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包含了先天的缺陷。

积极方面:苹果经营者与所有者为同一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同时,劳动投入以自己为主,自我激励和自我制约;生产灵活。

缺陷方面:以单户的能力和财力难以做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技术的应用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差别大;生产和销售不分离,无法获得专业分工的好处;生产相对整齐、标准统一的优质苹果的难度大。

(三)苹果产业的经营模式

苹果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有“市场+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协会+农户”和“中介机构+农户”等。总体上陕西苹果产业化以“市场+果商(果行)+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主,以“公司+农户+基地”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为辅。

1.“市场+果商(果行)+农户”的经营模式

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来说,“市场+农户”是其中一个典型模式,即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形成农产品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市场+果商(果行)+农户”的苹果产业化模式可以说是“市场+农户”这一模式的变异。这种模式以果商或果行为中介将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农户不直接参与市场开拓和市场交易,只是和果商或果行接触。果农大部分通过果行或代办将苹果卖给果商,果商再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将苹果销往全国。

2.“公司+农户+基地”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中,公司作为农户市场的中介,以苹果加工为主,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苹果生产基地和农户,从每年的六七月份开始,陆续有收购残次苹果的车辆挨村收购落果。这些果贩将果农和果汁公司联系了起来,形成一种“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就使各种等级的苹果基本都能销售出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苹果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果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情况可以反映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由于苹果的种植管理周期较长,果农对市场的反应往往滞后,所以预测市场容量、确定苹果种植的品种和选择苹果技术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陕西地处中国西部,信息通讯等相对落后、闭塞,在对果农获取苹果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统计中,选择“其他”的果农占17.89%,他们平时很少获取新的苹果管理技术,也不了解市场;21.05%的果农主要从代办点或果商那里了解市场行情,但这种互动方式是偶然进行的,只有当销售苹果时才和代办或果商联系并获得少量市场信息;选择“报纸、电视等媒体”和“政府及其他组织的宣传材料”的总共占41.05%,比例仍显小,并且多是间断性的偶然性行为。

果农的栽种决策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这样可以避免果农的盲目行动,但是,果农在平时种植管理中对果业信息掌握相对不足,苹果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果品销售方式比较单一,交易手段落后,管理不规范,市场信息不充分,导致了陕西省苹果产业的发展与市场销售行情不适应,贻误了有利的销售时机;果品龙头企业与果农利益联结松散,市场营销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品牌和营销策划,果农难以分享到营销企业带来的市场利益。

(五)苹果产业的效益状况

1.苹果生产的规模效益

尽管陕西省苹果种植主体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但是总体来看,全省总值规模还是较为可观。2013年,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近千万吨的产量已占到世界苹果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全省多达三分之一的县为苹果生产基地县域,果农的数量也达到了全省农民的三分之一左右。苹果产业不仅已成为全省规模的农业典范,而且带动了苹果深加工、生态农业、乡村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果农大幅增收,而且使得种植苹果的黄土高原绿意盎然、生机焕发。

当前,受全球苹果适生条件和各国农业结构调整等大环境影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动能更为充足,发展势头日趋强劲,尤其是陕西省与中亚、波兰等国之间的苹果产业带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并形成竞争力较强的集群效应。未来,苹果产业有望让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21世纪连接中西的“苹果经济”经济带,陕西苹果面临的利好因素也将更为丰富并依次显现。[3]

2.苹果生产的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苹果的生产活动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一般而言,苹果的生产要素主要由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构成。固定生产要素以土地资源为代表,土地的肥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苹果的产量大小。而劳动力、农药、肥料、果袋等作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可变要素在苹果生产经营活动中作用亦十分重要,并且这些可变要素的投入都是以与之对应的技术为前提的。劳动者的苹果种植技能决定了苹果的科技含量,也决定了苹果种植效率高低。陕西省的苹果产业发展可以依托其强大的教育和科研实力,形成相对于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为挖掘陕西苹果产业的潜力和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三、新时期陕西省苹果产业优化升级面临的瓶颈

苹果产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其优化升级的“战绩”直接关系到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陕西苹果产业如欲取得更佳的成绩,就需要突破产业链条薄弱、果园管理水平滞后、品牌形象不够生动等瓶颈。考虑到苹果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生产、物流、销售三个方面去分析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一)苹果产业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1.果品结构失衡

陕西苹果业品种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种植品种单一,比如全省的“红富士”栽培面积已接近栽植总面积的一半,而其他品种较为分散且数量有限;第二,品种结构搭配不科学,比如早、中熟品较为稀少,中、晚熟品较多,采摘时间较为集中使得后续市场销售压力较大;第三,优果率易受气象因素影响,稳定性较差。尽管陕西苹果已经先后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优果率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截至目前,全省实际优果率仍不足80%,尽管2011年优果率就曾达到了75%,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受低温冻害、冬春连旱、雨水时空分配不均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2013年优果率已降至65%~70%。其中以黄土高原优果率的不稳定性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区苹果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水平较低,苹果投入资金匮乏。另外,自然降水稀少、灌溉设施滞后也是导致这一苹果主产区优果率较低的直接原因。

2.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可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陕西苹果种植的主体以分散的单个果农为主。果农一般生活在较为偏僻的乡间,这就直接导致了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极为有限,尤其是关于苹果种植最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更为缺乏,依靠传统种植劳作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不易形成生产创新[4];另外,果农一般学历程度偏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陕西果农大部分只具备小学、初中文化,受过专门苹果种植技能培训的果农不足总人数的15%,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苹果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影响了苹果业向集约、绿色、智能等方向的转型;此外,陕西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信息闭塞及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专业技术人员与苹果种植、经营维护的技术推广机制不能适应新时期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等历史机遇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苹果市场的及时变化与衍生出的新需求。

3.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

苹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准则是以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实现苹果生产的社会化、产供销一条龙或贸工农一体化,从而避免小规模经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苹果产业化必然要求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加以整合发展,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广大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苹果生产的社会化体系。但这一点目前做得还不够,果农虽然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宜地选择苹果种植的面积和栽培品种,在苹果技术管理方面也会偶尔通过听讲座、学技术来获取信息,但从总体来看仍呈分散、无序状态。

(二)苹果产业物流环节存在的问题

1.果品在贮藏、加工环节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机械冷库、气调库等贮藏设备的运用,陕西省苹果业的储藏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但贮藏管理尚有待规范和完善。在调查的贮藏企业中发现,贮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约有半数的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贮藏管理知识业务培训,贮藏管理环节规范性较差。比如湿度的控制通常达不到国际要求,而且企业也缺乏先进的环境测试仪器,库内温、湿度误差较为显著,导致库体温度变化频繁,不利于果实的保鲜。另外,一些被调查的贮藏企业库内的通风设置存在漏洞,导致库体通风不畅,库内温度不均匀。不仅如此,一些贮藏冷库通风换气随意性极大,缺乏科学的管理依据,这将导致被贮藏的果品品质难以保证,尤其是果品的口感和新鲜程度。

采后处理是果品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的主要环节,也是果品附加值增加的过程。国际上通常采用果品采后立即冷却处理的办法保持果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尽管陕西苹果业近年来也采用了冷链设备用于采后的果品处理,但是预冷处理这一步骤几乎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大部分贮藏企业目前都没有专门的预冷设施以及清洗分级装置,通常的做法是苹果收购后直接入库贮存,导致果品质量大打折扣。一些条件好的贮存企业尽管拥有独立的预冷间,有时也会进行短时间的预冷,但是遇到苹果采购的高峰期,果品的预冷时间一般得不到保障,而且预冷间的预冷量也相对较大,而这必然达不到良好的预冷效果。此外,苹果从采购到入库贮存,一般都会经历采收、分级、包装、运输等环节,一旦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些环节稍有疏忽,都会导致果品受到损害,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调查来看,陕西大部分果农只片面关注贮藏时间而忽略了贮藏质量,因而对入库的果品质量把控不严,导致果品出库质量较低。同时,一些地区在贮藏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果实品种劣变,也大大影响了陕西苹果的市场竞争能力与品牌维护。

2.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就当前而言,陕西苹果产业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农资供应、苹果生产种植、果品储存运输、消费等环节,各个环节物流信息不透明且反馈速度缓慢。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下,各产区各自建设流通加工设施,产业内的企业各自经营物流,无法集中财力办大事,造成整个流通系统设施标准不一、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经济规模难以形成、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了新技术的利用和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基本上是单向的,顾客满意度低,各供应链的各成员各自为政,信息共享不充分,难以实现各物流环节的无缝连接,难以建立起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形成绿色发展模式,而绿色恰恰是未来苹果产业发展的趋势;近几年陕西虽然也培育出了一批龙头企业,但从规模产值、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来看,与发达地区仍有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产业关联效应亦未凸显,与果农的合作仍处于非制度化松散阶段,未能深度挖掘苹果产业的辐射能力和扩散效应。

(三)苹果产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陕西苹果业营销体系不健全集中体现在市场营销能力薄弱与营销经纪人或代办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两个方面。一直以来,虽然陕西苹果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其市场营销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性的销售网络与完善、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财力雄厚的大型集团或机构的资金支持及先进营销理念的科学运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国家宏观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苹果生产相关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继而造成其中、短期流动性资金较为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苹果组织化、规模化销售的发展程度。除此之外,陕西苹果产业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或经纪人,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调查来看,陕西许多地区从事苹果经营的销售人员或代办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从业资质和相关工商管理审批手续,在苹果收购、销售环节中出现的失信、相互压价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导致外地经销商对这些地区存在戒备心理,严重影响了陕西苹果销售的外向化发展。总体而言,陕西苹果产地批发市场规模、档次和管理水平不高,销售渠道不畅通,果价起伏大,果农收益不稳定,苹果产业的发展亟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的各种体制机制。

2.品牌效应尚未凸显

在新的开放条件下,陕西苹果产业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需生产出满足国际化需求统一标准的高端苹果产品以外,还需在内涵上加强“陕西苹果”品牌的宣传力度和“陕西苹果”形象的打造,以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品牌竞争优势。[5]事实上,陕西苹果具有个大、口感佳、纯天然等特性,但由于长时期以来,陕西果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多数果农忽略了产品外观的清洁,果实的等级分类、包装等问题,导致陕西苹果市场形象欠佳,在产品包装、运输保鲜设备、品牌宣传上与国际标准相比较缺乏新意,因而只能占据国际苹果行业的低端市场,这大大制约了陕西苹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对外市场拓展能力。

另外,陕西苹果企业品牌意识的缺乏也导致了品牌效应尚未凸显。尽管省内部分苹果生产地已经注册了一些品牌,如大家所熟知的洛川、白水等苹果果品,但实质上苹果质量良莠不齐,品牌被盗用和冒用的情况较为普遍,通过品牌效应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往往易陷入徒劳的境地,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失灵,地方间品牌的相互恶性竞争现象此起彼伏,难以形成合力立足于国际市场。

四、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同时,强大的科研支撑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业立足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陕西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结构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近些年效益下滑,发展步伐变缓,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力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优化产品品种结构,成为陕西苹果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市场化为导向,制定和调整苹果种植和销售决策,形成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有机联系的一体化格局,审时度势,有利于促进陕西苹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苹果产业化建设

1.以科技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

陕西省苹果产业要在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就亟需以科技手段助推产业化经营。要实现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力争对苹果产业链两端“微笑曲线”的占领,另一方面还需大力发展苹果科技,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苹果产业专业化、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始终坚守苹果质量有保障,苹果产销服务高效的良好态势,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由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有利于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依据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宜按照因地制宜、适度经营的原则,不断优化苹果产业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具体来看,一是大力扩展优生区苹果面积,如渭北高原优生区可以结合“十二五”主体功能区的分工要求,适度发展一部分新品种;榆林和延安以北地区、关中塬区应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为主;秦巴山区和关中灌区,宜结合苹果产业升级需求,加快果园淘汰步伐。二是加快苹果品类的科学布局。如延安以南适宜建立以“富士”为主的苹果林业带,而延安、榆林以北则适合建立抗旱抗冻能力较强的大果实鲜食为主的苹果果业带;渭北高原南部关中塬区海拔500~800 m地带,应充分利用交通、光照等优势,增加早熟品种的供给,以顺应市场需求,增加经济效益。

3.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发展苹果适度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专门合作组织,增强合作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健全苹果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积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果协在专业化、适度规模生产中的作用。[6]随着苹果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大户的逐渐出现,扶持这些大户带头将各乡镇现有的果协运作起来,组织果农积极参与。在具体运作上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方特点和果协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借鉴欧美和日本经验,使果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合作,以搭好果农与龙头企业的桥梁,做好生产和销售的对接,也可以使果协成为专业性组织,不直接干预农户经营,只负责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维护陕西苹果的国内外市场形象和利益。

(二)加强苹果产业集约化经营管理

1.技术层面:由低技术含量向最新技术共享转变

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大力扶持苹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地方技术推广站广泛应用的最新苹果种植栽培信息技术,要充分利用科研单位优势,加强优质苹果生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要提高苹果科研成果的转换效率。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苹果产业的激烈竞争日益聚焦于果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的竞争,为此,陕西苹果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的内在化:一是借助省内农业科研传统优势,加快苹果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及推广应用工作;二是积极利用最新苹果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果园的管理效率,将效率植入到苹果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三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创新,保证关于苹果科研成果能及时地转化成先进生产力,提高陕西苹果的科技含量与国际竞争力。[7]

此外,陕西苹果还应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应牢牢抓住当前新丝绸之路的打造等历史机遇,积极开展苹果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需加强同中亚、欧洲等先进国家在苹果新品种研发、矮化新栽培模式推广、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防、产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优势互补中共同提升苹果产业发展水平。从而促进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升级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2.经营管理层面: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带来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附加价值,可以更为有效地吸引消费者,为产品价格“润色”。陕西苹果要挖掘知名的品牌效应,就必须解放思想,在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进行大力创新,加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1)品质层面: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果品信誉保证制度

一是继续开展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的陕西省优质苹果评选活动,并积极推选获奖者参加全国评比,这一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强果农的果品品质意识、品牌意识,继而为陕西苹果争创名优品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强化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对陕西苹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把关,做到每一环节透明化、公开化;三是强化苹果质量的检验程序,积极完善和强化果品分级制度,加强果品质量检测和信息追溯,建立市场信誉,确保果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努力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8]

(2)品牌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良好的品牌形象宣传,能最大程度实现品牌资产的累积继而建立强势品牌。陕西的苹果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借助新型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宣传,扩大“陕西苹果”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需长期坚持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打造,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苹果品牌及包装的规范,可以协调省内相关部门,对陕西苹果主产区尝试进行统一的商标注册,从而避免内耗,减少区内恶性竞争等。另外,可以利用本土独特的文化优势,将底蕴深厚的关中文化渗透到苹果市场中去,不断拓展消费者群体,建立品牌长效发展机制,赋予苹果以人文情怀,从而形成一种产业文化,提升产品价值。[9]

(三)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促进陕西苹果流通现代化

1.发展现代协同物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陕西交通不便但苹果资源丰富的主产区,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同时,可以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陕西物流中心的建设,在带有公益性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考虑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此外,应提高在集中采购、运输、储存、管理等环节的效率,以保证苹果生产企业成本的最小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提高信息化水平

要积极利用GPS等技术,对苹果物流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政府应积极扶持苹果果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方面的独特优势,让果农积极汲取最新苹果栽培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落后原始的销售行为与守旧的思维观念,有机连接果农的“小生产”与WTO规则下的国际“大市场”[10],积极推动陕西优质苹果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从而提高陕西苹果产业的国际知名度与全球影响力。

(四)重视苹果产业的市场化建设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联动效应

龙头企业在苹果产业化中起纽带联结作用。针对陕西省苹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化链条单一的问题,政府应该鼓励建立龙头企业。通过多元化的经营组织方式,大力发展陕西苹果产业。同时,还可以组织省内规模庞大的签约农户群,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利用规模效应,增强与外来品牌的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果农、经销商及果品加工企业,在时机成熟时可以组建陕西果业集团[11],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夯实陕西苹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改善果品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新思路

随着国内外苹果产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时营销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陕西苹果产业要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亟需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

首先,要健全果品营销模式。可以考虑通过合同、协议、代理等具有法定效力的合作方式把果农与各合作方组成利益相关体,从而增强陕西苹果生产经营主体的针对性,增强组织保障。其次,需建立健全陕西苹果业全程服务体系。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苹果业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检查监督体系、苹果销售服务体系等有待于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从而有利于提高陕西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2]。再次,通过建立以苹果产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利用平台的强大聚合力,缔造该产业资源在电商渠道的聚集区,积极拓展全省苹果产业全方位、多渠道发展。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资讯,帮助企业开拓生意渠道,调整营销策略,还可缩短产品销售周期,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更有利于将苹果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提高其产业化发展水平。

最后,需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政府在陕西苹果业发展中应充分尊重市场对苹果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协调产销及苹果产地各市县的关系,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规范苹果业市场秩序,扶持果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积极发展边境贸易,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可以以论坛或展销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推介,提升陕西苹果的国际知名度。巩固发展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构筑全方位营销体系。在对外贸易格局上,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北美、欧盟和东南亚市场,大力扩展东欧、东亚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和南美市场。[6]2012年陕西省苹果汁出口29.68万吨,占同期全国苹果汁出口量的50.2%。出口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其中对美国出口量占同期全省苹果汁出口量的55.2%。2013年底,由白水县三联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的首批“富士”苹果首次进入南美市场,这标志着陕西苹果全方位、层次有序地走向国际市场的宏伟愿景已逐步明晰。[1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面临的瓶颈等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体来看,陕西省有发展苹果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低廉的劳动成本,有强大的科研支撑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同时面临的障碍因素有产品品牌形象差、品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等。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机遇下,加强苹果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战略、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科技转化率、改善营销管理、完善政府引导服务职能、拓宽发展思路成为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层级提升的必由之路。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苹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了果农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陕西出口创汇能力的增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陕西省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进程中,应实现产业化经营,去劣存优,扬长避短,改进和拓展发展思路,使苹果产业成为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和农业产业化的示范。

[1]王炳建,张志荣.陕西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EB/OL].(2013-05-18)[2014-05-06].万方数据库,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440859.aspx.

[2]高华,赵政阳,梁俊,等.浅谈陕西苹果品种发展历史、现状及育种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1):130-133.

[3]翟衡,赵政阳,王志强,等.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果树学报,2005,(1):44-50.

[4]宋洪远,庞丽华,赵长保.统筹城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农村问题和未来的政策选择[J].管理

世界,2003,(11):71-77.

[5]沈振邦.今年陕西苹果产销形势分析[J].西北园艺(果树专刊),2008,(5):37.

[6]白志礼,穆养民,赵政阳.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新发展与新探索[EB/OL].(2003-12-30)[2014-05-06].中国苹果网,http://zg.pgx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482.

[7]张艳,郭继远.陕西苹果产业发展障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1-35.

[8]陈学森,韩明玉,苏桂林.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J].果树学报,2010,(4):598-604.

[9]Kyle Fitzgerald.Changes in the New Zealand apple industry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3,105:52-57.

[10]Richard Carew,Wojciech J.Florkowski,Elwin G.Smith. Apple Industry Performanc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006,6:24-28.

[11]Matthew Dobbs,Daniel Rowling.Revisiting the New Zealand apple industry:the impacts of change[J].British Food Journal,2006,108:39-43.

[12]Lucy Jarosz,Joan Qazi.The geography of Washington’s world apple:global expressions in a local landscap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9,16:1-11.

[13]李震.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EB/OL].(2010-05-01)[2014-05-06].知网空间,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12-2010148758.html.

【责任编辑刘 蓉】

The Thoughts and Analys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App le Industry

ZHANG Shu-r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pples are Shaanxi province’s main tree cultivated varieties;every year it brings hundred million incomes for Shaanxi.By deep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depth of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conclusion can bemade that Shaanxi apple industry actually h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In themeantime,there are still some urg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of Shaanxi’s apple industry,such as,the structure of the apple production is imbalance;the lev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s not high;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system is hysteretic;the brand effecthas not been highlighted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needed to resolve.The countermeasures are developing appropriately scaled operations,using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strengthening the brand strategy,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strengthening economic linkage effect and so on.All of themeasures aim at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haanxi apple industry;competition advantag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307

A

1009-5128(2014)18-0090-08

2014-06-08

张姝然(1991—),女,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果农陕西苹果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收获苹果
拿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