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和”文化对《黄帝内经》诊疗思想的影响

2014-03-20 18:44卜菲菲胡建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

卜菲菲,王 键,胡建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和”的思想广泛见于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医“和”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对于《黄帝内经》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将结合先秦文献对“天人合一”“医患和合”等中医学思想进行探讨。

1 “和”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训“和”为“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这里的“相应”不仅仅指音乐的相应相谐,更指天地人的相应相谐[1]。后又在甲骨文、金文等中多次出现。

先秦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以自然为核心,研究自然的规律以及由自然内部引申出万物的条理和秩序[2]。“和”作为中华文明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之一,被频繁而巧妙地运用于先秦美学著作《乐记》,同时《周易》《周礼》《诗经》等著作均对“和”有相关阐述,如《周易·坤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论述,意在表明阴阳的偏盛或者偏衰都不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正所谓《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周易·乾卦》亦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是儒家倡导的主要原则,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将其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论观点。先秦的周文化就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

孟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把倡导仁义为思想先导,以“仁政”“民本”作为两面旗帜,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道”即为最基本的生存法则,“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旨在说明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彼此之间保持平衡才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国语·郑语》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意为“和”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礼记·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表达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而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其思想体系不仅继承了儒、道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众家观点。

总之,中国哲学中有“致中和”“和为贵”“中庸论”,强调和解、融合、和顺,中国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等,均体现了尚“和”思想[3]。

2 “和”文化对《黄帝内经》诊疗思想的影响

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中医“和法”思想植根于先秦诸子,研究先秦“和”思想,有助于从发生学角度认识中医“和法”的理论基础[4]。《黄帝内经》秉承了《周易》、儒道的“合和”观念,同时将诸家之“和”文化运用于医学诊疗领域。其以自和为基础,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阴阳表里、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使人体功能恢复阴阳动态平衡状态[5],从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诸方面进行相关阐述,并且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阴阳和谐观,对后世“和法”的发展,提供了指导理论。

2.1 天人和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黄帝内经》认为中医脉象与自然界变化密切相关。①创建三部九候诊脉法:将人身分为头、手和下肢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处脉候。《素问·三部九候论》:“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②认为脉应四时:人体的脉象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四时之病脉和常脉。③总结了四时脉象特点: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释四时之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2.2 阴阳和合 无论是对于生命的保养,还是对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相互作用,以达到人体生命活动最佳平衡状态的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万物之根本,阴阳失和是人体发病的主导原因,求阴阳之和是诊疗和养生追求的最高法度。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旨在说明只有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工作,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方可颐养天年。阴阳之间只有互相调节,维持相对的平衡,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平为期”方可达到“阴阳和合”的状态。

2.3 形神和合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问·汤液醪醴论》亦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些都旨在说明养神重于养形,养生必先养性,注重自身的修养。《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把形神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法观点应用到养生保健方面,并提出了形神并重的观点,《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内经》的这种养生理论,吸取了以前道家的清心寡欲的养生思想,但与道家的那种只重视养神而轻视养形,妄图追求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唯心的养生理论,又是根本不同的[6]。

2.4 医患和合 《素问·方盛衰论》云:“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旨在说明医生在给患者诊疗的过程中需集中精神,一丝不苟,方可知晓病情的玄机。《灵枢·师传》亦曰:“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喜怒哀乐皆良“药”,这就要求医生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理,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诚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生只有遵从这种医患模式,才能正确诊断和治愈相关疾病。《素问·五脏别论》言:“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医患之间的关系是双方的,同样,患者也应该相信医生,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才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素问·五常政大论》:“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说明病人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更好地促进机体的恢复。以上这些观点对于现在激化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黄帝内经》无论是其整体观点,还是全文基调,无不充满着“和”的基本理念。“和”是君子之风,是礼仪的体现,也是人类追求健康的最终目标,以“和”为大法,从中医学角度系统阐述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医患和合”等诊疗理论,构建了富有哲理化及人性化的诊疗体系,对于后世不断丰富的“和”法内涵,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1]林忠港.说文解字巧析“和”[M].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8,7(10):50.

[2]康秀娟.先秦文化中的自然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7,35(8):57-60.

[3]高金亮.和法名方析:兼说中医美(一)[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32-136.

[4]石蔚.《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2002,16(1):70-75.

[5]孙榕.《内经》和法特点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49-250.

[6]郑如心.《黄帝内经》的形神论[J].东北师大学报,1981(1):92-97.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