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4-03-20 11:23谢海萍
甘肃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材

谢海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教材;

情境;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3—0033—01

育人先育德。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唐代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两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这些文字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字美,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活动创设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似亲身经历,似言出己口,似情出己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教师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感受情境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和怜悯,陶冶情操,形成不泯的良知及一定的道德认识。

二、切中德育渗透动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

1.文眼是第一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眼,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文眼,揭示文眼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

2. 剖析词句是第二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章的形成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德,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3. 指导朗读是第三条渗透德育的动脉。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感受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还可以借助范读、赛读和感情读等不同的形式,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句子之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实现德育渗透。

三、抓住一切教育资源,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1. 利用经典著作渗透德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推动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和著名历史人物的诞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过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经典著作,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爱共产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通过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务实,不抄袭,不作弊。在守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3. 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知识性的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理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切入点,着眼于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