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

2014-03-21 00:53王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园林城市南充市生态

王丽丽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南充市是已有建城2 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自古就有人文荟萃之地,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之称。在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展开的“城市建设”大潮中,南充市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南充市面积1.25万km2,人口726万,辖5县、1市、3区。国务院于2011年5月5日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南充市作为经济区中的一个市,任重而道远。

南充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抓好南充市主城区建设与发展,深化“南北拓展、三城同构”的城市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潆溪—荆溪片区北部新城、小龙—龙门片区东部新区、文峰片区南部产业新城,加速拓展城市空间,形成特大城市框架,初步建成现代山水田园城市。

南充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城市,从生态学的特征上来说,丘陵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条件,同时存在喜阳、喜阴、耐旱、耐落、耐污染、耐贫瘠等多种形态的植物群落,生态多样性比较丰富,并且城市绿地斑块在类型、形状、分布等各方面均体现出丘陵城市独有的形态特征。

1 理论基础

“山水城市”的理论核心是现代城市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精髓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山水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建设山水城市,既要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又要提高城市面貌、艺术风格和发挥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

“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为基本指标。“山水型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一个独特类型,属于园林城市,是向生态园林城市迈进的一个阶段[1]。

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开始了“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1]。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涵义[2],一种理想的人居环境,即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由以上阐述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虽然都有各自特定的科学内涵、目标定位和建设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生态质量,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因此,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都是生态城市的一种具体模式[3]。

2 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生态亚系统

2.1.1 城市绿地系统欠完善。南充森林覆善率为24.5%,流域森林资源恢复缓慢,群落结构和层次发生显著变化,结构和层次趋于简单,生境干旱,保水保肥能力大大减弱,部分陡坡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大面积锐减,给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由于丘陵城市地形多变,加之城市建设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生态敏感区域。一旦植被破坏,基岩裸露,其稳定性将深受影响而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作为坡地,由于受雨水、土壤、植被多方面的影响,其生态敏感度高,一旦植被破坏,则使雨水集流时间缩短,径流增大,表土因冲刷流失,地表稳定性下降,易造成滑坡落石、水质浊度高、地下水位下降等后果。因此,对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生态恢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2.1.2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各种水体,给河流、水库等带来严重危害,全市河流长度在10 km以上的约100多条,有80%受不同程度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全市有33.3%的河流断面达不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西河。南充市大气污染情况严重,属于国家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重点污染企业有180余家,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检测表明这两项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级标准限制。据统计,南充市重点工业固废污染源30家,其产量占全市的40.03%,工业固废主要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为主。同时危险固体废物带来的污染也时有发生。由于南充市目前没有建立危险废物库,对危险废物的管理还不够。除工业以外,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市区生活垃圾堆放处理,沿河两岸的垃圾是河流的主要污染源,而全社会关注的“白色垃圾”污染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2.2 社会生态亚系统 2009年,南充市人口已达625.3万,人口的自然增长为2.2‰。由于人口基数大,众多人口增长将对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南充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9(成都是48),城镇居民每年可支配收入为11 085元(成都为17 589元)。南充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9 013元,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

2.3 经济生态亚系统 2009年南充市生产总值达686.3亿元,同比增长14.9%。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14.0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9.0亿元,增长10.6%。南充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此比值仍较低。

3 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建设是一种摧毁旧城区,再建新城区的模式,这种破坏性建设使得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种种问题。就南充而言,由于城市的深度开发还未完全展开,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因此应更好地利用城市经营的优势,把握时机并实现稳定发展[4]。

3.1 编制生态城市建设纲要,指导城市建设 首先应明确政府职能,用法制规范城市经营,不能将单纯的盈利作为唯一目的。政府当努力协调其各个部门工作,使其以一个有机整体的机制进行运作。完善、改革政府的行政方式,优化健全市场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应,并加强宏观调控。其次,城市经营应规避“近期发展”,严格贯彻执行城市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性规划。政府应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管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三,生态城市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切勿盲目模仿自然生态环境,应当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建设适宜的生态系统,不要随意引进,劳民伤财。

3.2 构建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南充地处川东丘陵区,具有丘陵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城区低山环绕,嘉陵江水穿城而过,低山、平坝、江水自成一景。所以通过对城区及近郊风景区的合理规划,将整个城区融于山水森林环境之中,是规划的主要依据。利用城内丘陵小山开辟园林绿地,如舞凤山、西山等山头,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将原有的景区重新进行加工、美化,突出其特色。此外,借助水流的天然魅力,在西河、嘉陵江边等建设河岸带湿地公园或者滨河(滨江)生态公园。城市街道种植枝繁叶茂的大乔木,达到遮天蔽日的效果,在城市中心区以及街道交叉路口规划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系统的形状可依据街区附近的建筑状况而定,从而实现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目的。

3.3 强化市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职责所在。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引导、激励、维护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发挥公众与市场的作用,以更好、更全面、彻底地进行生态建设。

3.4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特点[5]。城市生态建设必须融入生态文化,向群众提供价值导向,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形态的形式美感,将自然景观作为资源加以识别、控制、保护和有计划开发[6]。例如在城市街区建立多样化的人类可以参与的生态活动环节,在生态公园建立一些观察所、展示厅、实践园等,或者将本土文化与生态景观结合起来,设计生态村、环境艺术交流中心等。在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绿地生命支持系统的建设的同时,注重人际关系建设,加强聚居环境的社区交场所和健康型休憩场所的建设,是协调城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7]。

[1]SINGH V P.The entropy theory as a tool for model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J].Water S A,2002,26(1):10-12.

[2]REINELT L,HORNER R,AZOUS A.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Palus trine Wetland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the Puget Sound Region[J].Urban Ecosystems,2005(2):219-236.

[3]刘宝昌,陈雅君,张艳雅,等.山水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35-38.

[4]庄惠蓉.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J].中国园林,2007(4):55-57.

[5]方四文.南方丘陵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5):93-95.

[6]王娟,陆雍森,汪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6):17-19.

[7]杨会晏,岳晓波,董秀萍.用生态理念重新设计未来的城市[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2):11-14.

猜你喜欢
园林城市南充市生态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生态养生”娱晚年
南充市:党建引领 促进社保高质量发展
有惊无险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国国家园林城市的分布特征研究
阜阳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