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攻关体制机制问题调查及政策建议

2014-03-21 00:53林承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绵阳市科研单位

林承勇,何 勇,杨 敬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绵阳 621023)

我国的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及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变化。过去一些科研单位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强化了品种选育,却忽略了配套技术的研究,造成了良种与良法的脱节,品种的利用率低,增产能力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政府积极引导公益科研单位淡出品种选育领域,使得很多公益科研单位处在积极的转型期,并逐步提高其配套技术服务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 科技现状

1.1 四川农业科技现状 现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

1.2 对科研单位进行调查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两次位列全国地市“十强”所,在四川地市级农科院中始终排名第一,对该院的调查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1 基本情况。该院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综合技术研究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现有在编在职人员107名,离退休111人,在岗人员中中高级专家72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4.8%。

1.2.2 科研情况。常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50多项,仅“十五”以来共育新品种86个(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

1.2.3 项目实施情况。以2012年分析该院情况,全年共实施科研课题68项,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四川省和绵阳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综合试验站,省级的有四川省育种攻关、四川省创新团队建设、四川省青年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还有绵阳市的科技项目。

1.3 科研单位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明确了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1.3.1 品种选育。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1.3.2 转化平台。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1.3.3 科研单位逐步退出育种研究。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科研与生产脱节,创新能力不强;而现行的农业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存在先天不足,通过对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进行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科研体制存在先天不足 在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下,科研单位的中心任务就是科研工作,项目由上级安排,经费由计划下达部门拨给,项目完成通过鉴定就完成了任务,形成了以财政支撑的农业科技体制格局。

2.1.1 管理落后。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研项目由主管部门制定指南,指定科研单位申报,由同行专家进行评审,项目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3~5年,对于农业科研时间往往不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表面化、简单化、重复化的研究较多,影响了科研效果。

2.1.2 机构重复。全国有地级农业科研单位1 000多个,四川涉农科研院所也有68个,呈现出多、弱、散的现象,大部分从事同样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四川有的农业科研机构力量极其薄弱,维持运作都存在问题,机构也不健全,更不要说开展科研活动,所以科技改革非常有必要。

2.1.3 项目分散。由于科研单位众多,项目经费有限,在财政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上级管理部门为了平衡各个研究院所的利益,也乐于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照顾更多的研究院所,这样很多项目的经费非常的少,尤其是地市级的科研主管部门分配的科研经费,基本维持在每个项目2~3万元,使得一些科研院所只能维持简单的科研任务。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2.2.1 封闭严重。科研单位之间成了竞争的主体,无法形成明确分工和横向联系,甚至人为地相互封锁,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大科学时代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的大规模集成与合作,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和转化。

2.2.2 缺乏激励。由于现行政策无法形成统一的激励机制,难以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尤其基础类、公益类的科研单位,无法与应用类的研究单位的效益相提并论,直接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

2.2.3 管理错位。现行的科研机制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以成果和论文对科研单位进行考核和排序,导致科研单位只注重项目任务的完成,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

2.3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3.1 经费不足。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财政支持的科研经费极其有限,难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统筹安排农业科研项目。近年来,虽然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健全,科技投入还是明显不足,且财政科技投入波动较大。

2.3.2 渠道不畅。在国家体制下进行的科技研究,它的目的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国家的战略,不会注重投入与产出的科研成果的效率;而来自于民间的科研投入,资本要追求利润的,可能更注重把这个成果实际应用,给自己带来利润,从而实现科研的重大突破;现在两者未能有效的结合。

2.3.3 难以连续。国家在项目支持上,短期化和非连续性的倾向比较突出,造成科研单位的工作开展极不顺畅。

2.4 科研缺乏有效转化平台 农业科研成果的形成、应用和推广,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管理,造成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协调困难,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我国的科研力量70% ~80%都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于成果转化没有太多的动力和热情,必然会限制成果的应用。

3 对策建议

3.1 农业攻关应该是科企合作 农作物种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搞好我国的产业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只有搞好科企合作,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比如现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国豪种业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即调动了双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结合非常紧密,发挥的效能也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育种起点高。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从1938年开始的农业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种质资源,聚集了一大批育种人才,拥有了丰富的育种经验,通过科企合作联合育种,将科研单位育种传统优势嫁接到企业,快速提升了国豪种业的商业化育种能力。

3.1.2 育种方向明确。由于企业是针对市场的需要进行育种研究,目标非常的明确和具体,根据需要优先选择具有更好商业化开发前景的品种组合,使育成品种有明确的推广区域和市场定位。

3.1.3 育种经费有保障。种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开发情况,不间断地向育种科研提供科研经费。根据有关精神,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遣了部分科研人员到国豪种业进行科研工作,破解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加快了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进程。

3.2 农业科研单位正在转型

3.2.1 科研已经有明确的方向。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上明确提出: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等重点任务,因此确定了科研单位的研究重点是基础研究,企业才是应用性育种研究的主体。

3.2.2 农业科研已在淡出育种研究。绵阳市农科院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综合试验站,都不是纯粹的育种研究内容。就连过去科技厅的四川省地市州联合育种项目名称也改成了“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不断吸收企业参加该项目,所以说,国家已经在引导科研单位淡出育种行列。过去作为绵阳市农科院的优势就是品种选育,今后也将面临新的选择。

3.2.3 确立公益类研究单位。应该对科研单位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对无法取得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合并重组,按非盈利机构运行和管理;把技术开发类以及具有面向市场竞争能力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如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把部分应用科研力量转入到国豪种业,从而使该企业获得了农业部批准的“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型企业,同时该院也成为公益类的科研院所,可以更好的为农业服务,社会职能体现更加充分。

3.2.4 增加科研究单位经费。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过去是差额拨款单位,2011年已经改成了全额拨款单位,虽然该院是全国一流的研究所,但是科研经费差额还是非常大,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年只有5万元,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3年才只有3万元。经费少、任务重是当前摆在科研单位的一个难题。

3.3 农业科技攻关 我国的农业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发展的小户制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现在提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就是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3.1 攻关成功经验。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过去开展过“绵阳地区500万亩中稻单产过千斤技术研究”、“绵阳地区小麦单产过500斤综合技术研究”等技术攻关项目,对当时的农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产品成本的上升,已经无法用过去的传统的技术攻关方法促进农业的发展。

3.3.2 创新攻关新模式。现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农村的生产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在新的模式下,进行技术攻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3.3 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推动一批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化,形成主要从事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引进与消费吸收、科技咨询与服务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完全按照企业机制运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3.4 搞好科技改革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与市场经济结合,发挥应有的作用。

3.4.1 建立不同区域的科研基地。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国家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形成主要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重大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等社会公益类研究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

3.4.2 地市级科研单位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现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在不断的转型,积极与其他科研单位联系,进行横向合作。如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结成了产业联盟,同时参与了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863计划,参与了由中种集团牵头的中国杂交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4.3 积极加入国家级、省级科研队伍。科研单位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作为有科研实力的科研单位,应该加快进入基础性研究工作,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内部科研进行了分类,作为服务性的科研,加强院县合作步伐,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对基础性研究的工作,争取作为省级科研单位的分院,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

[1]张宪法,翟勇,林友华,等.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6):12-15.

[2]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74-77.

[3]张雪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0(4):28-30.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绵阳市科研单位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