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党建工作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交互关系

2014-03-21 00:53杨全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农民工党组织

江 敏,杨全海,张 莉

(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2160)

农民工党建工作是因农民工的出现和农民工队伍的壮大引发的思考和探索,是党的建设理论和执政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进一步丰富。从基础层面上看,它关联、归并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两者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中,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结合。但因经济大潮风起云涌,农民工对国家城镇化的作用日显突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水平面临种种挑战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刻,两者的关系尚需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结合的战略性项目与时俱进地加以深入探究。

1 农民工党建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来,流向城市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它的出现,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客观存在。农民工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又是破解城乡统筹这一世界级难题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对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而且将会作为一种“特殊现象”长期存在和活跃于我国市场经济舞台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农民工不但是广大农民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而且作为工人阶级的一支新生力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农民工群体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持续和高速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辛勤奉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42亿,超过全国职工人数的一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流动党员人数则已经超过300万,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广大农民工地域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领域;职业分布广,覆盖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流动性强,因各种原因经常发生地域或行业转移。他们离开农村后,失去了原有基层组织的有效管理而常常处于无序状态,进城后,却难于明确身份、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加之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还跟不上趟,城市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氛围还不浓,对他们的管理往往缺乏长效机制,因而被边缘化的趋势比较严重。能否足够认识和正确处理农民工及其中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破解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这一热点,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必须站在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农民工党员团结和带领更多新兴产业工人为实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提高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认识和对待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单位(包括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成立的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民工流动党员是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党员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的组织管理,规范党员活动,改进党员队伍教育,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动党员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企业、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夯实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强化农民工党建工作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组成意识,明确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农民工党建工作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统的完备和优化中得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受视程度和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增强农民工党员的归属感,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组织保障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 512.7万名,比上年增加252.5万名,增幅为3.1%;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20.1万个,比上年增加17.5万个,增幅为4.3%。虽然目前农民工流动党员只有三百多万,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他们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强大,是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基层组织是这个体系中的基本细胞。党的力量壮大,不但依赖组织体系的完整、组织机构的健全,而且依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数量而缺乏质量,或只有质量而缺少数量,其能量级数都是低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自身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针对农民工党员队伍的稳定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好个体的归属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党员进入城市后归属感和认同感差,被边缘化的风险比较严重,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归并他们的党的基层组织,使他们彻底改变漂泊于城市缺根难扎的状况。尽管农民工党员一般来说接受党的教育多年,党性较强,既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勤俭节约、开拓进取的传统美德,又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牢固纽带,进入城市以后文化素质、工作技能、视野等更得以大幅度地提升或扩展。但若长久缺失党组织的管辖、管理、教育和激励,缺失立身处事的党员准则的约束,仍难免淡漠党员身份、消磨党员意志、疏忽党风、漠视党规、放松党纪,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沦落于污泥浊水之中。党员的作用是通过党的组织来实现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带头作用,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党员广泛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带头作用,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党员广泛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都是通过党的组织来实现的。没有健全的党的基层组织,就谈不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农民工党员的归属之地,就谈不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农民工党员归属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健全和农民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极大可能地影响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秩序,妨碍和阻滞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局。因此,不但要重视维护农民工党员个人正当的经济利益、公民利益、社会利益和发展需求,而且必须重视维系和保护他们高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政治抱负,增强他们的共产党员身份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想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法理自信、行为自信。

农民工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相关党组织要密切联系农民工党员,与他们加强组织沟通、政治沟通、理论沟通、思想沟通、服务沟通、情结沟通,做到归有所属,学有所获,行有所思,动有所规,静有所托,使他们既为时代的弄潮儿,又为时代的先锋;既为模范公民,又为合格党员。由于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强,所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应当体现其特殊性和实用性。基层城乡党组织要创新管理流动农民工党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例如,可以创建网络社区农民工党员管理平台,跟踪党员的思想变化;依托社区党组织,实行户口所在地和工作地共同管理的模式;依托中介机构建立“流动党员之家”等,从而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定团结、党的领导开拓创新的大好局面。

3 农民工党建工作互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在农民工中开展党的建设既是一个迫切的政治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性实践,努力实现两者持续性的良性互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探索规律全面性、深远性、科学性的深刻表现。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包括农民工党员在内的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而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则有利于辨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党的自身建设攻坚克难的关注点和因势利导的着力点,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不动摇。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众多风险和挑战。要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需要不断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需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并且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根本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步伐也应随之加快。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实践,这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各种民主权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可以不断提高农民工党员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民主素养和党的政策理论水平,激发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不断提高农民工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也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探索农民工党建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如果广大的具有双重身份、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党员长期缺乏在党组织中的教育和管理,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参政能力会不断下降,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会随之削弱。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国家的政局稳定,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完全形成,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也持续向前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还存在不少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如党内腐败问题,滥用职权,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并未得到完全保障,司法公正还未得到充分体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解决。总之,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执政,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就特别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强调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剔除其糟粕,并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党的基层组织一些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内部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腐败现象等都给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因此,加强农民工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先进性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文化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与各种消极的、低俗的、令人颓废的文化做斗争。先进的基层党组织文化还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体意志和战斗力。先进的党组织文化还有利于塑造党的基层组织的良好形象,并且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当前,由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还广泛存在,如两极分化严重,公共服务并未均等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普遍缺乏,劳资纠纷、医疗纠纷频现,房价飙升,拆迁赔偿不公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熟视无睹的态度,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首位,才能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我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的发展历程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充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优势,树立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感,依法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财产、就业、分配、教育、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几乎被外国人所占有,所以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并且长期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导致环境污染极端严重,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概念,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中国和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这些努力和进步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工业文明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想的追求,这也是对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崭新探索。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全党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且把它贯穿到具体的生产、消费环节当中去,引领人民群众走上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去。

[1]梁妍慧.破解农民工党建难题的一个重要探索:中远船务农民工党建模式探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8):39-40.

[2]金一南.农民工党建: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J].当代贵州,2013(21):64.

[3]赵绪生,刘丽.国有企业农民工党建:基层党建的新课题[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2):19-23.

[4]杨东广.农民工党建视域下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21-424,559.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农民工党组织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党的基层组织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