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治疗

2014-03-24 15:45
中外医疗 2014年14期
关键词:附壁左室溶栓

刘 虹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西 双版纳 666100

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治疗

刘 虹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西 双版纳 666100

目的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和临床诊治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并发左室附壁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7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左室附壁血栓死亡,占同期AMI患者人数的8.4%,经研究分析高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增加患者发生附壁血栓的可能,研究中50~70岁的患者居多。结论左室附壁血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具有较大的威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心肌梗死;左室附壁血栓;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类型,附壁血栓的表面比较容易发生脱落,进而引发附壁血栓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事件的逐渐增多,临床中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机率逐渐上升,逐渐成为临川治疗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减少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发病率,该院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和临床诊治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该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选自906例AMI后并发左室附壁血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6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 34岁,平均(55.36±4.03)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问诊、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等,并符合中华医学会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经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级,Ⅰ级:患者可自由活动,从事活动时无气短、心悸、疲劳、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稍有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从事一般的体力活动时有相应症状发生;Ⅲ级:体力活动受限明显,休息时无症状,体力活动时有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症;Ⅳ级:患者不能做任何体力活动。所有患者均在Ⅲ级、Ⅳ级之间;所有患者76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

1.2 诊断标准

心动周期出现中室壁局部膨出,有矛盾运动,局部回声增强、室壁变薄,瘤区呈现杂乱回声、增强,诊断为腹壁血栓;经造影检查发现局部室壁运动程2矛盾运动或消失,病灶位于梗塞区域,且与正常的组织有明显的分区,为左室室壁瘤[2]。

1.3 临床治疗

所有患者均依照心肌梗死病症行常规治疗,其中12例患者发病后行静脉溶栓治疗3~6 h,将150万U的基因重组链激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例患者发病6~12 h后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与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1024955)、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和华法林抗凝或肝素治疗[3],其中35例患者性择期冠脉造影检查,10例患者性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患者性冠状动脉搭桥治疗。

2 结果

全组7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左室附壁血栓死亡,占同期AMI患者人数的8.4%,临临床检出率不高,怀疑与患者接受早期溶栓治疗等有关。其中4例患者是由于心力衰竭导致的,占5.3%,4例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占5.3%,2例患者死于心脏破裂,占总病例人数的2.6%。经超声检查发现15.8%的患者有云状回声,63.2%的患者可见异常团块阴影,21.1%的患者可见分层状回声。

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需6~10消失后获得,影像主要表现为分层状回声、异常团块阴影、云状回声等,治疗后其影像情况发生明显好转,阴影淡化,面积缩小,见图 1、图 2。

图1 治疗前的影像表现

图2 治疗后的影像表现

研究中的患者在50~70岁年龄段较多,且其患病程度的心功能分级以Ⅲ级、Ⅳ级居多,可见高龄和心功能对于疾病具有重要影响。

3 讨论

相关研究中数据显示,AMI患者并发左室附壁血栓的尸检率在30%~40%之间,患有前壁Q波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死亡患者中附壁血栓的发生率在50%~95%之间[4],而未发生室壁瘤的附壁血栓患者的超声检出率在20%~30%的范围内。该组研究中76例患者占同期患AMI患者的8.4%,临床检出率不高,与文献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与AMI患者后期接受肝素或早期溶栓治疗有关。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心肌梗死后早期采用肝素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临床发生附壁血栓的机率[4]。

通常,附壁血栓发生于AMI患者梗死后的24~72 h,但是其在超声心动图上表现出来的时间需要6~10 h[5]。该研究的观察结果与这一结果接近。在超声检查中发现有云状回声的患者占据15.8%,伴异常团块影患者占63.2%,分层状回声患者占其中的21.1%,这与血栓形成的不同期变化相关。

经研究分析,附壁血栓的形成与患者的心梗范围、年龄、心功能、是否经抗凝或溶栓治疗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6]。从心肌梗死的部位看,依次为广泛前壁梗死、前壁梗死、前侧壁梗死、前间壁梗死、下壁梗死和右室梗死;从心功能的角度看,心功能Ⅲ级患者占42.1%,Ⅳ级患者占31.6%;从患者的年龄角度分析,50~70岁之间的患者多见。有文献指出,年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增加患者发生附壁血栓的可能。

该组研究中经临床确诊后采用单纯肝素治疗的患者,治疗后61.9%的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3.8%的患者血栓减小,占85.7%,与文献[6]中报道的结果(93.0%)相近。采用基因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有70.6%的患者血栓全部消失,23.5%的患者血栓减小,占94.1%。综上所述,做好患者临床期间的诊断,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给药治疗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重视。

[1]张光明.在阿司匹林和纤维蛋白溶解疗法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 [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18(7):109-110.

[2]谷天祥,房勤,喻磊,等.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及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3(4):198-199.

[3]Nayak D,Aronow WS,Sukhija R,et al.Com parison of frequency of left ventricular thrombi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 versus non-ant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antithrombotic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2,15(14):106-107.

[4]陈运清,谢芳,陈国洪,等.缺血性心肌病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0(17):120-121.

[5]刘志跃,王金锐,李文秀,等.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壁应力和应变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1(22):195-196.

[6]A Rehan,M Kanwar,H Rosman.Incidence of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era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and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 2012,50(12):132-133.

[7] 李希楷.心肌梗塞 40 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18(14):116-117.

[8]封学贤,郝松芝,孙淑波.心肌梗塞再发伴室速的一例报告[C]//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35(12):110-111.

[9]刘景铎.心肌梗塞及一般冠心病常用酶学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3):106-107.

R364.1

A

1674-0742(2014)05(b)-0080-02

刘虹(1971.8-),傣族,副主任医师,云南西双版纳人,主要从事高血压病的研究,邮箱:liuhong8914@126.com。

2014-01-24)

猜你喜欢
附壁左室溶栓
纯磨玻璃结节的HRCT征象对非附壁型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1 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