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信息素诱捕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效果初探

2014-03-24 08:19常志光闫德斌宋延明王海全宫庆均
特产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熊蜂印度效果

常志光,闫德斌,宋延明,王海全,宫庆均

(1.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吉林132108;2.吉林省永吉实验高中,吉林永吉132200)

印度谷斑螟(Plodiainterpunctella)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是危害熊蜂繁育的主要害虫之一。印度谷斑螟是以饲喂熊蜂的花粉为载体侵入熊蜂繁育室,幼虫主要以蜂群内的剩余花粉为食,当花粉不足时,就开始取食巢房和蜂蛹,在熊蜂繁育室内可以连续繁殖,且世代重叠,每年的6月~8月为危害高峰期,对熊蜂的规模化繁育危害较大。印度谷斑螟的发育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温度28℃、相对湿度60%的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发育期为38d~58d。成虫羽化后3h~4h即可进行交配,雌螟交配后当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4d~10d不等,平均产卵量107.8粒[1]。在熊蜂繁育室消毒期间,食物短缺,印度谷斑螟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各龄幼虫均可发生休眠现象。

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雌性印度谷斑螟在性成熟后,会释放顺-9-反-12-十四碳双烯-1-醇乙酸酯等性信息素化合物[2],它释放至空气中后随气流扩散,刺激雄螟触角中的化学感觉器官,引起雄性个体性冲动,并引诱雄螟向释放源定向飞行,与释放信息素的雌成虫交配以繁衍后代。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1年6月~9月和2012年6月~9月印度谷斑螟成虫发生期进行。实验地点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熊蜂饲养繁育室。熊蜂(Bombus)为野外自然越冬蜂王[3],室内恒温恒湿,温度28℃、相对湿度60%,室内面积20m2,印度谷斑螟平均虫口密度约1.3头/m2。

1.2 诱芯和诱捕器

印度谷斑螟性信息素诱芯购自宝鸡市广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载体为具有缓释功能的绿色橡皮塞,每个橡皮塞中注入约1mg的印度谷斑螟性信息素。诱捕器为三角形,由一块深色25cm×10cm硬纸折叠而成,其截面为正三角形,水平底面内侧固定有粘虫板,在粘虫板中部放置诱芯1个。另设只有粘板不放诱芯的对照组。

诱捕器的设置为避免室内放置的诱捕器之间互相影响,相邻诱捕器的水平距离为2m,悬挂高度1.5m,均匀放置,定期检查诱捕器,并统计数量。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由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应的统计学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捕效果的数量比较

在熊蜂室内,性信息素扩散是以诱芯为中心呈辐射状,性信息素主要是随着室内空气的自然流动而扩散,雄螟感受到气味后,本身的特性使它们飞向气味的源头,距离诱捕器越近,性信息素扩散的气味浓度越大。本试验持续时间为4个月,此期间诱捕器试验组每月平均诱捕虫数为20.3头,对照组每月平均诱捕量为2.0头。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显示,2组诱捕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2.509,显著性水平概率P=0.028<0.05,可见2种诱捕方法在捕虫数量上差异显著(表1)。

表1诱捕效果的数据分析

Table 1 Catches data analysis

2.2 诱捕效果的时间比较

5月初开始在繁育室内繁殖熊蜂,随着室内温度的升高,印度谷斑螟也开始发育,6月上旬成虫零星出现,诱捕效果在7月份集中显现出来,诱捕数量最多,达到峰值,6月~7月的诱捕量与印度谷斑螟的发育期为38d~58d的特点相一致,8月~9月份诱捕数量逐渐减少。见图1。

图1 不同月份的诱捕效果比较

诱捕器放置后,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使性信息素的气味扩散到室内,依据气体的扩散规律,试验初期性信息素的浓度较高,对雄螟的吸引力较强,诱捕数量也相对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诱芯的释放量逐渐减少,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对雄螟的吸引力减弱。

性信息素的挥发速率和持续的时间决定了实际防治中更换诱芯的频率,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时间动态变化表明,诱芯的持效期为28d。

3 讨论

3.1 熊蜂饲养中防治印度谷斑螟的方法探讨

有关文献探索熊蜂饲养中防治印度谷斑螟的方法,宋凯等[4](2008)介绍了一种在熊蜂饲养中防治印度谷斑螟的技术措施,将室内温度升高到42℃,保持5d,用洗衣粉加糖浆水诱杀成蛾。安建东等(2007)介绍了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杨长举等[5](1995)研究了印度谷斑螟各虫态及性别对60Co-γ辐照的敏感性,初步认为3Krad~4Krad剂量辐照老龄幼虫和1日~2日龄蛹较适合于印度谷斑螟的遗传防治。而对应用性信息素诱杀熊蜂繁育室内的印度谷斑螟的方法尚未见报道。

本试验诱芯只针对目标害虫雄性印度谷斑螟,具有高度专一性,挥发性气味不直接接触熊蜂及其饲料,对熊蜂和环境无害,并且使用简单,具有经济、省时、高效的特点。

3.2 影响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因素

性信息素诱捕印度谷斑螟的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性信息素本身、应用场所的环境、诱捕器的收集效果等方面。

性信息素本身是决定诱捕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其组分及各组分的比例,从印度谷斑螟雌虫腺体提取物中鉴定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B)、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醛(C)和顺9-十四碳醋酸醋(D)4种主要信息素成份,其比例为A∶B∶C∶D=100∶22∶12∶9。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以该4种主要成分按A∶B∶C∶D=8∶2∶1∶0.8比例配制成的诱芯,其引诱雄螟的活性接近于雌螟腺体提取物,诱蛾效果最佳[6]。

应用场所的环境是决定性信息素能否发挥应有效果的外部因素之一。由于实际应用场所的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不同,也影响了性信息素的持效时间,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温度越高,性信息素的挥发速度越快,持效时间越短。

诱捕器的收集效果也是影响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中发现,诱捕器的颜色会对诱捕效果产生影响。蓝颜色的诱捕器对印度谷斑螟雄螟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黄颜色的诱捕效果,这可能与成蛾喜欢在黑暗中飞行有关。

综上所述,在确定性信息素最优成分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诱捕效果是在防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选择适合的诱捕器以及粘虫方式,提高粘虫胶的持效期,缩短检查诱捕效果的间隔时间等。同时,在评价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时,除了依据诱捕到的成蛾数量,还应结合应用场所的虫口密度调查来进行。该性信息素诱捕器有效地捕杀了熊蜂繁育室内的印度谷斑螟,为熊蜂敌害的生态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1]安建东,国占宝,李继莲,等.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7,(5):698-702.

[2]刘玲玉,朱育新.印度谷斑螟性信息素顺-9-反-12-十四碳双烯-1-醇乙酸酯的合成[J].有机化学,1981,(1):43-44,24.

[3]闫德斌,历延芳,常志光,等.长白山野生熊蜂王早春出现时间及采访植物的调查[J].蜜蜂杂志,2010,(6):6-8.

[4]宋凯,郑书宏,刘冬,等.熊蜂饲养中对印度谷斑螟的防治[J].河北农业科学,2008,(8):79,85.

[5]杨长举,杨志慧,胡建芳,等.印度谷斑螟各虫态及性别对60Co-γ辐照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学报,1995,(2):139-144.

[6]胡文利,杜家纬.中国印度谷斑螟性信息素次级组份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9):1751-1755.

猜你喜欢
熊蜂印度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安徽省首次从国外进口熊蜂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抓住“瞬间性”效果
云的世界你不懂
魔手花,神奇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乐器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