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彭燕郊研究述评

2014-03-25 05:19园,易
关键词:燕郊诗人诗歌

黄 园,易 彬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新时期以来彭燕郊研究述评

黄 园,易 彬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目前学界对于彭燕郊的研究,多在诗人层面。文章拟从彭燕郊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情况,彭燕郊各时期诗歌总体研究、中西诗学研究、多维度的诗歌主题与意象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叙及尚未充分展开的一些方面,以期能涉及中国现当代诗学的诸多问题,揭示出当代文艺发展的若干侧面。

彭燕郊;诗歌研究;文学活动;研究述评

目前学界对于彭燕郊的认识,主要还是在诗人层面。彭燕郊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年仅19岁的他得到了素未谋面的胡风的特别看重,其诗《战斗的江南季节》(含《冬日》等四首)刊载于胡风主编的《七月》第4集第3期的头条位置。日后,彭燕郊即被目为“七月派”的重要诗人。纵观其七十年(1938-2008)创作生涯,各个时段都有出色的作品,但总体说来,彭燕郊仍被认为是“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诗人”,一个具有“多种边缘性”的诗人:“既处在地域、社会、权利格局的边缘,也处在诗潮、流派、趣味的边缘,甚至他使用的文体也是边缘的。”[1]对彭燕郊研究进行述评,不仅将涉及中国现当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也能揭示当代文艺发展的若干侧面。

一、彭燕郊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一个作家基础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的程度,既能显示实际研究进展,也能反映作家的知名度以及社会认可度。建国前,彭燕郊曾出版《春天——大地的诱惑》等诗集4种,①较早即确立了诗名。1950年代出版了《湖南歌谣选》(1954)和《文艺学习手记》(1955)。前者是其在湖南参加土改时搜集整理的地方歌谣,后者是当时“文艺学习”的体会,彭燕郊后来称其为“表态性的”、“应景的东西”[2]。大致而言, 1940-1950年代,彭燕郊著述的出版量不算小,被“抗战文艺史”这类文学史著提及,②获得了诗歌名声;同时,其与时代语境的复杂关联、其对于民间文艺的爱好,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新时期以来,彭燕郊著述的整理出版较为零散,较长一段时间内,诗集仅有《彭燕郊诗选》(1984)、《当代湖南作家作品选·彭燕郊卷》(1997)两种。其他单册著作有散文诗集《高原行脚》(1984)和《夜行》(1998),诗论集《和亮亮谈诗》(1991)、随笔集《纸墨飘香》(2005)、潜在作品集《野史无文》(2006)。合集则有三卷四册的《彭燕郊诗文集》(2006)。③此外,坊间还有多种自印的彭燕郊作品集,如《混沌初开》(1996)、《芭蕉叶上诗》(2004)、《彭燕郊诗文选》(2006)。前两者是彭燕郊本人自印,显示了他试图藉此得到更多诗歌交流的艺术冲动。后者为知名诗歌民刊《诗歌与人》第13期,是彭燕郊获得“诗歌与人奖”后,黄礼孩主编出版的专辑。

不难看出,彭燕郊生前即有一个小小的出版热潮。2008年逝世之后,整理出版的文献也愈加丰富,先是“彭燕郊纪念文丛”出版,回忆文章首次结集出版(《那代人》,2009)。随后则有讲稿(《彭燕郊谈中外诗歌》,2011)、书信(《梅志彭燕郊来往书信全编》,2012)、日记(《彭燕郊土改日记》,2013)、谈话录(《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2014)等多种样式。因此,可将此视为彭燕郊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具体研究也与此态势相符。第一部彭燕郊研究著作是一位非文学专业人士写的《认识彭燕郊》(2002)。彭燕郊逝世前后,则有《坚贞的诗路历程:彭燕郊评介集》(2007)、《彭燕郊评传》(2008)、《默默者存——彭燕郊创作研讨会实录暨论文选》(附《怀念集》,2009)等著作。涉及到评传、研究资料的历史回顾、专题会议论文集、纪念文集等多个层面,显示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总体而言,基础性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已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显示了新世纪、特别是逝世之后,彭燕郊研究工作已进入了一个相对受关注的阶段。

二、彭燕郊各时期诗歌总体研究

彭燕郊以诗歌名世,诗歌始终是彭燕郊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大致而言,彭燕郊的诗歌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前、建国后到文革结束、新时期以来。各时期诗歌特色不一,研究也是各有侧重。大致而言,对于第一阶段的研究多是在“七月派”的整体语境下展开的,第二阶段与“潜在写作”相关联,第三阶段则从各种视角出发,全面审视彭燕郊诗歌的“超越”与“变法”。

(一)建国前的诗歌研究

较早时候,彭燕郊诗歌基本上放在“七月派”的语境下展开。彭燕郊被认为是在诗歌中表现了胡风所谓中国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生活欲求”这一深刻历史命题的诗人。其诗歌充满“主观战斗精神”,充满“心灵能量的渗人”,具有高度的“心灵强度”和“心理张力”;充满了“‘七月派’诗人正视现实人生、关注下层民众的传统”,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范围方面,都体现出社会性、公共性与价值承担”[3]。

不过总体考察,在“七月派”研究中,彭燕郊并不居于主要位置。这与知名度有关,彭燕郊常年偏居湖南,知名度逊于“七月派”其他一些诗人。也跟其诗歌个性有关,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彭燕郊建国前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因子,郑长天认为当时彭燕郊“间接地从鲁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由此初具现代意识,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从而形成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4]刘长华则指出彭燕郊在桂林时期的一些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气质。这种气质意味着诗人已经在努力地超越着自己前期的相对朴素的现实主义,超越着审美维度相对单一的‘抗战体’,给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质素,丰富了自己诗歌的艺术个性,诗人已经上升到了与世界文学思潮对话的台阶之上,在其心路历程中具有界碑性的意义。”[5]

(二)建国后到文革结束时期的诗歌研究

相比于建国初期写下的《最初的新中国的旗》、《高兴大妈》等作品,学界更关注彭燕郊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之后,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二十多年间,那些“用生命之血酿造的无比辛酸苦涩的流向干渴的心的热泪灌溉出来的”[6],后来被称之为“潜在写作”的作品。陈思和将“潜在写作”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从作家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7];认为他们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严肃思考,是那个时代精神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重视这种已经存在的文学现象,才能真正展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和多元性[8]。

“潜在写作”命题的提出得到了学界的积极响应,包括彭燕郊本人。《夜行》与《野史无文》这两部作品集的出版,和陈思和教授直接相关,彭燕郊在《我应该怎样想——一些原生态思想素材》、谈话录《我不能不探索》中,对“潜在写作”均有较多自述,可以说,彭燕郊对于这一类写作的认知乃是被“潜在写作”这一概念所激活。研究者对此也较多关注。刘志荣认为彭燕郊此时的作品是这个“中国知识分子所遭遇到的最为酷烈的精神炼狱,做了非常具有心理深度的见证,尤其是《空白》,它的表现力绝不比沈从文的‘呓语狂言’差。”[9]容小明则指出彭燕郊此阶段诗作“深化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诗风也有较大转变:“原先那个对生活满怀热望与信心,对阳光、春雷、风花雪月、草木山川等万事万物之美都非常敏于感受并富于审美情趣的诗人,竟然变成了习于抑郁的沉思与隐忍的独白,用冷峻的幽默与愠怒的抗诉来与遭遇对话,对真理进行上天入地的追问的兀傲的狂狷。”[10]

(三)新时期以来诗歌研究

步入老年的彭燕郊被认为是“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却有新的进展,新的开拓”[11]。诗作《画仙人掌》、《钢琴演奏》、《东山魁夷》、《小泽征尔》、《罪泪》、《陈爱莲》、《德彪西〈月光〉语译》等,被认为是“衰年变法,无限超越”[12],无论是在思想的开阔、繁富和深入还是语言的变异、繁杂等方面都明显超越于此前的诗作,尤其散文诗《混沌初开》。

此阶段彭燕郊的诗“将个体在社会和宇宙中关于生命和生存的本体性思考和终极性的追问,在繁复深邃的想象空间中被空前的张扬和凸现出来。”诗人的诗作构成了一个“异常宽阔”、“庞大而动人”的艺术世界,是“一朵充满奇迹的火焰”,充满“感染力”与“生命力”,具有着如海子所说的“一次性的诗歌行动”的意义,是“一束不灭的精神火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11]李振声则认为彭燕郊此时的诗歌是“一气呵成,通体圆润的”,《陈爱莲》、《小泽征尔》等诗充分展现了“诗的潜能,艺术的潜能,人性的潜能,精神和心灵的潜能”,而那“《混沌初开》式的混沌”呈现了“诗境的多种向度和众多可能性”[13]。

彭燕郊前后诗歌比较研究是较多出现的一重视角。郑长天、周明侠认为彭燕郊后期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明显,更加注重“思考”、“通感”、“散文化”[14]。但彭燕郊诗歌中所表现的现代主义又有所不同,西方现代主义的“根”是悲观的,主体精神是向“下”的,而彭燕郊诗歌则是在苦难中坚定的寻求“光”,寻求出路[15]。此外,郑长天《思考的艺术:论彭燕郊后期诗歌创作》[16]、王士强《富于张力的艺术探索——论彭燕郊的后期诗歌创作》[3]、龚旭东《他创造了新的战栗——略谈彭燕郊的散文诗》[17]、季水河《诗之思——论彭燕郊的诗学观》[18]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彭燕郊后期诗歌更趋成熟。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七月派”无法涵盖彭燕郊漫长的创作生涯,流派研究思路无法实现对彭燕郊诗歌的全面覆盖。对其诗歌中现代主义精神的讨论已愈发普遍。彭燕郊本人所提出的“现代的现实主义”观点[19]也得到了较多反响。典型观点即如吴思敬先生所言:“放到20世纪中国诗歌的大背景下,彭燕郊确实是‘五四’以来的新诗现代化的着力实践者,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宗旨,充满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追求。”[20]

三、彭燕郊与中西诗学研究

彭燕郊是一位充满探索精神的诗人,其写作与中西诗学资源的关联也得到了学界的较多关注。

何云波等人认为,要对彭燕郊其人其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必须考虑彭燕郊与波德莱尔、叶赛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他们不仅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这一主题中有诸多相契之处,在精神层面,彭燕郊的追求也是与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脉相承的[19]。彭燕郊的“现代的现实主义”概念,即被认为是在这样一种追求与实践中获得的,这一观点“强调要不断地往深处发掘,这种发掘一方面是要发现隐藏在现实背后更真实的东西,另一方面要进入人的内心去探寻更本真的一面。波德莱尔的诗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便正好切合了他的追求。”[19]谭晋宇探讨了彭燕郊与叶赛宁、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这三位俄罗斯文学大师的密切关系[21]。尹婷指明了屠格涅夫对彭燕郊诗歌的语言美以及诗歌需要思考这类观念所产生的作用[22]。龙泉认为彭燕郊与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凡尔哈伦在诗歌主题、意象、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种“应和”,但彭燕郊诗歌更有其独特创造,“和而不同”[23]。

中国诗歌传统——包括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新诗传统对于彭燕郊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早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对彭燕郊非常熟悉的曾思艺提醒读者注意彭燕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当代文学,他都能如数家珍。”[24]欧阳荐枫认为,“彭燕郊的诗思始终是中国的。他的价值观和悲悯情怀,以及他对理想蓝图的构建都来自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彭燕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和儒家,同时还有彭燕郊植根58年之久的湖湘文化。”[25]郑长天、龙慧萍则阐述彭燕郊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彭燕郊“有一种向‘五四’新诗传统回归的诗学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一回归。”[26]

中西诗学资源的“融合”问题也被谈及。曾思艺以彭燕郊关注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诗作为例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向有关心民间疾苦、反映农民问题的传统,杜甫、白居易是其代表,而对诗人初期创作影响颇大的艾青,也十分关注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命运。而西方的凡尔哈伦、涅克拉索夫、叶赛宁也对诗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凡尔哈伦善于以现实主义的精细观察、象征主义的形象描绘,有力地表现农民的苦难生活;涅克拉索夫被称为‘革命的农民民主主义者’,一生创作了许多关于农民的诗;叶赛宁善于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既表现农村与农家生活的美,展示农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又表现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农民的不幸与苦难。彭燕郊综合接受了现实生活、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艾青及西方诗人的影响,创作了不少反映农村的不幸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命运的作品,如《山国》《村庄被阴风虐待着》等。”[24]佘向军认为彭燕郊诗歌“体现了一种尚力的悲剧文化精神”,“不仅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超越,而且也是对中国古代‘忍从型’悲剧的超越。”[27]

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前,一般读者可能都是藉助《和亮亮谈诗》(1991年)而察知彭燕郊诗学观点的基本方面,即对于浪漫主义的批评以及对于现代主义的推崇。而根据彭燕郊当年在湘潭大学开设的《诗歌研究》课程讲稿整理出版的《彭燕郊谈中外诗歌》一书,显示了彭燕郊在古今中外诗歌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这可说是一个新的契机,有助于学界更好地梳理彭燕郊写作与中西诗学资源的关联。

四、多维度的诗歌主题与意象

“美的引诱是无法抗拒的。”[28]彭燕郊对于诗之美的追求,可谓其写作最基本的主题。在评述时,这方面有必要单独列出。彭燕郊被认为是一位完美地阐释着“生命的诗意”与“诗意的生命”[29]的诗人。他的诗被认为具有一种“幻视”的能力[30]。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多方阐发。

孟泽认为,彭燕郊“对美和爱保持着一份敏感和冲动,唯美、本真、如梦如幻、生气盎然,他把能够设想到的美和爱的形态赋予了春天、土地、河流、村庄和旷野;彭燕郊对‘光’和‘水’的意象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敏感,并且有堪称杰出的表达。这仍然源于他对美(美总是和光有关或者总是像明媚的光)的环绕和照彻、对爱(爱如同风情万种的水))与温柔的覆盖、渗透、浸润的不可遏止的渴望。”[31]尹文偈认为,爱到极致就是美,美到极致包含爱,“彭燕郊的诗,是爱与美的宗教。”“爱”是他作品情感的底色,“美”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的诗中充满了自然美、色彩美、音乐美、散文美[32]。陈太胜认为,“音乐成了诗表现的对象与主题”、“音乐似乎是有些神秘地成了诗的语言最基本的存在形态”[33]。林文兴认为彭燕郊诗歌是“以诗释乐”,包括音乐意境的语译解码(诗中音画、音乐境界的语译);音乐行为的诗性转化(钢琴演奏行为、音乐指挥行为);音乐形式的诗意建构(音乐节奏与诗歌情绪节奏、音乐旋律与诗歌意象节奏)[34]。刘扬烈认为,彭燕郊就是“诗写音乐,写绘画,写舞蹈”[11];谭琰则认为彭燕郊诗歌充满了“绘画美”,进而演化成一种“思考的美”[35]。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其中的“变奏”,易彬指出,彭燕郊诗歌的创作主题就是“沉重”潜压与“唯美”诉求的合奏[36]。刘长华从国难、家难、人难三方面表明——苦难,才是彭燕郊诗歌的主旋律[37]。赵红认为,“彭燕郊一直都坚持着以大地为底色、以旅途为变奏、在‘回归’与‘流浪’的复调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诗歌吟唱。”[38]

彭燕郊诗歌中的意象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彭燕郊的诗被认为是颇受艾青影响,拥有深厚的“大地”情结,都是“土地诗篇”[25]。刘长华认为,“母爱、大地、家园、祖国、孩子、赤子等意象贯穿在彭燕郊的整个创作生涯之中。”[39]马丹独辟蹊径地赋予了彭燕郊诗歌意象以色彩,指出“其诗歌颜色意象群如‘红色’、‘黑色’、‘绿色’以及‘无色’并且这些意象的递擅在其早、中、晚期的诗歌写作中产生一一对应关系。”[40]

此外,细读与鉴赏类文字也多有出现,其中频率最多的是《三国》、《冬日》、《安宁婆婆家》、《小牛犊》、《陈爱莲》、《钢琴演奏》、长诗《混沌初开》等,这反映出彭燕郊诗歌艺术成就得到了多维度的审美评价。尤其是被称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散文诗巨著”、“现代中国的精神史诗”的晚年大作《混沌初开》,“主题意向指向至深、至远、至美的‘全光之境’,诗人对于人类精神形式的把握显示出一种深刻的洞见和深沉的悲悯。”同时,“有着一整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和由这些符号形成的象征结构,使长诗形成一种多向度的、呈辐射性的诗意展开方式,从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切入这部长诗的整体意蕴,而且可以把握到诗人在艺术探索上的基本理念和极为敏锐的先锋性意向。”[41]“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诸如混沌、元气、道、神、符咒、显灵、非我、第二我、圣歌、来世等等意象和宗教话语,建立了他独特的诗体宗教神话系统,而且演绎得气势恢宏、神秘诡谲、瞬息幻化、高妙莫测,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很少见的,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无可替代的。”[42]因此,《混沌初开》是在“探讨人的本真生命形式,实现自身的净化升华和超越,最终达成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类心灵的抚慰追问和安顿,他把我们的灵魂安顿在全光的混沌里。”[43]它是彭燕郊诗歌的顶峰之作,是彭燕郊诗歌晚年“衰年变法,无限超越”的最好见证。

五、有待深入研究的几大板块

总的说来,学界多关注彭燕郊的诗歌与诗人身份,其他活动与身份则关注较少。这里略作展开。

(一)对作为“文艺组织者”的彭燕郊的研究偏少

梅志曾称彭燕郊为“文艺组织者”[44]。早在1940年代,彭燕郊就从事过文艺组织工作,如参与筹办过各种刊物,编辑刊物,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任职,等等。建国前,彭燕郊出席了第一届文代会。会后,进入《光明日报》从事编辑工作。但梅志所指认的“文艺组织者”身份,是基于彭燕郊新时期以来所从事的“文艺组织活动”,即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筹划或主持的外国文学翻译丛书(刊)有“诗苑译林”、“散文译丛”、《国际诗坛》、《现代世界诗坛》、《现代散文诗译丛》、《犀牛丛书》等等。

彭燕郊的文艺组织工作,得到了编辑出版界人士的热烈认可。彭燕郊逝世之后,湖南本土的《芙蓉》杂志2008年第6期推出纪念专号,其中杨德豫的《彭燕郊教授与〈诗苑译林〉》、李冰封的《悼念一代诗人彭燕郊》、林贤治的《诗人的工作》、黎维新的《一个出版人对彭燕郊先生的怀念》等文章,都对彭燕郊的此类行为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林贤治将彭燕郊的工作称为“诗人的工作”,称其是诗人当中“少有的一位醉心于出版者”,将“出版”行为与“诗人”使命并置,所着眼的正是彭燕郊出版行为的特殊性。刘长华在《彭燕郊评传》第七章“无境超越”中对彭燕郊一生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45]。易彬指出“彭燕郊的重要性,在于其漫长的写作历程,特别是堪称典范的晚年写作;也在于其所参与的多种诗学活动,特别是主编‘诗苑译林’等大型译诗丛书(刊)。”[46]不过与外国文学译介的丰硕成果相比,对彭燕郊此类行为的研究,总体上是偏少的。

(二)彭燕郊与民间文艺的关联也往往被忽略

终其一生,彭燕郊都对民间文学怀有很强的兴趣。彭燕郊在第一次文代会后,曾和钟敬文一起编《光明日报》副刊《民间文艺》;1950年到湖南大学之后,曾随校到益阳、溆浦等地参加土改,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文艺资料;新时期之后,作为“民间文学”代表参加第四次湖南省文代会和全国文代会。彭燕郊从事的工作还包括业务管理、刊物编辑、理论探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曾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南分会副主席,参与编辑由该会主编的《楚风》多年;撰写《谚语和哲学》、《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理解和期待》等长篇论文;在湘潭大学中文系成立民间文学教研室,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培养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凡此,均可见出彭燕郊在民间文艺方面工作的广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彭燕郊长期搜集的民间文艺资料最终只是堆积在书房的角落里,无缘得到进一步整理。据老友黎维新的回忆:2008年春节期间,彭燕郊曾向他表示,多年收集的民间文学资料“放在那里未及整理,真太可惜了”。

总体来看,学界对彭燕郊与民间文艺的研究非常之零散。彭燕郊当年指导的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袁铁坚详细地叙及了彭燕郊数十年间对于民间文学执着的爱,这种执着使他在诗歌追求上产生了一种无穷的动力,使其诗歌具有平和、纯朴、清新、纯真的美学风格[47]。李振声谈到了以《南国浅春谱》为代表的“农事诗”有着独特的魅力;刘长华提到了彭燕郊诗歌与民间语言的关系;易彬指明了彭燕郊诗歌对“民间文学因素的广泛吸纳”;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他日。

总的说来,彭燕郊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所留下的“诗歌遗产与历史记忆”[48]值得更为深入的探究。同时,他又兼具文艺组织者、民间文艺工作者等多种身份,藉此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大大地拓展了彭燕郊的文化身份,凸现了他在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的作用”[49],这类研究触及到当代文艺发展的诸多问题,无疑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注释]

① 即《春天——大地的诱惑》(长诗),诗创作社,1942年;《战斗的江南季节》,水平书店,1943年;《妈妈,我,和我唱的歌——献给同辈伙伴们的母亲》(长诗),萌芽社,1943年;《第一次爱》,山水出版社,1946年.

② 蓝海(田仲济)称“彭燕郊写了战斗的江南季节,他和孙钿都有纤细的美”,参见: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M].北京:现代出版社, 1947:141.

③分别为花城出版社,1984年;三联书店,1991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岳麓书社,2005年;《野史无文》,武汉出版社,200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1]王光明,李文钢,赵飞,等.彭燕郊——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诗人[J].扬子江诗刊,2012(5):57-63.

[2]彭燕郊,口述.易彬,整理.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56.

[3]王士强.富于张力的艺术探索——论彭燕郊的后期诗歌创作[J].2008(2):84-86.

[4]郑长天.彭燕郊早期创作中的现代主义影响[J].云梦学刊,2002 (3):79-81.

[5]刘长华.论彭燕郊桂林前期诗歌中的现代主义[J].中国文学研究,2007(4):86-90.

[6]彭燕郊.我应该怎样想——一些原生态思想素材[A]//野史无文[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6:109-118.

[7]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J].文学评论,1999(6):104-113.

[8]陈思和:潜在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0(1):122.

[9]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73.

[10]容小明.论彭燕郊“潜在写作”期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90-92.

[11]刘扬烈.让生活充满美和爱——论彭燕郊新时期的诗歌创作[J].当代文坛,1991(1):34-36,27.

[12]龚旭东.一朵充满奇迹的火焰——彭燕郊综论[J].理论与创作,2004(5):80-87.

[13]李振声.谁愿意向美告别?——怀念彭燕郊先生[J].扬子江评论,2009(4):4-10.

[14]郑长天,周明侠.彭燕郊后期诗歌理论与创作中的现代主义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2(2):138-142.

[15]佘向军.跌落在湛蓝海盆里的沉重[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59-61.

[16]郑长天.思考的艺术:论彭燕郊后期诗歌创作[A]//赵树勤,编.坚贞的诗路历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165-171.

[17]龚旭东.他创造了新的战栗——略谈彭燕郊的散文诗[J].诗探索,2000(3-4):214-218.

[18]季水河.诗之思——论彭燕郊的诗学观[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62-65.

[19]何云波,金银花,黄婉强,等.彭燕郊与外国文学笔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59-66.

[20]吴思敬.风前大树:彭燕郊诗歌论[J].文学评论,2008(5):143 -148.

[21]谭晋宇.彭燕郊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2]尹婷.论屠格涅夫对彭燕郊散文诗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3]龙泉.远方的应和——凡尔哈伦对彭燕郊诗歌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4]曾思艺.从现实关怀到终极关怀——中西融合的彭燕郊诗歌[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56-58.

[25]欧阳荐枫.论彭燕郊诗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6]郑长天,龙慧萍.回归五四:彭燕郊的诗歌历程[J].湘潭大学学报,2008(5):116-121.

[27]佘向军.跌落在湛蓝海盆里的沉重[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59-61.

[28]彭燕郊.和亮亮谈诗[M].北京:三联书店,1991:7.

[29]龚旭东.诗意的生命与生命的诗意——彭燕郊印象[J].理论与创作,1996(6):61-63.

[30]陈太胜.幻视的能力:彭燕郊早期诗歌创作[J].诗探索,2008 (1):36-44.

[31]孟泽.彭燕郊创作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50-52.

[32]尹文偈.爱与美的宗教——论彭燕郊的诗歌创作[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3]陈太胜.诗与音乐—彭燕郊晚期诗作解读之一[J].文化与诗学,2012(1):216-237.

[34]林文兴.以诗释乐——彭燕郊“音乐诗”的阐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1.

[35]谭琰.思考的画卷——彭燕郊与绘画艺术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6]易彬,陈璐.“沉重”的潜压与“唯美”的诉求[J].汉江大学学报, 2011(3):23-27.

[37]刘长华.苦难—论彭燕郊行吟的主旋律[J].理论与创作,2004 (5):92-96.

[38]赵红.彭燕郊:大地·旅途·精神家园[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10(4):65-72.

[39]刘长华.彭燕郊诗歌综论[J].创作与评论,2013(10):74-80.

[40]马丹.历史汇流中的现代抉择—论彭燕郊诗歌的意象世界[D].长沙:中南大学,2007.

[41]吴投文.论《混沌初开》的象征结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277-281.

[42]李青松.宇宙的全息之光[J].理论与创作,2002(2):22-24.

[43]容小明.人间混沌两重天——论彭燕郊《混沌初开》[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87-91.

[44]北京鲁迅博物馆,编.梅志彭燕郊来往书信全编[M].张晓风,龚旭东,整理辑注.郑州:海燕出版社,2012:82.

[45]刘长华.彭燕郊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238-248.

[46]易彬.彭燕郊研究论纲[J].南京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 9-14.

[47]袁铁坚.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彭燕郊与民间文学[A]//赵树勤,编.坚贞的诗路历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217-224.

[48]陈璐,易彬.诗歌遗产与历史记忆——关于《彭燕郊纪念文丛》[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2(1):356-359.

[49]易彬,黄园.历史的要求与个人的诉求[J].文化与诗学,2013 (2):219-230.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Peng Yanjiao since the New Era

HUANG Yuan,YI Bi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Current academia mostly focus on the studies of Peng Yanjiao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poet.With an account of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and publication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ffer a review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general studies of Peng's poetry in various stages,researche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poetics,multi-dimensional poetic themes and imagery with a description of some areas of studies yet to be fully developed.It is hoped to involve i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various issu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ics and reveal the profile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Peng Yanjiao;poetic studies;literary activities;research review

I207.25

A

1672-934X(2014)06-0082-07

2014-09-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9YBA007);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YBA014);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彭燕郊与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之研究”;2012年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黄 园(1988-),女,湖北钟祥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易 彬(1976-),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新诗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燕郊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燕郊:急剧膨胀的大城小镇
调控之后,再探燕郊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