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2014-03-25 06:27余仙桥
关键词:土司文化遗产旅游

余仙桥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00074)

近十年我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余仙桥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00074)

文章对近十年以来我国有关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分析表明,我国土司文化遗产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保护内涵、遗产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旅游开发、影视开发、产品研发等方面,研究趋势也呈现出由简单遗产介绍逐渐走向多学科理论融入,同时也表现出价值研究不足、创新性不够、研究视野狭窄等方面的局限。通过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我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方向。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土司文化遗产开发;综述

近十年来,土司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而广受关注和重视,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开发利用业已成为部分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保护内涵、遗产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旅游开发、影视开发、产品研发等方面,研究趋势也呈现出由简单遗产介绍逐渐走向多学科理论融入。本文拟对诸多成果进行综述。

一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土司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见证价值,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观念,因此,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展开挖掘,阐释其重要的价值,并结合当前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提出了保护措施。

(一)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研究

受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影响,土司文化遗产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土司文化遗产内涵的研究方面,学者或从土司制度、或从土司人物、或从土司遗迹的角度展开研究。

1.土司制度角度的研究。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可以从土司制度的角度去阐释,东人达先生(2005)分析了土司制度在酉阳的实施历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梳理了酉阳土司的悠久历史渊源。

2.土司人物角度的研究。在土司时期,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土司上层人士,因此有学者以这些土司人物为线索,展开了土司文化内涵的研究,如李良品教授(2007)探讨了石柱杰出女土司秦良玉的文化内涵。徐志奇(2011)论述了秦良玉的历史地位。

3.土司遗迹角度的研究。除此之外,学者更多的是围绕当前遗留下来的土司文化遗迹,通过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去阐释其内涵,如钟金贵(2011)分析了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渊源。王晓宁(2006)阐述了清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东人达(2006)分析了石柱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余继平和董顺伟(2010)剖析了忻城土司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刘国旭(2011)分析了水西土司建筑的艺术价值。瞿州莲(2012)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阐释了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价值。李爱平(2012)分析了湖南永顺老司城文化遗产的价值。陆群和蒋欢宜(2013)运用人类学方法,阐释了湖南永顺土司遗址的人文价值。

(二)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在对土司文化遗产内涵展开研究的同时,土司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不容乐观的现状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遗产的现状。

1.微观研究。土司文化遗产主要分散于西南地区,要从整体上掌握其现状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于是学者多选取一个点进行微观研究。东人达(2005)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对酉阳土司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分类描述。在研究酉阳土司文化遗产的同时,东人达(2006)先生对邻近的石柱土司文化遗产也进行了研究。王静(2009)分析了酉阳土司文化遗产消亡的原因。对于历史上影响颇大的播州土司,其留下的遗迹也备受关注,李飞(2013)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遵义土司遗址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钟金贵(2011)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阐述了播州土司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原因。在壮族土司遗迹方面,蓝武(2012)以广西马山县境为考察范围,分析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土司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罗维庆(2011)分析了桑植土司文化遗产的现状。

2.宏观研究。除了进行个案研究之外,还有学者以流域为范围进行宏观研究,如王晓宁(2006)对清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分类统计,梳理了该流域文化遗产的现状。

(三)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研究

土司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起来?学者或提出固化保护,或提出数字化展现,或呼吁政府、民众、学者多方合力行动起来。

1.固化保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学者掌握了当前遗产的受破坏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的对策。对于那些可以移动的文物,学者建议收藏到博物馆里面,如东人达(2005)在对酉阳土司文化遗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博物馆化”的保护模式。对于不可移动的遗址则需要不同的保护途径,吕虹(2006)通过比较我国对文物保护采取的几种修复模式,探讨对遵义土司遗址的保护模式。

2.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达,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土司文化遗产的原貌进行重构,也是保护的另一途径。李德仁(2008)在分析“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内涵基础上,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问题。彭冬梅等(2006)从数字化技术的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必要性。张琳(2013)等学者从新媒体视域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及发展。石庆秘(2010)以唐崖土司王城遗迹为个案,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策略。

3.合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的研究,社会力量的支持也起着重要作用。王晓宁(2006)从配合工程建设和主动保护两方面讨论了对清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王静(2009)在分析酉阳土司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完善保护专门机构,健全法律保护机制。钟金贵(2011)分析了播州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资金引进力度,建立专管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健全法律保护机制等保护措施。蓝武(2012)以今广西马山县境为个案,建议采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发掘力度,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部分或全部地加以修复等措施。

二 土司文化遗产开发的研究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当今社会服务,如何既能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又能发挥土司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这引起了学者的思考。诸多学者将土司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展开了研究。

(一)土司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展现了蓬勃的生机,将土司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旅游开发的原则。东人达(2006)研究了石柱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议发展土司文化旅游业,提出永续利用、联合开发、滚动开发,发挥长江优势、生态优势、特色优势等土司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2.旅游开发的措施。土司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颇多,比较早的研究如邢淑芳(2004)探讨了唐崖土司遗址的史学、艺术、学术、文化和开发价值,分析和论证了建立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文化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构想及相应的对策措施。王家洪(2008)从方案制定、机构设置、市场开发、资源整合几个方面探讨了遵义土司文化的旅游开发。钟金贵(2011)在分析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旅游开发措施。禹玉环(2013)分析了遵义播州土司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在湖南永顺与桑植土司文化遗产开发研究方面,尹宁(2009)等分析了湖南永顺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老司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罗维庆(2011)分析了桑植土司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将桑植土司文化纳入自然旅游开发项目,在土司遗址地点举办文化活动的建议。蓝武(2012)以广西马山县境为中心,就壮族土司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专门调研,提出土司文化产业化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建议。蓝武(2013)还分析了南丹县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南丹县土司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二)土司文化遗产与影视开发研究

影视作品对于土司文化具有全方位的展示作用,同时对土司文化所在地的旅游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只有少数学者展开过探讨。

1.影视开发的意义。以土司为题材拍摄的《奢香夫人》和《木府风云》,在播出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因此,学者思考文化遗产开发与影视业的结合。康青林(2012)对土司题材的连续剧《木府风云》展开评论,揭示了影视作品对政治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传播效应。

2.影视开发的策略。徐强(2012)在分析影视旅游的兴起、内涵和影视作品对拍摄地旅游发展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以大型历史剧《奢香夫人》在大方县的拍摄为例,提出了大方县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方案以及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三)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

在探讨土司文化遗迹遗址开发的同时,还有学者关注了土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出了开发的建议。

1.土司建筑文化的开发。向延斌(2009,《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阐释了忻城土司衙署的建筑审美艺术特点,结合现代人对古建筑艺术审美的心理走向,探讨了忻城土司建筑艺术的开发问题,提出包括重构历史场景、研发艺术产品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土司音乐的开发。向延斌(2010,《怀化学院学报》)在忻城土司歌圩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基础上,从民歌整理、对歌范式、对歌场景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忻城土司歌圩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3.土司文学的开发。向延斌(201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总结了忻城土司民间文学的形式特点,分析忻城土司民间文学艺术旅游开发的缺失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探讨了忻城土司民间文学艺术开发的途径。

4.土司饮食文化开发。向延斌(2010,《中外企业家》)分析了忻城土司饮食文化发展的成效点与缺失点,研究了如何利用忻城土司饮食文化促进旅游开发的策略。

5.土司医药文化开发。向延斌(2010,《中国商贸》)分析了土司制度对壮族医药的影响,总结了忻城土司壮药开发的成功与不足,从医师队伍、产品研发、产品包装设计几个方面提出了开发策略。

三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学者和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既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又满足了当代社会的需求,一些地方在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开发土司旅游产品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不足

近十年来,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理念下,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价值研究不足,创新性不够、研究视野狭窄等问题。

1.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比较薄弱。目前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做出了细致的梳理,但却忽视了对该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全方位的阐释。在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价值研究至关重要,它是所有资料收集及专题论证的出发点,也是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点。如果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展示不清楚,土司文化遗产就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物态文化的保留,而上升不到抽象的人文的存在。

2.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缺乏创新。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学者多建议实行固化保护,这一点是土司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障,但是,仅仅将土司文化遗产固化保存起来还远远不够,还难以实现土司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多重价值。开发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的对策,但迄今却仍无成熟的土司文化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者多采用定性研究,缺乏跟踪性的、持续性的定量研究,所以政府及企业在制定品牌发展战略的时候,难以采纳学者的建议。再者,开发途径方面,研究者多侧重于旅游开发,而文化产业方面的探讨还非常薄弱,显得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充分挖掘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

3.土司文化遗产的定位缺乏整体性视野。土司文化遗产研究的宏观理论框架缺失,如土司文化遗产的层次及类型、文化内涵等并不明晰,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多进行个案研究,强调某一地点或某一方面土司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没有宏观理论的指导下,该土司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难免受到质疑,从而致使开发出来的产品形式上大多雷同,甚至内容重复,长此以往,势必会走向同质化,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难以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建议

为了实现土司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大化,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诉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有必要从以上薄弱环节入手,通过构建专门的学科理论体系,运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展开深入的研究。

1.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在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方面,应立足于土司学的理论体系,将土司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等学术概念联系起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各土司地区土司文化遗产的共性与个性,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外土司对比研究,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之间土司的分布流变做对比研究,最终实现对土司文化遗产价值的科学定位。

2.加强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创新。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挖掘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模拟展示土司文化遗产原有的形态以及变迁的全过程。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土司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并与广大的网友展开互动交流。在开发上,既要整合资源,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也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版土司文化读物,研发土司文化产品,拍摄土司题材影视作品等。

3.引入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土司文化遗产内涵丰富,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中历史学、旅游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应加强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此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应形成互补,增加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近十年来我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在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促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持续健康发展。

[1]东人达.酉阳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论证[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钟金贵.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沧桑,2011(6).

[3]王晓宁.清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特征及其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5).

[4]东人达.三峡石柱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5]罗维庆.桑植土司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J].民族论坛,2011(3).

[6]李良品,冉建红,吴冬梅.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

[7]余继平,董顺伟.忻城莫土司建筑艺术及文化内涵[J].文艺争鸣,2010(2).

[8]徐志奇.我国古代唯一被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秦良玉[J].文史月刊,2011(5).

[9]刘国旭.从黔西北土司建筑风格看彝族艺术的贵族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1(4).

[10]瞿州莲,瞿宏州.从土司通婚看土司之间的关系变化——以湖南永顺老司城碑刻为中心的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

[11]李爱平.老司城遗址文化遗产价值形态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

[12]陆群,蒋欢宜.永顺老司城遗址周边土家族村落的人类学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2013(3).

[13]王静.酉阳土司文化遗产构成、现状与保护[J].黑龙江史志,2009(6).

[14]蓝武.南丹县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研[J].创新,2013(2).

[15]蓝武.红水河流域壮族土司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研究——以广西马山县境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2(1).

[16]李飞.遵义海龙囤考古手记三则[J].中国文化遗产,2013(3).

[17]吕虹.遵义海龙囤军事城堡保护与开发的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5).

[18]彭冬梅.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

[19]李德仁.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7).

[20]石庆秘.武陵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探析——以唐崖土司王城遗迹为个案[J].前沿,2010(18).

[21]张琳.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4).

[22]邢淑芳.对构建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文化村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

[23]王家洪.遵义土司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24]尹宁,曹景文,陈亮.永顺老司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25]康青林.民族风情与文化的盛宴——评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26]徐强.影视作品导向下的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2(7).

[27]马廷中.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J].民族学刊,2012(5).

[28]禹玉环.遵义播州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沧桑,2013(2).

[29]向延斌,广西忻城土司建筑艺术与旅游开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0]向延斌,广西忻城土司歌圩文化与旅游开发[J].怀化学院学报,2010(3).

[31]向延斌,王西军.广西忻城土司民间文学艺术与旅游开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32]向延斌.广西忻城土司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0(1).

[33]向延斌.广西忻城土司壮药文化与旅游开发[J].中国商贸,2009(21).

K29

A

1004-342(2014)03-47-05

2014-01-25

余仙桥(1986-),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土司文化遗产旅游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