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2014-03-25 06:27邵敏
关键词:信息反馈校友相关者

邵敏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邵敏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现行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属于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尚缺乏对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论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构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学校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设想,以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

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师范教育到现代的、开放的教师教育,我国当下的教师教育正处于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迎接教师教育向专业化、终身化发展的挑战,成为当前高师院校,特别是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学校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地方高师院校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应对举措。

一 地方高师院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双向利益诉求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这一理论主要针对“股东利益至上”而产生的,其主要观点为:对于企业来说,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经销商、供货商、管理者、政府等)都影响企业并受其影响,都有权力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他们也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经营风险,管理者应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企业的目标应是增进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而是企业所有利益关系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到上八九十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被广泛运用到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大学,尤其是包括地方高师院校在内的公立性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已经成为各界广泛的共识。

关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和方法。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因其办学定位相对明确,因而其利益相关者的厘定也相对较为清晰。如果简单地以学校内外来划分,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政府、用人单位(基础教育学校为代表)、校友和社会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媒体、中介评价机构、社会大众等其他社会力量)为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影响毋庸赘言。政府、用人单位(以基础教育学校为代表)、校友和社会力量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与地方高师院校也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和双向的利益诉求。

地方政府是地方高师院校最主要、核心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地方高师院校最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地方政府也是学校的宏观管理者、监督者和考核评估者,通过制订政策法规、确定发展规划、控制财政拨款等重要手段来指导和影响着学校的建设发展。在高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完全落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学科专业设置的审批、招生规模的确定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干预、控制着学校的发展。高师院校则是政府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承担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建立地方政府与地方高师院校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无论是对政策教育理念、政策的落实,还是对学校的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基础教育学校为代表的用人单位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既是地方高师院校最终产品的最主要“消费者”,也为学校的在校生提供着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同时也为学校提供着潜在的生源,并是其教师教研、科研活动的潜在合作、研究对象。地方高师院校则为他们或直接输送毕业生,或提供各种培训服务,或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立地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地方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友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关键外部利益相关者。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母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对毕业生从就业竞争、收入水平到职业发展等都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因而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发展呈正相关:母校声誉的提升意味着校友的学历文凭增值,而校友的个人和群体发展状况又直接影响着母校的声誉。且地方高师院校的校友多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是高师院校服务的主要对象,因而相对其他高等教育学校而言,高师院校的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尽管校友们在校期间可能对母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毕业后通常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母校的声誉,并通过为母校提供捐赠、支持毕业生安置、通过开展校地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母校的建设发展来回馈母校的教育和培养。

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媒体、中介评价机构、社会大众等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社会力量是地方高师院校的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为学校提供优质生源、通过为子女缴纳学费的方式提供办学经费并通过关心子女在校各方面的情况等多种方式影响学校的建设发展。社区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公共服务,学校也通过在社区传播文明、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式来促进社区的发展。媒体和中介评价机构对学校的宣传、评价直接对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社会大众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支持者,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其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大小和评价好坏也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等产生一定影响。

二 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实现——建立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

地方高师院校的各方外部利益相关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学校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政府而言,首要的目标是地方高师院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其政治意图,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那样:“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国民的整体素养。当然,政府也希望学校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履行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对于基础教育学校等用人单位而言,期待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满足学校办学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指导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校友们关注更多的是母校的发展及声誉的持续提升。学生家长关注的则是学校能否给自己子女以实际有用的知识、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媒体、中介评价机构和社会大众等则更多地期待学校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虽然各方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利益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不同诉求均可以归纳到一点——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也与地方高师院校在当前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谋求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诉求是一致的。借鉴控制论的观点,建立地方高师院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系统是实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上世纪中期兴起于自然科学并被迅速应用于几乎所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论认为,控制与信息密切相关,所有的信息传递目标即是控制,而控制的实现又都赖于信息反馈为基础。诺伯特·维纳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像个体那样的组织,它是由一个通讯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它也有它的动力学,其中具有反馈性质的循环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通俗地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3]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4]。

地方高师院校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从控制论出发来考察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在本质均是一个控制过程,即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发展目标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的偏差,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使整个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的均衡状态。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反馈是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包括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系统在内的任何系统的管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建立健全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质量信息网络,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将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和预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照,广泛准确地收集教师教育培养的质量信息,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保证信息的及时反馈,认真总结经验,适时通过调整培养方式、方法等手段采取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逐步实现整个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说,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是教育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方高师院校为提高教育质量,均基于控制论原理,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其中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及其信息反馈均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架构,其信息反馈主要属于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缺乏对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就实际情况而言,教育质量信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信息,也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其他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还应包括地方高师院校的“产品”接受市场实践检验的信息。与上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相比,显然,现存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信息反馈系统,相应地也应该体现这几方面的内容。

建立一个涵盖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反馈系统,是地方高师院校都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构建这一系统的直接目的,在于实时地了解高师学生就业、发展情况和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评价。利用外部利益相关者反馈的信息及以此为基础所提供的统计数据。一方面,能够科学地反映学校的招生、就业状况,体现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质量、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通过对长期统计数据的分析总结,还可以发现毕业生长远的工作表现及职业发展规律,从而总结学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长处及存在的缺陷,为及时调整、优化的教师教育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学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赢。

三 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设想

“大学为了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面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5]深入研究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利益诉求,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信息反馈系统,有效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和支持的积极性,是当代社会地方高院院校开放办学的必然需求。

(一)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和开放性。只有广泛、全面而且不间断地搜集信息,才能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信息应囊括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招生前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入学后教学计划编制、教学运行过程管理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其职业发展情况。要在目前广泛重视内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将政府、用人单位、校友和社会力量等外部利益相关主体纳入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主体,同时整个信息反馈系统应该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系统,可以不间断地采集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

2.准确性和科学性。即要求各方利益主体所采集、反馈的信息要科学、真实可靠,这也是信息反馈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信息采集和反馈主体,应站在全局的立场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采集到的信息反复核实,力求客观、真实地将教育质量相关信息传递给决策者,一切用事实、用数据说话,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3.及时性和动态性。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能否及时提供。教师教育质量信息能否实时快速地反馈给学校的决策者,决定着地方高师院校能否有效地对教育质量实施控制。特别是学科专业设置等招生前的决策,必须广泛征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发展着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学校的“产品”适应市场和时代的需要。当然,针对教师教育全过程的不同环节,“及时”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应当是即时反馈,而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信息,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总结后,才能予以处理、反馈。

(二)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的基本构架

根据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系统论为支撑,可从办学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1.在理念层面上,要重视外部利益主体的作用,寻求各方利益主体的协作共赢。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使地方高师院校越来越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教师教育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其教育质量保障是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的共同责任,离不开方方面面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地方高师院校要建立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重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采集并科学有效地整合、合理地使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信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方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应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并进行监督的意识,以实现各方利益主体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2.在组织架构上,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搭建平台。鉴于政府对地方高师院校统筹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可在教育主管部门内设相关专门机构,如借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毕业生职业委员会(GCA)进行全澳毕业生调查等做法,来组织协调对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状况的调查和收集毕业校友、用人单位对其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在现行评估机构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跟踪监督、评估,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地方高师院校出发,应整合校内现有的规划发展、教务管理、招生就业等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科室,设立具有解读政府教育政策和采集用人单位、校友、学生家长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并及时处理、反馈的职能机构,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搭建实体平台。

3.在运行机制上,要建立操作性强的、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采集、传递、处理和反馈。重点是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校友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信息反馈运行机制。地方高师院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建立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培训基地等协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合作内容,将采集、传递、处理和反馈用人单位对教师教育质量的信息列入协作的重要内容。建立或进一步健全校友会,充分发挥校友会的桥梁作用,将校友对母校的关注转化为实在的信息反馈。采取主动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提供信息等合作方式,采集社会各方力量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信息反馈系统的运行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可操作性的方式来保障信息的反馈,如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有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可采用定期的走访、座谈、书面调查等方面来采集意见;而对相对分散的校友和社会力量,则可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如校园网设立网络问教育平台、学校贴吧、校友会网站及班级QQ群、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来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

4.在政策制度上,要建立外部利益相关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参与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应是一个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以促使学校能够动态跟踪其质量情况,达到不断地提升质量的目标。作为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从宏观上对地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等用人单位、校友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联系进行调控,创建鼓励各方利益主体定期、主动反馈信息的制度环境。如在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评估考核中,将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列入评估考核的内容。在对基础教育学校等用人单位进行评估考核中,将其是否积极、有效地与地方高师院校进行交流、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等。同时政府和地方高师院校均应统筹规划、科学预算,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的运行安排必要的经费投入,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系统的运行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1]John R Boatright.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of-Contracts Firm[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1837-1852.

[2](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

[3]陶文生.基于复杂科学管理的创新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10-01.

[4]王翼,王秀峰.现代控制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9.

[5]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0-81.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Mechanism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for Local Normal Colleges

Shao M in
(School of Literature,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000)

The current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systems of most local teachers collegesmainly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of internal stakeholders,instead of that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takeholder theory,proposed to build external stakeholders feedback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various stakeholders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local teachers college,teachers'education,external stakeholders,information feedback mechanisms

G47

A

1004-342(2014)03-15-05

2014-04-02

本文为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以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jyxm349)阶段成果之一。

邵敏(1976-),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信息反馈校友相关者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校友风采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作用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知识窗》第1期读者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