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2014-03-25 21:52侯天顺党进谦胡海军
关键词:道德教育岩土道德

侯天顺 党进谦 胡海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使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口多,地域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高校事业发展迅速,目前高校数量已达上千所。为了生存以及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各大高校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流大学,于是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成了高校改革的三驾马车。实际上,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本质在于创新,灵魂在于学术追求。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归根结底在于人。由此可见,高校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仍然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学改革成了国内高校中一个时髦词汇。各种检查、教学督导、教改项目层出不穷,都在围绕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展开,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求学心理。然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类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仅要求教师进行改革,以此评价教师教学业绩,于情于理都有不妥之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与高科技发展带来了多元价值观念,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使人应接不暇。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薄弱,辨识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与现实腐朽生活方式的冲击,而不能安心求学。

笔者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课教学,因此探讨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念,培养岩土工程专业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于提高本科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其中包括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在各种土建工程中,岩土工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岩土工程是以岩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经典固体力学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的地质体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和利用。与其它专业相比,岩土工程是一门半理论半经验的学科,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岩土工程研究对象为岩土体。岩体主要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土沉积、压密、固结、岩化而成岩,有的还经过了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岩体有着复杂的结构面与地应力场,大型褶皱、断层则是地质构造运动在岩体中作用所留下的最好证据。母岩风化成土,经历风、水、冰川的搬运,具有碎散性、三相性、时空变异性。万物生发于岩土,最终又归藏于岩土,这是岩土真正伟大之处。岩土材料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岩土工程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岩土工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野外调查、室内外试验、计算分析,还需要结合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设计结果。对于重大工程,还需要进行施工勘察、补充设计、检测、监测等。另外,计算机问世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岩土工程计算分析与监测预警能力,学科交叉渗透衍生了很多新兴课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给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设计、科技创新项目、野外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学生上课半年见不到人,通知班长5-6次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有的不愿意做试验或搞野外调查,毕业设计完全是凭空想象,用不知道哪里来的数据一通计算得到几个花哨的图纸完事,还有的甚至拷贝师兄师姐的毕业设计,改了几个数字与地名;一些学生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时义无反顾,实施时不见踪影;一些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我行我素,没有任何合作精神与主观能动性,有的甚至伪造数据……总之,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消极应付,已经完全丢失了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品质,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有利可图才做。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类似的问题,仅凭“改革教师”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可能是一条希望之路。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中,“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1](《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与规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离不开社会。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与文化传承的重任,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念至少包括:①技能教育:教给学生若干专业技能,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上谋生,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材”;②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健全思想品性,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③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的本真在于使人为人,而不是使人为“材”。第一,教育应该让人了解自己,了解人本身,修身养性,正如陈寅恪大师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首先成为一个人;第二,教育应该让人了解他人与自然,了解世间万事万物所普适的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我国古代的管仲曾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抛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持续不断的进步依靠的是无数个体不断的发展,这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理念必须尊重人,满足个体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所以,以人为本理所当然成了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技能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实际上是高校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三个不同层次。只有从道德上成人,一个人才能顶天立地,全人类才能永不衰竭的向前发展。

三、培养岩土工程专业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1.诚实守信,重义轻利

有一个故事,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纪晓岚曰:“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知,自古至今,凡人士大夫无一不受名利所累。几千年以来,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关系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百家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思想;孟子把“仁义”作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去利怀义”的道德价值观,言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孔孟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以及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至今仍然非常深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的“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道德观,早已成为我国正统道德思想,植入人心。同时,孔孟思想中也包含了“诚”、“信”理念,文献典籍颇丰,最著名的如“子贡问政”[1]的故事。孟子则言道“诚者,天之道也”,可见古人重视诚信的程度,强调“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当前,社会生活中“义”与“利”的关系则是“重利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抗腐蚀能力较差,过分追求名利,身心受到极大地侵蚀,如入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参加社团是为了当干部,参与科研是为了拿高额奖学金与保送加分……个人利益至上,凡事都要有“好处”才干。另外,一些学生诚信缺失,如考试舞弊,编造试验数据等。岩土工程专业与各种建筑物打交道,关系到他人与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像医生治病一样,稍有马虎,就会酿成重大灾祸,所以更要讲诚信、轻名利、办实事。

2.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周易·乾》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几千年来,这种精神成了中华民族奋进拼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内在精神动力。

历史是昨天的见证,更是今天的一面明镜。自古至今,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99%的努力加1%的灵感。居里夫人为了进行放射性研究,不分昼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这些都说明一分耕耘,一份收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苦朴素”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合理限度之内,爱护社会物质财富,厉行节约不浪费;“求真务实”要求人们做人要真、为事要实。只有刻苦努力,务实工作,个人才能取得成功,社会才能进步。德国哲学家康德言道“人类真正的外形是他们的精神”。所以,培养一种精神,培养一种道德风骨,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岩土工程专业涉及到野外填图、地质勘探、采矿、房建施工、水电站筑坝、地质灾害监测等,非常艰苦,有的大型水电站甚至一干就是一辈子。与其它专业相比,野外作业多,更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笔者带实习及干野外项目过程中,发现现代大学生大多娇生惯养,吃不了一点苦,怕苦、怕累、怕脏。岩土专业天生要跟岩石、土壤打交道,不到现场调查,坐在办公室里空想怕是只能闭门造车、弄虚作假了。有人以为计算机技术发展了,各种模型都有了,野外取点样品回来室内测试一下,参数输入,现场结果全出来了。这些都是一些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不了解岩土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基本工作方法。所以,培养大学生能吃苦,干实事迫在眉睫。

3.立足本职,勇担责任

黑格尔曾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4]康德则说“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泉源,合乎责任原则的行为虽不必然善良,但违反责任原则的行为却肯定都是邪恶。”[5]莎士比亚言道“生活如契约,每个人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显然,道德就是要自觉地负起责任。道德教育的初衷是要进行责任教育,教人担起社会道义,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典型的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在《论语》中记述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责任的言辞更是不胜枚举,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

随着物质丰富与科技发展,东西方都不在虔诚的相信神与上帝。尤其是工业革命与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理论,使人们信神信上帝那份深藏于内心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大厦瞬间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现代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与相信“人定胜天”的科技观念,使人们疯狂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人情淡漠。现在人们不再对神、上帝负责,而是对金钱、利益负责。难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中国由于饱受战乱之苦,发展较晚,拜金思潮主要还是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道德的核心价值在于责任,责任精神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只有人人都担责,社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仅仅追求生产力与经济,物质确实极大丰富了,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现实调查已经表明GDP高的城市人们生活不一定幸福。承担责任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在于承担与实施,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岩土工程受区域性、季节性、成本、工期等很大限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权责分明,实事求是,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责任意识非常薄弱,说一套干一套。项目申请时非常积极,实际操作时实验室根本见不到人;有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途为了出外赚钱,半途而废;还有的一开始满口答应完成任务,等到要交差时,什么也没做……所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精神非常重要。

4.知行合一,点滴做起

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至少包括三层含义:①知行是一回事,不能机械拆分,反对道德教育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强调一切道德在于个人的自觉行动。②道德是人行动的指导思想,唯有在道德引导下的意念及行为才是善行。③道德内化才能将知行统一。孔子曰[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这些虽然没有直接强调知行合一,却在字里行间表明孔子主张凡事都要实践,强调行胜于言。

道德观念形成与践行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发挥个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现代教育理论开始关注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越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教育不符合历史潮流,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让其自主、自觉地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独立、自主、自强、自爱、自觉的道德人格。道德实践是大学生自身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强制。

当前岩土专业教育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虽然一些专业课安排了试验,或者假期安排了专业实习,但是实习时间相对而言远远不够,学生能动性不强,加之师资力量、基地建设、后勤保障、考核体系不完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岩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实践性,与大自然打交道。然而,很多大学生害怕上实验室,害怕下工地,熟不知岩土工程的“真金白银”永远深埋地下,在办公室的电脑中不可能找到岩土真理。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知行合一,就是做事要讲究踏踏实实、不虚夸;要敢说敢为,不言而无信;要始终如一,不朝三暮四;要有志气,有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敢于付出,要不怕困难和挫折。岩土专业的大学生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岩土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复杂岩土工程技术管理实践与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
《岩土力学》2014年第7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