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和引导机制研究

2014-03-25 02:15庞东贺童志祥孟晓辉曹贞兴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动态监测网络舆情大学生

庞东贺 童志祥 孟晓辉 曹贞兴

摘 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等一些平台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网络舆情不仅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风向标,而且是快速、准确了解青年大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实际行为的有效途径,成为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文明习惯的有力助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题中之义。该文围绕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动态监测机制,继而探索科学的引导高校舆情。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动态监测 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39-01

大学生的舆情观是指在高校的范围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针对校内外的政治社会事项所进行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等综合的看法与观念。由于大学生舆情观的易变性以及舆情观有对错之别,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和合理引导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对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1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1.1 突发性和多元性

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的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文化可以在这个空间相互碰撞,大学生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校内网等媒体尽情地展示自我和自由表达,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会第一时间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得以迅速传播,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学生间引起轰动,甚至产生偏激性言情观点进而引起突发性事件。

1.2 自由性和群体性

校园中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都存在着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人,而网络舆论空间没有显著的围墙,没有明确的责任人,网络舆论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自由发表言论,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相近,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他们的关注物、兴趣点甚至价值观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所以许多网络事件在大学生中产生连锁放大效应,引发“滚雪球”现象。

1.3 非理性和难控性

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有些大学生自我表现极强,喜欢特立独行,张扬个性,尤其在虚拟性、隐匿性较强的网络空间中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盲从的、起哄的、跟风石等非理性的言论,甚至出现谩骂攻击、扭曲捏造事实等现象。网络全面开放、媒体平台多样性、言论自由化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共道德也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高校网络舆情较难控制。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机制应坚持“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及时处理、遇事可控”的工作思路,严格标准、严格职责、严格考核,坚持制度、坚持科学、坚持常规。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无遗漏的收集监测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排查突发性群体事件,应建立了多层次的学情信息收集渠道。

(1)加强思政工作者深入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可以经常进寝室、进研究中心、进课堂,从而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加大学生的关注度,及时掌控学情信息有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依托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会、年纪工作委员会、社团等组织,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覆盖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实时感受和收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及时反馈学生重要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到特殊学情和网络舆情动态信息。

(3)依托寝室长及公寓阿姨。学校应重视寝室长工作职能,建立寝室长直接负责的机制,加强寝室管理和学生成长需求反馈。通过学生工作者每天“进寝室”与寝室长、班级党员、公寓阿姨交流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情况。

(4)借助网络和相关部门力量。学校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实时监控人人网、微博、bbs等学生思想动态,与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家长等保持长期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特殊情况,实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源。

(5)开发舆情监测系统。该系统有信息采集、信息过滤、舆情分析、舆情展示等功能。系统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网站、微博等多种信息渠道来源收集学生网络舆论信息,通过网页爬虫、社会计算等技术自动信息采集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集。采用提取关键词、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采集到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过滤和存储,并生成舆情信息。通过舆情话题分类、正负面信息鉴别、情感与行为模式建模等发生分析学生网络行为、情感等。舆情展示帮助使用者了解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热点话题、舆情趋势、突发事件的预警干预。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了基本保障。正确引导高校舆情、网络正能量传播,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3.1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

加强和完善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建设,高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利用该平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

3.2 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忽视了网络表达自由的界限,一些由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高校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同学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3.3 培养意见领袖

培养一批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牢牢地守住网上舆论阵地。“意见领袖”描述的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粉丝”构成的传播过程,其传播更有针对性、更灵活、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所以这种“二级传播”往往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群体事件高等,可以组织这些“意见领袖”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来引导学生去正确思考和看待问题。

3.4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严防特殊网络舆情是底线,不仅要“守”,还要“导”。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入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引导等手段,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4:24-29.

[2] 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应对策略研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教育,2011(7):60,102-104.

[3] 聂鑫.当代大学生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60-62.

[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动态监测网络舆情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浅谈实现电网经济调度运行的可行性措施探究
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评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