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对比分析

2014-03-26 10:55符益纲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符益纲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对比分析

符益纲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目的 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确定颈动脉分叉处有粥样斑块后,分别行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对比分析CT与MR检查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及对斑块性质的显示及判断。结果 CT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率为(24.53±2.18)%,MR检查为(25.15±2.2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下42支血管108处钙化,MR检查下38支血管96处钙化;MRI检查显示8支血管斑块内有出血,但CT未能显示MR检查的斑块内出血;MR发现10支血管有不稳定纤维帽,CT发现8支不稳定纤维帽,其中2支不均匀或较薄的纤维帽未能显示。结论 多排螺旋CT与MR均能较好的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但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率优于MR,而MR对血管斑块内出血及血管内不稳定纤维帽的显示率优于CT。

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多排螺旋CT;MR;诊断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而粥样硬化斑块则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基本原因。临床上,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管腔狭窄程度、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及病变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二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对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特征、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多排螺旋CT和MR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对比方法,分析二者检查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4±5.6)岁。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确定颈动脉分叉处有粥样斑块后,分别行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

1.2 方法

1.2.1 颈部血管多排螺旋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64 排 128 层螺旋 CT 机(美国通用公司生产)。扫描参数:电压:130 kV;电流500 mA;层厚0.625 mm;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到颅底水平。采用Smartprep软件,设阈值设置为50 HU。经患者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90 mL的优维显370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 mL/s;再予以50 mL生理盐水注射。获得CT血管造影(CTA)图像后,采用重建技术,重建血管并分析图像。

1.2.2 MR检查:采用GE Signa 3.0 T EXCITE HDMR型磁共振成像系统,8通道头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包括 T1W、T2W、PDWI。扫描参数:矩阵384×256;视野 200 mm × 175 mm;层厚:1.0 mm。采用磁显葡胺对比剂,以0.7 mL/s的速度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必要时采用黑血技术予以增强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颈动脉狭窄率:通过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率(NASCET法)的计算来评价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1-最狭窄处管腔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100%[2]。

1.3.2 CT对斑块性质的判断:根据CT检查结果,评价患者斑块形态学以及组成成分。评价标准为:脂质坏死核:CT值< 60 HU;纤维性成分:CT值60 ~130 HU;钙化:CT值>130 HU[3]。

1.3.3 MR对斑块性质的判断:根据MR检查结果,评价患者斑块内性质。评价标准为:斑块内出血:T1WI、T2WI序列下斑块内高信号表达;斑块内钙化:各序列下斑块内无信号[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颈动脉狭窄率:CT检查下,本组52例患者平均颈动脉狭窄率为(24.53±2.18)%;MR检查下,本组52例患者的平均颈动脉狭窄率为(25.15±2.2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和MR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比分析,见表1。

3 讨 论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作为威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及早的发现和诊断颈内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改善患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作为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5]。

而本研究中,多排螺旋CT与MR予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检查,对比分析二者对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评价价值。结果显示:①CT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率为(24.53±2.18)%,MR检查为(25.15±2.2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排螺旋CT与MR在判断血管管腔狭窄程度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价值相当。②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率优于MR。CT检查下42支血管108处钙化;MR检查下38支血管96处钙化,其未能检查出CT显示22处较小点状钙化和扫描范围内边缘区的钙化,同时,MR检查的10处钙化未得到CT证实。③MR对血管斑块内出血的显示率优于CT。MRI检查显示8支血管斑块内有出血;但CT未能显示MR检查的斑块内出血。④MR对血管内不稳定纤维帽的显示率优于CT。MR能够发现血管存在的不稳定纤维帽,且能准确显示纤维帽的形态、厚度及其成分。但CT仅能显示部分血管内不稳定纤维帽,且不能准确显示纤维帽疏松间质成分。因此,多排螺旋CT与MR均能较好的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但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率优于MR,MR对血管斑块内出血及血管内不稳定纤维帽的显示率优于CT。

表1 CT和MR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比分析

[1] 宋焱,陈敏,周诚,等. 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5):958-962.

[2] 韦琳,蒙家彦,黎革昌.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 MRI与CT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24-125.

[3] 杨敏星,李选,金斌,等.颈动脉小剂量对比剂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4): 435-438.

[4] 宋娟,聂聪科.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评价[J].新疆医学,2014,44(1):89-91.

[5] 张晓洁,于薇,毕涛,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多层CT血管成像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16-20.

R743.3

:B

:1671-8194(2014)32-0080-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旋风“螺旋丸”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