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4-03-26 10:55苏东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

苏东燕

(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 保山 678000)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苏东燕

(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 保山 678000)

目的 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患者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解痉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可推广应用。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可发于任何年龄,其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珠网膜下腔出血还可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治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1]。脑脊液置换手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0.7±8.7)岁;全部患者均有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症患者,经CT检查表现蛛网膜下腔或脑池积血,并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明显意识改变情况。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病例标准:排除严重肝、心、肾疾病,排除脑实质性出血症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已应用过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

1.4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解痉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具体方法:患者治疗前行全面检查,做好术前准备。患者取侧卧位,行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针自腰椎穿刺成功后,测脑积液压,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速度为0.5~2 mL/min,取标本送检脑脊液常规及生化;于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速度为1~2 mL/min,留置2~3 min后,反复操作,置换总量为30~40毫升/次。给予鞘内注入5 mg地塞米松。术中针芯塞入针孔,控制流速,让脑脊液缓慢流出,置换时间应>30 min。拔针后覆盖无菌纱布,去枕平卧约10 h。根据出血量多少及脑脊液的性状、压力情况,决定置换的间隔时间及次数,脑脊由红色变为淡黄或无色时,终止置换术。患者接受置换术3~4次/人,2~3天/次。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等情况,复查CT。

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表现消失,CSF性状及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CSF性状及颅内压有一定改善;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或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现象。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治疗期间,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肺部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无头痛症状发生,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1例交通性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情况表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患者脑底部及脊髓表现血管破裂而导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指出,凡可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均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但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等病因最为常见。患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被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由于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引起的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出血,被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任何年龄,患者可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低热、腰背腿痛等症状。当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后,颅腔血凝块及围绕血管壁的纤维索等增加,可导致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神经肌肉接头可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继发脑血管痉挛。凝集的细胞还可引起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堵塞,造成脑脊液回吸收受阻,引起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症状加重,甚至可能引起脑疝、无菌性脑膜炎等症状[3]。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迅速,一般预后较差。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可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血性脑脊液,减少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生成,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预防脑积水的发生[4]。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血出血后尽早实施脑脊液引流,清除脑池内的血液及产物,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等,显著改善预后。在引流后给予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蛛网膜粘连,同时达到抗炎、抗自由基的作用,达到降低颅内压,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

本组研究中,给予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后给予应用地塞米松。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改善,由此表明,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是有效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段。但是,研究也指出,虽然腰椎穿刺极少发生危险,一旦发生,将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穿刺前要对患者病情做全面了解,做好全面检查,尤其注意患者是否合并手术禁忌证,如脑疝或有脑疝征兆的患者不适用这种术式,而腰椎穿刺时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因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除此之外,穿刺后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预防并发症发生。临床研究指出,部分患者在行穿刺治疗时,会出现头痛症状,分析认为可能与脑脊液从穿刺部位渗漏的速度超过生成的速度引起的,因此在行穿刺治疗时,掌握渗漏速度,脑脊液渗漏速度宜缓慢进行,治疗时间在30 min以上为宜,以降低头痛症状的发生[5]。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生头痛症状;为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还应建议对穿刺适应证不明显的患者,采用头颅CT检查,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总之,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可推广应用。

[1] 冯霞,周长青,侯枭,等.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25): 2977-2980.

[2] 耿黎明,马飞,于向明,等.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注射尿激酶和地塞米松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0): 605.

[3] 尤再春,周人杰,陈国柱,等.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5): 2012-2014.

[4] 苗雨露,赵万,余少雄,等.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3): 1679-1680.

[5] 付志新,张津华,赵燕,等.两种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14(11): 1176-1178.

R743.35

:B

:1671-8194(2014)32-0188-02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脑子也是水做的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