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2014-03-26 10:55李星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搭桥术体外循环出血量

朴 雄 李星云

(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朴 雄 李星云

(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目的 对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48例和对照组(体外循环组)60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不仅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观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世界第二[1]。近几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不断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治疗[2]。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该方法对一些重症高龄患者影响非常大,术后往往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不仅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同时还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3]。本研究中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8例患者中,48例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 32例,年龄48~79岁,平均(62.8±5.9)岁。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病史,其中稳定型心绞痛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术前合并糖尿病40 例(37.04%),合并高血压100例(92.59%),合并慢性阻塞性疾病28例(25.93%)。心功能分级56例Ⅱ级,35 例Ⅲ级,17 例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70%,平均(45±8)%。 术前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9例双支血管病变,61例3支血管病变, 8 例合并左主干病变。随机抽取其中的48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搭桥术(观察组),其他的6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病情的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转流,在安静的心脏上进行手术,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观察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充分暴露心脏,断开左乳内动脉前,静脉注入小肝素1.5 mg/kg,控制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300~400 s。显露左前降支,应用心肌固定器固定靶血管,局部止血技术采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加上注射器打水即可创造清晰的术野。将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常规以8-0 Prolene线)后,行大隐静脉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后外侧支、对角支、钝远支吻合,最后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放置心包纵膈引流管后血关胸。术后应用甘油及硝酸甘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硝普钠、丙泊酚短暂镇静,常规带气管插管进入心脏外科监护室。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对本临床研究的患者进行为期 3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症状进行处理,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在术中出现室颤1例,术后卒中1例;对照组在术中出现室颤2例,出现暂时性缺血性改变者4例,呼吸功能不全者1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者1例。

3 讨 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4]。冠状动脉搭桥术始于1964年,是一项用于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的手术。手术可在心脏停搏下进行,需使用体外循环,也就是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也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即“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ABG,即OPCAB或OPCABG)[5]。体外循环使机体处于控制性休克状态,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造成器官和组织损害;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顿抑、心律失常、最终加速心肌坏死及脑卒中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6]。与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并且由于肝素用量小,术中患者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和ICU停留时间,避免了体外循环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使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在本研究中,笔者对所在医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研究结果显示:OPCABG组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组(P均<0.05),同时OPCABG组在并发症发生率(4.2%)方面也显著低于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组(8.3%)(P<0.05)。其中观察组在术中出现室颤1例,术后卒中1例;对照组在术中出现室颤2例,出现暂时性缺血性改变者4例,呼吸功能不全者1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者1例。该结果与朱晓东等[7]报道结果一致。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因营养过剩造成的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手术患者相应增多,手术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传统的手术相比,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技巧、妥善围手术期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8]。

[1] 吴秀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89-89.

[2] 彭湘洪,康松涛,杨适圆,等.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8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388-389.

[3] 宋强,盖东和,燕书能,等.冠状动脉搭桥术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06,1(9):554-556.

[4] 聂政波,郭少先,赵安来,等.冠状动脉搭桥术71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38-139.

[5] 朱宇翔,王凯,孔祥荣,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77-4078.

[6] 王春,谷天祥,房勤,等.197例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J].山东医药,2011,51(18):42-43.

[7] 朱晓东,张宝仁.心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948-956.

[8] 李靖凯.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925-3926.

R541.4

:B

:1671-8194(2014)32-0250-02

猜你喜欢
搭桥术体外循环出血量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急性冠脉综合征搭桥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67例脑出血患者超急期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