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研究

2014-03-26 06:07冯大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资源配置

冯大奎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依托“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河南省必须要建设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以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1],特别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2]。高校应发挥人才库、动力源、技术库及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高水平社会服务和理论保证[3]。区域人才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实现[4]。张泊平等[5]认为,河南省教育资源要均衡统筹配置,教育要协调发展,物质和教师资源等要进行优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制约中原经济区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瓶颈日益凸显[6],中原经济区与其他区域、河南省与其他省区之间在宏观格局中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弱势地位,从研究结果看,这一问题显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认识。均衡配置资源或所谓的优化资源配置,难以使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弱势地位得到扭转,甚至有被加大的可能。相比资源均衡配置,依据非均衡发展理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对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意义更大。

1 基本概念和含义

教育资源配置指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7]。由于资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属性和政府对地区最大发展的追求,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或聚集特性。经济学中非均衡的含义是指在市场不完善和价格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作用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被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8]。非均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和动力源泉,非均衡资源配置是促进地区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耗散结构理论[9]指出“非平衡是有序的源泉”。赫希曼[10]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因为不平衡增长才能激励创新,才能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动力。G.Myrdal[11]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客观上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分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一个地区越发达,它的劳动力素质、市场机制发育、经济法制、政局等越有利于资源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对资本的吸引力就越大,进而使其成为资源配置优先选择的区域,这种资源的聚集必然进一步强化资源的非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广义是指影响和直接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总称,狭义是指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12]。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有4个方面的含义:(1)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选择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象;(2)根据不同对象配置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要素;(3)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区域差异化配置;(4)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高等教育资源匹配。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部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总面积28.9万km2,2013年总人口1.7亿,地区生产总值5.028 5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目前,区内有普通高校181所(含本科院校69所),211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9所,在校生214.7万余人(含研究生),专职教师11.5万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3.9万余人,研究生培养机构中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26个。河南的普通高校127所,本科院校50所(含独立学院),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全部在河南,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占285个。此外,河南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全国共28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6个(全国共89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13]。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1—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河南统计年鉴(2013)》、《山东统计年鉴(2013)》、《山西统计年鉴(2013)》、《河北统计年鉴(2013)》、《安徽统计年鉴(2013)》;中原经济区所含各市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山西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 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性特征

3.1 空间分布非均衡

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水平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具有区域间和区域内不同空间尺度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以优质资源短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落后、资源相对集中为主要特点。

在全国范围内,中原经济区属于高等教育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若以区内1.7亿人口平均,几乎各项指标排名都处于落后位置。与国家级几大经济区(圈)的主要资源要素相比较,中原经济区内每百万人拥有的普通高校仅有1.08所,倒数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仅略高于海西经济区,优质教育资源,如“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等,同其他经济区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表1)。具有的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不及一所武汉大学(分别有5个和17个),人均高校数及国家重点实验研究中心等不及毗邻的山东、陕西、湖北等省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国也处于较低水平。众多数据表明,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处于一个相对“低洼的盆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不完整,人才资源保障能力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不足。

区内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非均衡配置态势明显。在普通高校数、在校大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副高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数中,河南拥有的数量(127所、161万人、9.09万人、3.19万人)分别占中原经济区的76%~80%。而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焦作、济源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集中了101所高校和约30所本科院校。这其中,郑州市有56所高校和20余所本科院校均占中原经济区的1/3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部集中在核心区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8所高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绝大部分集中于核心区。河南省以外,除安徽的蚌埠高校较多以外,其他市地大多只有2~3所高校,其中的15所普通本科院校分布在邯郸、聊城、蚌埠、淮北等10个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在核心区的聚集和沿陇海、京广为轴心的东西、南北两带上的集中,形成了恰似“盆地”内东西、南北十字交叉两带的高起,郑州是两带的交会点,也是资源最集中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为吸引其他资源要素在“一核”、“两带”的进一步聚集提供了条件,也为核心区和陇海、京广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主要要素比较

3.2 时间分布非均衡

受经济条件的左右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时间维度上,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也表现出非均衡性。如在2001—2010年的10年中,区内五省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均在低位波动徘徊,10年平均为4 232.3元和992.1元,相当于这一时期全国平均数(5 744.40元和1 896.56元)的73.68%和52.31%。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较上年大幅增长,中原经济区所属5省(区)两项经费的平均数攀升为9 268.06元和4 681.68元,分别增长219%和490%,在此基础上,2012年两项经费平均数又增加到13 433.87元和8 062.24元(图1、图2)。尽管增幅居均全国前列,但由于基数小,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数(16 367.21元和9 040.02元)的82.08%和89.18%。而根据王善迈等的调查,河南省2009年的教育投入指数为 0.371,位居第29位,落后全国平均值10个百分点,落后全国最高值49.1个百分点[15]。长期以来,政府在教育经费上投入不足,导致了中原经济区与区外非均衡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图2 2001—2012年中原经济区内各省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

3.3 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竞争力非均衡

中原经济区将是我国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6]。但区内的教育资源总量的相对缺乏,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人口规模极不相称,高等教育发展一直跟不上全国的平均速度。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水平。自 1999 年扩招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200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1%,研究生招生1.22万人(其中,博士生415人),在学研究生3.33万人(其中,博士生1 380人)。但由于基础较差,重点院校少,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不多,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比较缺乏,尽管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量的提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9年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1955—2009年,河南出生的院士人数50人,在全国排名14,在中部六省中高于江西、山西,低于安徽、湖北、湖南,在中原经济区5省(区)中,仅高于山西[17],与东部地区和中部一些省区相比,不属于一个阵营。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2010年省域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原经济区内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分别列第7,12,15,20,22位;区域核心城市郑州市在全国32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中,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7[18]。陈梦筱的研究表明,在全国珠三角、长三角、海西、江苏沿海、成渝、中原六大经济区中,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经济规模排名第2,但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排名最后[19]。据朱安红[20]等人的研究,在中部六省中,属于中原经济区的河南、安徽、山西3个省份的人才竞争力排名大多落后。2010年,三省的科技环境引力竞争力排名分别是5,3,2,科技人才投入竞争力排名是6,2,5,科技人才效益竞争力排名是5,3,6,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为5,3,6。河南省的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五,而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外向度和宏观经济竞争力几项指标排在16~18名之间[21]。这些数据说明河南省以及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六省乃至全国格局中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人才竞争力排名落后本身就是资源不足的表现,它同时也反映出受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这一因素牵制,其他资源要素没有达到聚集效应,也没有产生出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与建议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中原经济区的现状。强者更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质属性的必然结果。均衡发展是不存在的,均衡不等于公平。均衡配置资源也是不科学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实质即是非均衡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永远是在非均衡的背景条件和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环境中进行的。高等教育资源属于社会资源范畴,严格来讲,社会资源的绝对均衡配置难以实现。因为在不同区域,即使根据相同教育层次投入相同的人均教育经费,配置等量的教育资源,但由于既存的教育资源的差别和人这一资源变量的作用,配置的教育经费或教育资源与其他资源要素组合后所形成的资源体系、教育条件、社会环境、人才环境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非均衡是客观存在,而且,客观的非均衡难以用简单主观的均衡手段加以改变,那种为了所谓的教育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理论只是一种理想。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在非均衡背景下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非常重要。

4.1 营造资源非均衡配置的政策环境

相对于区外,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落后显而易见。改变落后面貌,应由政府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缩小和消除这种差距[22]。特殊政策和措施主要是依据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无视区域间存在的非均衡,或者无视本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非均衡弱势,按照传统的思路采取所谓的均衡配置资源的方式,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要在短期内改变其所处的落后状态和弱势地位,根本不可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仅仅是教育经费投入多少的问题,政策资源的配置,管理人才的配置,资源的组合和拆分,都是资源配置的内容。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偏少,但在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又相对集中。按照区位选择理论,资源相对集中,资源要素齐全,易形成资源优化组合,资源产出率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达到最大化。所以,以资源的布局现状为依据,尊重资源的市场选择,而不是违背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地实行平均主义,才有可能使高等教育异军突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以其功能发挥为依据,而不是单纯地以资源要素为配置内容。政府通过对既存广义教育资源优势与劣势的客观评价[23],如培养出的学生数量、质量、人才成长环境、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思想、管理能力、学校或专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等,通过政策引导,来决定广义资源的挖掘、组合、调整和狭义资源的投入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增强资源的功能性和效益性。改变非均衡发展的弱势地位,政策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杠杆的作用。

4.2 以资源非均衡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实现这个转变,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非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此带动多种资源要素在一个区域的聚集叠加,在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聚集不同层次尤其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使区域竞争力大幅提高,是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当然,资源聚集叠加可能产生经济性,也可能产生非经济性,但不完整或有缺陷的资源要素组合,其经济性一定是小的。只有资源的“叠加效应”出现,才能使资源配置效益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支撑的经济性结构,达到符合区域实际的差异化发展的要求。中原经济区要“三化”协调地发展,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全面推进城镇化要求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模式,有侧重地强化工、农、医、理等专业,使重点发展对象在高等教育资源首先满足的前提下,促使其他资源要素通过聚集而完整或齐全,以此为“拳头”,形成核心优势。要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在核心区和陇海、京广经济带聚集的有利条件,大力打造郑州龙子湖等高校园区,着力培育经济带的高等学校,以进一步吸引人才,使高等教育资源聚集成为其他资源要素聚集进而成为提升中原经济区竞争力的先导力量。

4.3 非均衡配置资源,支撑一流高校建设

建设一流高校是中原经济区特别是河南省多年来的梦想。建设一流高校必须倾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一流学校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的教师和管理队伍等优质资源要素为依托。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既有整体水平的落后,也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建设的落后。学校是靠专业出名,不是靠规模出名。一流学校创建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中原经济区在比较优势不足的情况下,追求“大而全”或“遍地开花”地培育高校,不从“特而强”的学科专业培育做起,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资源要素组合后的非经济性就会加大。在规模的基础上创建一流的做法需要反思。郑州大学如果不是非均衡配置资源的支撑,难以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但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工学院通过与原郑州大学合并使专业特色淡化,竞争力下降,也说明不是大就强的道理。一流高校的创建不能再走老路,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增强基础学科实力、整合学科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待遇、创造优越的环境和创新平台等措施,重点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和专业,把对重点学校的扶持政策改为对重点学科的扶持。只要有一流学科,就一定会有一流学校。根据河南高校的发展历史,可以考虑依托传统的强势学科,如医学、工科、农学等,通过拆分或联合办学的方式,组建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明显的学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向这些具有一流潜质的学科倾斜,让它们重现昔日的辉煌,意义重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成效,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才有希望。资源配置向一流学科倾斜,不仅是资源短缺条件下的重要选择,即使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项有效的资源配置策略。

4.4 资源非均衡配置背景下的区域协调

中原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内的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安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作为一个完整的规划区,尽管区域间资源禀赋有差异,发展水平不一致不可能被消除,但根据高等教育资源的磁场效应和动态性,宏观地统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必要的。建立一个稳定的、利于区域发展的资源非均衡配置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界限,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等,淡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归属性和占有性,在资源非均衡配置的背景下均享资源功能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5 结语

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及其配置存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空间和时间上的非均衡性,区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竞争力弱。改变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弱势地位,提升区域竞争力,创建一流高校,必须依据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效益最大化、区域统筹原则下非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形成资源的聚集叠加,以重点学科培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既要进行区域间的非均衡配置,也要进行区域内的非均衡配置,这样,才有望缩小本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先进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9(5):72-79.

[2]李明中.建设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必须优先发展[N].河南日报,2011-06-29(011).

[3]安士伟.提升河南高等教育质量,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97-101.

[4]蒋笃运.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129-134.

[5]张泊平,吴国玺.河南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44-47.

[6]张芬,邓恩.中部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纵向动态比较[J].湘潮,2012(4):66-67.

[7]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7-15.

[8]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2.

[9]伊·普利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8.

[10]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58.

[11]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G.Duckworth,1957:26.

[12]孟庆松,韩文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简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41-45.

[13]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4)[2014-06-10].http://news.shuren100.com/article/295995/.

[14]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3)[2014-06-10].http://www.haedu.gov.cn/2014/04/03/1396505613265. html.

[15]王善迈,袁连生,田志磊,等.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4-16(003).

[16]冯德显.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1-4.

[17]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EB/OL]. (2007-12-07)[2014-06-17].http://wenku.baidu.com/view/6366aa225901020207409ca3.html.

[18]桂昭明,王辉耀.区域人才蓝皮书: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6.

[19]陈梦筱.中国六大经济区竞争力与发展定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06-111.

[20]朱安红,郭如良,高燕,等.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及其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66-71.

[21]耿明斋.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M].社会经济文献出版社,2013:4-7.

[22]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0(10):12-18.

[23]牛冲槐,接民,张敏,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118-123.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资源配置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