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感知差异与旅游需求分析

2014-03-26 06:07戴其文谢燕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瑶族壮族

戴其文 , 肖 刚 , 徐 伟 , 谢燕娜

( 1.华东师范大学 a.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b.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541006;3.河南大学 环境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4.河南省科学院 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关注的热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国家或地区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际上,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热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1-2]、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3-4]、文化遗产旅游的影响[5-6]、文化遗产旅游的管理[7-8]。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方面[9-11],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12-1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为相应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否每个文化遗产地都适合开展旅游业呢?这可能需要考虑当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而作为旅游业主体之一的游客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游客的各种感知评价,诸如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旅游环境的感知会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及潜在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进而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稳定发展。国内在文化遗产感知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游客、当地居民和广大民众3个感知视角,具体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感知[9]、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感知[14]、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感知[15]、遗产地旅游设施的感知[16]、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17]、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感知[18]、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的感知[19]、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感知价值[20],而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探讨文献较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研究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性研究,有利于指导文化遗产旅游的科学开展。本研究针对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以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桂游客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情况及其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采用交叉表格(cross-table)分析法,分析不同属性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差异,期望通过相关努力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补充,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游客感知差异分析

1.1 样本概况

游客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采访方式,本次调查的问卷反馈率很高,发放问卷300份,全部反馈回来,排除乱答、漏答的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97份。本次调查对象是来桂林的国内游客,调查地点主要选择游客较为密集的地区,如桂林市内主要景区、车站及步行街。调查的游客的性别构成,男性与女性大致持平,分别为57.24%和42.76%,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游客较少,分别为84.85%和15.15%。年龄构成上,年轻人(18~40岁)占比例很大,达到80.47%,而中老年样本较少。游客的职业结构以企业员工和大学生为主,占48.15%。收入构成上以中低收入为主,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占86.87%,高收入群体较少,这可能与被调查者中大学生数量占一定的比例有关。受教育程度上,大学及大学以上(62.63%)占多数,考虑到目前游客的总体状况,这一教育程度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游客的居住地显示桂林市及广西区内游客量较少,而外省的游客较多,占66.67%(表1),这也符合桂林市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客源市场较大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状,本次调查的游客均是境内游客。

1.2 感知度整体情况

问卷中设计的57项非遗项目包括25项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第一批、第二批)和桂林市区级非遗项目(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对感知程度设置了4级,分别是“不了解或没听说过”、“了解或听过”、“熟悉”、“印象深刻”,此外问卷还调查了游客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和亲身感受的非遗项目。

游客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感知情况表明,整体感知水平低(表2),游客对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示不熟悉。超过20%的游客选择“了解或听过”的非遗项目仅有6项,游客熟悉和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更少,最为熟悉的非遗项目是“刘三姐歌谣”,但熟悉它的游客仅占15.2%,游客对绝大多数非遗项目都不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刘三姐歌谣”,但选择的游客仅占11.1%,居其次的“桂林山水传说”,也只有3.7%的游客对其印象深刻。在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择“了解或听过”超过样本量20%的非遗项目有“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剧”、“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桂林龙舟习俗”。选择“熟悉”超过样本量5%的项目分别是“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龙舟习俗”、“油茶制作工艺”。选择“印象深刻”超过样本量2%的项目有“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瑶族服饰”、“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龙舟习俗”、“油茶制作工艺”、“壮族嘹歌”。

在这3项感知调查中,知名度较高的“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都是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保持高度一致性,感知度位居前10位的非遗项目都包括“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瑶族服饰”、“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等,游客接触机会较多,相应的感知度也较高。刘三姐和桂林山水的知名度早已超越广西区内,其影响力播及海内外,已经成为桂林甚至广西的一张名片。而桂林米粉和三花酒作为桂林特有的非遗项目和饮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至于“瑶族服饰”是一种瑶族文化,在国内其他省份也有存在,游客对该项非遗的认知没有明显的区域指向性。

选择“不了解或没听过”超过样本量90%的非遗项目有“零零落”、“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侗族祭萨习俗”、“布洛陀”、“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永福阴笛乐”、“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临桂草龙舞”、“瑶族香龙舞”、“仫佬族依饭节”。选择“了解或听过”比例较少的非遗项目有“零零落”、“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布洛陀”、“永福阴笛乐”、“桂林牌灯”、“临桂草龙舞”、“侗族祭萨习俗”、“瑶族香龙舞”、“仫佬族依饭节”、“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邕剧”、“壮族蚂虫另节”。选择“熟悉”比例较少的非遗项目有“毛南族肥套”、“永福阴笛乐”、“侗族祭萨习俗”、“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麻布制作工艺”、“瑶族婆王节”、“布洛陀”、“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瑶族香龙舞”。没有被选择“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有“广西文场”、“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彩调”、“苗族系列坡会群”、“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临桂草龙舞”、“零零落”、“桂林傩舞”、“桂林渔鼓”。在不了解或没听过、不熟悉和印象不深刻的非遗项目中,出现较多的是“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布洛陀”、“零零落”、“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侗族祭萨习俗”、“永福阴笛乐”、“临桂草龙舞”、“瑶族香龙舞”、“仫佬族依饭节”。

表2 游客感知度较高的各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调查游客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发现选择感兴趣的非遗项目的游客比例较低,超过2%的游客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仅有20项,超过3%的项目仅有11项,游客最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是“刘三姐歌谣”,也只有14.1%的游客,位居第二位的“桂林山水传说”,只有6.7%的游客选择对其感兴趣,前4位感兴趣的非遗项目与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与了解过和熟悉的非遗项目也非常接近(表3)。在前20位感兴趣的非遗项目中,国家级项目占55%,民俗项目占35%。没有选择“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有8项:“京族哈节”、“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饭节”、“瑶族婆王节”、“贺郎歌”、“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和“零零落”。对于这几个项目,游客选择“没听过或不了解”的比例也较大。选择“亲身感受”较多的非遗项目有“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瑶族服饰”、“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

1.3 感知度的差异分析

1.3.1性别感知差异。不同性别的游客对非遗的感知存在着差异性。总体来看,男性的感知度大于女性。在“瑶族服饰”、“麻布制作工艺”、“壮剧”、“苗族山歌”、“侗族大歌”、“壮族歌圩”、“壮族嘹歌”、“那坡壮族民歌”、“藤县水上船歌”、“京族哈节”、“瑶族长鼓舞”、“苗族系列坡会群”、“河灯节”、“壮族蚂虫另节”、“瑶族吹笙挞鼓舞”、“贺郎歌”等非遗项目上,女性感知度高于男性,而在“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壮族铜鼓习俗”、“壮族织锦技艺”、“油茶制作工艺”、“瑶族盘王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恭城关帝庙会”、“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侗族百家宴”、“桂林傩舞”、“广西文场”等非遗项目上,男性感知度高于女性。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男女性别也存在差异。在“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临桂草龙舞”、“侗族祭萨习俗”等非遗项目上,女性感知度明显较低。而在“布洛陀”、“仫佬族依饭节”、“瑶族香龙舞”等非遗项目上,男性感知度明显较低。

1.3.2民族感知差异。在调查的少数民族游客中,壮族游客相对较多,而其他民族的样本量较少,故在此仅分析壮族游客的感知情况,壮族对非遗的感知程度要高于整体水平。对“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壮剧”、“桂剧”、“壮族嘹歌”、“桂林米粉制作技艺”、“那坡壮族民歌”、“壮族织锦技艺”、“宾阳炮龙节”、“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感知度明显较高。对“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贺郎歌”、“侗族祭萨习俗”、“零零落”、“瑶族香龙舞”、“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瑶族羊角舞”、“永福阴笛乐”、“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等非遗项目感知度较低。

1.3.3文化程度感知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感知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游客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对桂林非遗的感知程度大致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游客群体,其感知度也越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游客的感知程度总体较低,除了对“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剧”和“壮族歌圩”的感知度较高之外,余者感知都很低。高中、大学及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游客对“桂剧”、“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非遗的感知度较高。在“仫佬族依饭节”、“布洛陀”、“零零落”、“侗族祭萨习俗”、“永福阴笛乐”等非遗项目上都表现出较低的感知度。

1.3.4年龄感知差异。年龄也会影响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50岁以上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较低,而在其他年龄段中,年龄段越高的游客群体对非遗的感知度越高。30岁以下年龄段游客对“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剧”和“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感知度较高,31~40岁的游客对“壮族织锦技艺”、“瑶族服饰”、“桂剧”和“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感知度较高,41~50岁的游客对“桂剧”、“桂林龙舟习俗”、“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瑶族服饰”和“瑶族盘王节”感知度较高,50岁以上的游客对“桂林龙舟习俗”和“苗族山歌”感知度较高。

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不同年龄段显示较大差异,30岁以下年龄段游客对“永福阴笛乐”、“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临桂草龙舞”、“零零落”和“侗族祭萨习俗”感知度较低。31~40岁的游客对“贺郎歌”、“邕剧”、“瑶族香龙舞”和“零零落”感知度较低。41~50岁的游客对“布洛陀”、“仫佬族依饭节”和“瑶族香龙舞”感知度较低。50岁以上的游客对“布洛陀”和“仫佬族依饭节”感知度较低。

1.3.5职业感知差异。职业的差异也会影响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企业员工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较低,教师和大学生游客的感知度较高,自由职业者游客的感知度居中*问卷中设计了11种职业,鉴于其他职业样本量较少,故在此仅分析了企业员工、教师、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游客的感知差异。。企业员工对“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桂林龙舟习俗”、“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和“桂剧”感知度较高,大学生对“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瑶族服饰”、“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和“桂剧”感知度较高,教师对“壮族织锦技艺”、“桂林龙舟习俗”、“侗族大歌”和“油茶制作工艺”感知度较高,自由职业者对“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剧”、“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壮族歌圩”和“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感知度较高。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差异较大,企业员工感知度较低的非遗包括“布洛陀”、“贺郎歌”、“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零零落”和“侗族祭萨习俗”。大学生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是“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永福阴笛乐”、“临桂草龙舞”和“零零落”。教师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包括“壮族蚂虫另节”、“苗族系列坡会群”和“零零落”。自由职业者感知度较低的是“桂林牌灯”、“永福阴笛乐”、“麻布制作工艺”、“广西文场”、“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瑶族婆王节”和“桂林傩舞”。

1.3.6居住地感知差异。不同居住地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也不同。桂林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很高,广西游客的感知度略低于前者,而外省游客感知度明显低于省内游客。在感知度较高的非遗项目上的差异很大,桂林市游客对“刘三姐歌谣”的感知度最高,但对“桂剧”的感知度略低于“刘三姐歌谣”,这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游客感知特征,此外,感知度较高的还包括“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山水传说”、“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广西游客感知度最高的是“刘三姐歌谣”,其次是“桂林山水传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剧”、“壮族织锦技艺”、“瑶族盘王节”、“瑶族服饰”、“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外省游客感知度较高的非遗项目分别是“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林龙舟习俗”、“瑶族服饰”、“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差异较大。桂林市游客对“侗族祭萨习俗”、“零零落”、“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瑶族吹笙挞鼓舞”等非遗项目感知度较低。广西游客对“永福阴笛乐”、“临桂草龙舞”、“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感知度较低。外省游客对“仫佬族依饭节”、“布洛陀”、“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和“零零落”等非遗项目感知度较低。

1.3.7收入水平的感知差异。收入水平也会影响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最大,其次是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游客,月收入10 000元以上的游客感知度最低*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样本量中,月收入10 000元以上的游客样本量较少,这可能是导致其感知度最低的一个因素,后文中提到月收入10 000元以上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较多也有可能与此相关。。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在感知度较高的非遗项目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游客对“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瑶族服饰”、“桂剧”、“桂林龙舟习俗”感知度较高。2 000~2 999元的游客对“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剧”、“壮族织锦技艺”、“瑶族服饰”、“桂林龙舟习俗”感知度较高。3 000~4 999元的游客对“刘三姐歌谣”、“桂林山水传说”、“桂剧”、“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桂林龙舟习俗”感知度较高。5 000~10 000元的游客对“刘三姐歌谣”、“瑶族服饰”、“桂林山水传说”、“壮族铜鼓习俗”、“苗族山歌”、“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 感知度较高。10 000元以上的游客对“刘三姐歌谣”、“壮剧”、“桂林山水传说”、“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壮族织锦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油茶制作工艺”感知度较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游客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包括“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永福阴笛乐”、“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临桂草龙舞”。2 000~2 999元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包括“零零落”、“布洛陀”、“恭城关帝庙会”、“临桂草龙舞”、“永福阴笛乐”。3 000~4 999元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包括“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麻布制作工艺”。5 000~10 000元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包括“布洛陀”、“壮族蚂虫另节”、“瑶族香龙舞”、“零零落”、“侗族祭萨习俗”。10 000元以上的游客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较多。

1.4 感知途径

通过调查游客了解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发现,60.94%的游客通过电视广播了解非遗,通过网络了解非遗的游客占47.14%,通过报纸杂志和旅游宣传手册了解非遗的游客占35.35%和33.33%,而通过旅行社和政府宣传活动了解非遗的游客仅占18.18%和9.76%*由于该题在问卷设计中是多选题,故比例的计算采用了复选次数占样本总量的比例。,还有一定比例的游客通过个人社会关系如亲朋好友、同事等途径了解非遗(图1)。这也反映出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广播仍然是游客了解非遗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能与电视更为普及有关。报纸杂志也是了解非遗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获取非遗信息更加便捷,不受时空限制,但网络的可获得性不如传统媒介。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因其获取容易,成本低,仍然是信息的渠道,而政府作为地方政策的制定者,因其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宣传活动也是了解地方信息的重要窗口。

图1 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2 游客体验桂林非遗旅游的需求

尽管来桂游客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度不高,但游客对桂林非遗旅游体验的潜在需求很大。通过调查发现,来桂旅游前,想过体验广西非遗的游客占样本总量的71.72%。而本次旅游中86.53%的游客想过体验非遗旅游,其中34.68%的游客有可能去、23.23%的游客计划去。在下次旅游中,92.26%的游客可能成为潜在的非遗旅游群体,其中20.88%的游客一定会去(表3)。无论是本次旅游过程中,还是在本次旅游前和下次旅游决策中,游客都有体验非遗旅游的强烈愿望,大量游客群体可能会成为非遗旅游的消费群体,游客对桂林大部分非遗不了解、不熟悉,但有些知名度高的非遗还是很吸引游客的关注。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发展非遗旅游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旅游市场,还可以大大丰富桂林旅游业内容。

表3 游客体验桂林非遗旅游的潜在需求

3 结论与讨论

(1)游客对桂林市非遗项目的整体感知度低,对绝大部分的非遗项目不熟悉,游客普遍对知名度较高的“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感知度较高。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游客比例较低,最感兴趣的是“刘三姐歌谣”和“桂林山水传说”,感兴趣的非遗项目与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与了解过和熟悉的非遗项目也非常接近。针对游客对桂林市非遗感知度较低的现状,无论出于非遗保护还是旅游开发的目的,作为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商,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旅游开发方面,实施非均衡不同步有重点的开发策略,一方面,重点开发知名度较高的非遗项目,围绕“刘三姐”和“桂林山水”等具有地标性意义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宣传和开发,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非遗旅游,发挥联动效应和综合效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全区影响的非遗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对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对于区位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影响力、开发条件较成熟、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可优先开发,如“桂林米粉”、“桂林三花酒”。此外,造成游客感知度较低的原因及相应解决对策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2)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和收入水平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别差异表现在男性的感知度大于女性,女性对传统音乐类和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感知度较高,而男性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感知度较高。民族差异表现在壮族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要高于游客的整体感知水平,并且对壮族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明显高于其他民族的非遗项目。受教育水平的差异表现在游客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对桂林非遗的感知程度大致呈正相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整体感知度较低,高中、大学及研究生学历的游客在感知度较高的非遗项目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年龄的差异表现在50岁以上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较低,而在其他年龄段中,年龄段越高的游客群体对非遗的感知度也越高。不同年龄段游客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差异较大。职业的差异表现在企业员工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较低,而教师和大学生游客的感知度较高,自由职业者游客的感知度居中。在感知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上,不同职业游客显示较大差异。不同居住地的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不同。桂林市游客对桂林非遗的感知度很高,广西游客的感知度略低于前者,而外省的游客感知度明显低于省内游客。在感知度较高和较低的非遗项目上,不同居住地游客的感知差异都很大。依据游客基本属性的差异对非遗感知的影响,对非遗的宣传和非遗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一方面,针对游客对象的不同属性特征,选择不同的宣传媒介、不同的宣传形式、不同的非遗项目,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的推介、宣传和营销;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别的游客群体对非遗项目的感知差异,开发和设计不同形式的非遗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比如针对女性游客的特征和偏好,开发传统音乐类和传统舞蹈类的非遗旅游产品。

(3)电视广播是游客了解非遗的最主要途径,报纸杂志也是了解非遗的重要渠道,此外,网络已成为游客了解非遗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和民间相关组织,应该重视网络作为非遗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大非遗的网络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关的专门网站,为游客了解和认识非遗提供渠道,比如在各级政府、旅游局等政府网站上专门开辟非遗专题;另一方面,加大诸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宣传,这些载体更容易获取,尤其是对于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电视广播是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

(4)游客对桂林非遗旅游体验的潜在需求很大,大量的游客群体可能会成为非遗旅游的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游客对桂林市的非遗并不熟悉,但并不影响游客体验非遗旅游的兴趣和意愿。从游客的感知角度看,桂林发展非遗旅游具有很大市场。因此,在大力宣传非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非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McKercher B Ho P,Cros H.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Hong Kong[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39-548.

[2]Wang Y,Bramwell B.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Hangzhou,China:A Politic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11,10:1-11.

[3]Li Y,Lo L.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Heritage Tourism in Hong Kong’s Changing Cultural Landscape[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5,5:322-345.

[4]Park H.Heritage Tourism:Emotional Journeys into Nationhoo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116-135.

[5]Uslu A,Kiper T.Effects of Tourism on Cultural Heritage:Awareness of Local People in Beypazari, Ankara[J].Journal of Tekirdag Agricultural Faculty,2006,3:305-314.

[6]Turton S.Manag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Rainforests of the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World Heritage Area[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43:140-151.

[7]Ruiz E,Hemández M.Identity an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77-687.

[8]Gonza’lez M V.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and Ident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807-810.

[9]陈金华,黄家仪.基于公众感知与参与视角的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88-91.

[10]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探讨——以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43-47.

[11]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23(1):74-79.

[12]王欣,闵庆文,吴殿廷,等.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63-67.

[13]曹诗图,胡绍华,查俊峰.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与旅游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81-85.

[14]李玺,毛蕾.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创新性开发策略研究——游客感知的视角[J].旅游学刊,2009,24(8):53-57.

[15]胡佳凌.上海工业遗产原真性的游客感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6]Zhang C Z,Xu H G,Su B T,etal.Visitors’Perceptions of the Use of Cable Cars and Lifts in Wulingyuan World Heritage Site,Chin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5):551-566.

[17]刘丽华,何军.国内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实证研究——以沈阳市民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为例[J].旅游论坛,2009,2(3):611-615.

[18]尹华光,赵丽霞,彭小舟,等.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5):160-164.

[19]黄玉理,龙良富,王玉琼.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平遥、丽江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2):91-94.

[20]隋丽娜,李颖科,程圩.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价值差异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6):14-20.

猜你喜欢
刘三姐瑶族壮族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