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片倾斜角度对称重传感器偏载误差的影响

2014-03-26 01:09尹继武龙姝明
关键词:作用点双孔倾斜角

尹继武 , 龙姝明

(陕西理工学院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以双孔平行梁作为弹性元件的称重传感器有许多突出优点,其重复性、线性度等性能好,抗侧向力能力强,应用广泛,理论上具有很强的抗偏载能力[1]。但在此类传感器的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双孔平行梁称重传感器的偏载误差(又称四角误差)始终存在,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即修四角)。本文分析了应变计粘贴时的倾斜角度对称重传感器偏载误差的影响,揭示出偏载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偏载误差的分布规律,并为传感器生产过程中减小偏载误差提供理论指导。

1 偏载误差的产生

双孔平行梁称重传感器的弹性元件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两端的垂直梁和上下两个平行梁组成,属于单跨超静定结构[2-4]。平行梁的双孔中心距离(即两个应变截面距离)为L,梁的宽度为b,应变截面处梁的厚度为h,两端垂直梁与中部平行梁的刚度比K≫1。在平行梁双孔所在的应变截面处粘贴四只电阻应变片R1、R2、R3、R4,并组成差动电桥,作用力P为平行梁自由端载荷,在载荷P的作用下平行梁端部将产生近似平动[5]。

图1 双孔平行梁称重传感器结构

理论上,要求4只电阻应变片沿平行梁纵向粘贴,应变片与平行梁纵向夹角为零,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工艺条件限制,应变片与平行梁纵向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同时,载荷的加载点也可能不在秤台的中心,从而产生偏载误差。

2 纵向偏载误差

建立如图2所示的三维坐标,x轴沿着平行梁纵向,设电阻应变片R1与x轴的夹角为θ1,载荷P作用点沿x轴方向偏离加载中心O点的距离为x,该偏心载荷可等效为平移至O点的中心载荷P和一个力矩M=Px,其作用结果是4只电阻应变片所在部位的平行梁发生弯曲应变,应变的大小分别由各自部位的弯矩决定。研究表明[6-10],应变片R1、R2、R3、R4所在部位梁的弯矩分别为:

(1)

其中K是垂直梁与中部平行梁的刚度比,一般K≫1。

图2 应变片粘贴倾斜角与纵向偏载

以应变片R1所在部位为例,载荷P作用下平行梁沿x轴方向产生的应变εx1与弯矩成正比[6],即:

εx1=k1M1,

(2)

其中k1是由弹性元件的材料和尺寸决定的常系数。由于应变片与x轴夹角为θ1,应变片R1实际承受的纵向应变ε1与该部位梁应变εx1不同。

设应变片敏感栅长度为a,敏感栅承受应变前后在x轴方向投影长度分别为acosθ1、a(1+εx1)cosθ1,在z轴方向投影长度分别为asinθ1、a(1-μεx1)sinθ1,μ为平行梁材料的泊松系数。由此可计算出应变片实际承受的纵向应变ε1为:

,

(3)

ε1=εx1(cos2θ1-μsin2θ1),

(4)

当θ1=0°时,ε1=εx1,应变片承受的纵向应变ε1与梁应变εx1相同;当θ1=90°时,ε1=-μεx1;这两种情形的结果均与实际情况吻合。

由M=Px及式(1)、(2)、(4)可得,应变片R1实际承受的纵向应变ε1为:

ε10+△ε1,

(5)

其中ε10反映中心载荷P引起的应变,它表明应变片与x轴的夹角θ1对称重传感器输出灵敏度的影响;△ε1反映载荷P的作用点纵向偏移距离x引起的附加应变,它是纵向偏载误差产生的原因之一。

4只应变片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θ1、θ2、θ3、θ4时,类似的方法可分别求出应变片R2、R3、R4实际承受的纵向应变ε2、ε3、ε4。4只应变片组成差动电桥后,电桥输出电压为[7]:

ε1-ε2+ε3-ε4),

(6)

μsin2θ2+cos2θ3-μsin2θ3-cos2θ4+μsin2θ4)。

(7)

一般情况下θ1、θ2、θ3、θ4并不相同,故应变片倾斜角度引起的纵向偏载误差△Uox不为零,但纵向偏载误差与作用点纵向偏移距离x成线性关系。

3 横向偏载误差

若载荷P加载作用点有横向偏移,如图3所示,载荷P作用点沿z轴方向偏离加载中心O点的距离为z。该偏心载荷可等效为平移至O点的中心载荷P和一个扭矩Mz=Pz,此时,中心载荷P引起的平行梁弯曲变形和扭矩Mz引起的扭转变形同时存在,即产生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中心载荷P的作用已经在(5)式第一项中讨论过,此处只分析扭矩Mz引起的扭转变形。

图3 应变片粘贴倾斜角与横向偏载

扭转时,QQ′为其扭转轴,平行梁沿x轴方向无伸缩,设应变片敏感栅长度为a,敏感栅在x轴方向的长度为acosθ1不变。扭转主要发生在横截面积较小的双孔部位,由于应变片尺寸很小,可近似认为应变片R1、R2和R3、R4所在部位梁在QQ′扭转轴方向单位长度的扭转角与扭矩Mz成正比。同时,由于扭转角极小,应变片在平行梁表面沿z轴方向的伸长量△z与扭转角成正比,即:

△z=-k3Mzacosθ1,

(8)

k3仍是由弹性体材料和尺寸决定的常系数,扭转后,敏感栅在z轴方向的长度为asinθ1-k3Mzacosθ1。由此可计算出横向偏载时,只考虑扭转引起的应变片纵向应变△ε1为:

(9)

△ε1=-k3Mzsinθ1cosθ1,

(10)

θ1很小,sinθ1≈θ1,cosθ1≈1,故:

△ε1=-k3Mzθ1。

(11)

由于应变片R1、R2、R3、R4与x轴的夹角θ1、θ2、θ3、θ4引起的横向总输出偏载误差为:

(12)

k2为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Ui为电桥的电源电压。一般θ1、θ2、θ3、θ4不同,故应变片倾斜角度引起的横向偏载误差△Uoz不为零,但横向偏载误差与作用点横向偏移距离z成线性关系。

4 实验测试

称重传感器:双孔平行梁称重传感器B6N-C3-5kg-1B6,量程5 kg,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灵敏度为2 mV/V。称重传感器固定端安装在金属底座上,加载端与称重平台固定在一起。

称重平台:400 mm×400 mm正方形铝板,平台中心与图2中的加载中心O点重合。

配接测量仪表: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供桥电压10 V。

加载重量:7.5 kg(额定量程的1.5倍)。

测试方法:将称重平台分为均匀的6×6个加载单元,称重平台中心加载7.5 kg后将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置零,然后依次在每个加载单元加载7.5 kg质量,记录标准负荷测量仪显示的偏载误差△U(单位:μV),其中x为加载点的纵向偏移距离,z为加载点的横向偏移距离。结果如表1。

表1 偏移距离与偏载误差测试结果

以加载点的纵、横向偏移距离x和z为自变量,偏载误差输出△U为变量,得到的偏载误差分布如图4,可见,偏载误差分布基本上是一个倾斜的平面。

5 结 论

图4 偏载误差分布图

(1)根据式(7)和式(12),应变片R1、R2、R3和R4与平行梁x轴的夹角θ1、θ2、θ3、θ4不同时,称重传感器将产生偏载误差。偏载误差与载荷作用点偏移秤台中心的距离成线性关系,即△Uox∝x;△Uoz∝z。表1和图4的测试数据也证明了该结论,同时,秤台上对称的4个点测量的偏载误差之和为零,只需测量其中3个点的偏载误差,就可得出另一点的偏载误差。

(2)当竖直载荷P的加载作用点在秤台xz平面内任意位置时,总的偏载误差是该位置对应的纵向偏载误差△Uox和横向偏载误差△Uoz的线性迭加。

(3)当θ很小时,sinθ≈θ,cosθ≈1,根据式(7)得纵向偏载误差△Uox为:

(13)

(4)根据式(7),尽量提高垂直梁与中部平行梁的刚度比K,可减小因为应变片粘贴倾斜角引起的纵向偏载误差,但不会减小因倾斜角引起的横向偏载误差。

(5)从根本上减小因为应变片粘贴倾斜角引起的偏载误差的办法是,改进应变片粘贴工艺,使应变片粘贴倾斜角θ尽量小,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θ1=θ2=θ3=θ4。

[参考文献]

[1] 乐静,高宗海.平行梁式传感器抗偏载能力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1996,17(10):7-10.

[2] 金世增,王义珍.关于双孔型传感器弹性元件计算方法的研究[J].计量学报,1989,10(1):50-57.

[3] 程晓晓,王秋晓.平行梁式传感器弹性体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4):55-60.

[4] 余伟竟,肖晓天,刘莹,等.双悬臂梁结构弹性敏感元件的设计与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12):9-11.

[5] 王建华,敬大德,曹少飞.基于双悬臂梁结构的应变测量传感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5,18(3):589-593.

[6] 刘九卿.平行梁型称重传感器的力学特性[J].衡器,2009,38(6):5-7.

[7] 刘九卿.平行梁型称重传感器的力学特性(续)[J].衡器,2009,38(7):1-7.

[8] 赵思宏,田春艳,范惠林.平行梁式称重传感器的有限元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2,10(2):209-213.

[9] 何芝仙,常小强,李震.双孔平行梁式传感器设计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6(1):14-17.

[10] 王建华,胡大琳,张满平.双悬臂梁结构的应用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27(6):40-43.

[11] 姜招喜,王德庆,杨森平.双孔平行梁弹性元件力学分析[J].传感器技术,1993,12(5):38-40.

[12] 刘平凡,罗俊.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原理及故障检测[J].衡器,2010,39(11):27-29.

猜你喜欢
作用点双孔倾斜角
论合力的作用点是一个实用的概念
明确力的三要素 巧作力的示意图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环路热管用双孔毛细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对脱落涡的影响
不同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受摩擦力作用点的分析
双孔腹腔镜与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对比分析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东北地区双孔石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