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残卷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校考

2014-03-27 03:01郭殿忱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残卷文帝太后

郭殿忱

(北华大学 文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华书局于2000年出版了饶守颡先生所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1],其中收有俄藏L1452卷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一文。连类题(献诗)、正题、小序在内共30行,正文下有双行小字注。起篇有“臣植言”,终“驰心辇毂”。今从史地、名物、版本、文字诸多方面予以校考。

残卷正文前有小序一段,为今之对校本《文选》[2](以下简称《李注》)、参校本《昭明文选译注》[3](以下简称《译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以下简称《全文》)等重要文献所未载,尤显十分珍贵。

一、残卷正文前小序校考

校考:据《三国志》曹植本传载:“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雀”“爵”二字古音通假。“”系“臺”(台)之碑别字,见《唐郑恕己墓志》[5]300。

2.司马门禁于时,御史大夫中谒者灌均奏之

校考:据上述本传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裴注引《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菑侯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曰:“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可见当时事态之严重。“菑”通“淄”。

校考:上引本传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另据《魏志·武宣卞皇后传》注引《魏书》曰:“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后植犯法,为有司所奏,文帝令太后弟子奏车都尉兰,持公卿议白太后。太后曰:‘不意此儿所作如是。汝还语帝,不可以我故坏国法。’及自见帝,不以为言。”而文帝则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是小儿子不断惹麻烦,还是大儿子不断找小儿的麻烦?颇让母亲作难了。对冠冕堂皇的说辞,裴松之就不以为然。到刘义庆笔下就成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事详《世说亲语·文学》。“乃”字为“仍”字之误。“()”为“淄”之俗体,见唐代颜元孙所撰辑《干禄字书》[6]。

4.唯与老臣艹许人

校考:此句强调随从旧臣之少。“与”字全同今之简化字,足见汉字发展简化是其大趋势。“艹”为“廿”之手写体。廿读niàn,是二十的合体字。

7.帝置之西馆,未许之朝

校考:足见文帝曹丕对幼弟、母后戒备之心。

二、残卷正文校考

正文下有双行原注,在这里为行文方便,简作注曰。

8.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诚

9.伏惟陛下 注曰:“应劭曰:陛下者,升堂之阶。王者必有执兵陈于阶陛之侧,群臣与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者而告之。因卑而达尊之意也。若今称殿下、閣(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校考:《李注》基本相同,而缺“者”“群”“今”三字。两相比较,残卷佳。

14.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注曰:“尸鸠,鸜鹆儿也。言均调而养,从小至大。《诗(经)》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曰:尸鸠之慈,朝从下上,暮从上下。”

校考:《李注》引《毛诗》同残卷,又引毛苌曰:“鸤鸠之养其子,旦从上下,暮从下上,其均平如一。”二者文字稍异,可参见。

20.永无执珪之望

校考:《李注》:“珪者,古之诸侯所执。《周礼》曰:上公之礼,执圭;诸侯之礼,执信圭。《史记》:陈轸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正文表示十分绝望,上公为国之栋梁,得桓楹之誉,执九寸之圭。今吾固不可得;就连诸侯所执七寸之圭,亦不可得矣!“”为“桓”字缺末笔避讳字。又“珪”“圭”这组古今字,不似“然燃”“州洲”之类,今字是在古字左边加上义符,而是符合简化总趋势减去左边义符。

23.驰心辇毂 (注文右行有“谓天子”三字,左行三字残损)

校考:《李注》:“胡广《汉官解诂注》曰:毂下,喻在辇毂之下,京城之中。”可见曹植还一心向往参与朝政。《黄注》:“按本传,文帝责之,置西馆,未许朝。时虽许其来,犹未遽见之,盖猜心未忘也。”

综上校考,可证饶宗颐先生在《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叙录》中所言:“原非李善注,而为另一注本。”今补充一句:亦非五臣与六臣注本。日本学者20世纪20年代就曾总论敦煌残卷L1452云:“与李善注本合者十八九,与五臣注本合或与两书均不合者十一二。”[注]见日本《支那学》杂志(1929年3月)5卷1。之于上述校考,此论尚待商榷。

又,为使曹植此文成其完璧,今依中华书局影胡克家刻本《文选》李善注续补之——

僻处西馆,未奉阙庭。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谨拜表并献诗二篇。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言以闻。臣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参考文献:

[1] 饶宗颐.敦煌吐鲁番本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萧 统.文选[M].李 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陈延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 秦公辑.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 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黄征著.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黄 节.汉魏六朝诗六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

[9] 阮 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丁 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残卷文帝太后
“黄太后”驾到
八尺龙 神超遥 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
罗文帝剪纸作品
俄藏西夏文《金光明经》卷二“分别三身品”残卷考释
止谤妙招
俄藏西夏文《佛说瞻婆比丘经》残卷考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