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的调查研究
——以HH学院为例

2014-03-27 08:23张松青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系部缺席理工科

张松青,杨 育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新建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与老牌本科大学,特别是211、985大学相比,办学特色不明显、区域优势不强且政府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缺乏本科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受到信息、交通、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综合实力差,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薄弱,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与政府、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加上生源质量差异、教学设施及教学措施等因素影响,不合实际的学情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课程学习的信心,从而使社会对这些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生质疑。[1]

文章以HH学院为调查对象,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编制的《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为调查工具,就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期望从中找出这类学校大学生就读经验中课程学习参与的一些共性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该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据美国的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CSEQ)第四版修改而来。英文版在美国已经过反复使用、修改,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中文版也已在国内几所高校施测,建立了初步的数据库和常模。

目前,全美国有400多所高校在使用这一研究工具,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现在该问卷的日常运营机构设置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规划中心,由库恩(G.Kuh)全权负责。问卷包括学生的背景信息、大学活动、校园环境和收获测评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活动是问卷的主体部分,真实反映了大学生就读期间大部分的学习行为,如“课程学习、与教师相处的经验、同学交往、学生社团和组织”等。

(二)取样与施测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HH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HH学院共有17个系部,其中文科系7个,理工科系5个,艺术类系4个,本研究所抽样本分布在大一至大四(2008级—2011级)的四个年级当中。

(2)取样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的需要,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数量共计8 000人参与调查,其中男生3 200人,女生4 800人;大一学生2 200名,大二学生2 600名,大三学生2 400名,大四学生800名;共涉及40专业。最终回收有效问卷男生2 642份,女生4 075份,共计问卷6 717份,有效回收率为84%。

(3)样本特征

HH学院是一所以教学研究型为主要任务、以培养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此学生中存在湖南生源多、文科专业多、女生多等现象。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数据统计显示四年级学生人数占总体的6%,而一、二、三年级人数比较均衡。这是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和侧重性,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进行毕业设计或校外见习,住宿或者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少,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大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还不甚明白,因此在发放问卷的时候有意避开了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表中显示性别、专业、年级等类别的人数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应的人数比例也与该校本身属性基本吻合。

(三)数据处理程序

问卷回收后除去废卷,进行编码以人工收录完成,针对少数漏答的题目采用imPute策略处理,以同组的人对此题作答的平均值代替。完成数据整理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问卷使用说明

该问卷在HH学院的使用及调整得到了其中文版翻译和编订周作宇博士的授权。文章选取问卷中的“课程学习”项来分析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情况,问卷“课程学习”项中又以“上课缺席”、“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示”、“在完成一篇论文或一个设计的过程中,您能把从各种方面获得的观念加以综合”三个指标反映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均采用“1~4”的计分方式,即4代表“常常”、3代表“经常”、2代表“偶尔”、1代表“从未”,得分越低表示参与程度越低。“上课缺席”即大学生就读的基本态度,是学生课程参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示”即大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情况,是学生课程参与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评价依据;“在完成一篇论文或一个设计的过程中,您能把从各种方面获得的观念加以综合”即课堂知识的运用程度,是学生课程参与效果的重要体现。

二、研究结果

(一)上课缺席(学习态度)

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该维度上,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1.75(中间值为1.80),最高1.89分,最低1.47分,标准差为0.84,得知理工科系部的平均值大于文科系部的平均值,而文科系部的平均值又大于音体艺系部的平均值。如表2。

表2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上课缺席的描述统计

结合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0.05(见表3),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上课缺席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学生课堂活动受专业类别的影响。

表3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上课缺席的显著性分析

图1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上课缺席的均值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专业因素对大学生上课缺席情况影响显著,理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要明显低于文科及音体艺学生,尤其音体艺学生上课缺席现象好于其他两种类别的系部,也就是说音体艺学生上课到课情况最为良好。见图1。

由于理工科系部学生到课情况最不理想,因此利用SPSS17.0对理工科不同年级在上课缺席这一维度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得分为1.89(中间值为2.20),大四学生得分均值最高为2.48,大一学生得分均值最低位1.50,其中F值为73.566,可知大四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得分,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大四学生上课缺席情况最为常见,大三大二学生次之,以大一学生的到课情况最为良好。

表4 理工科不同年级大学生上课缺席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理工科不同年级大学生上课缺席的显著性分析(如表5),显著性P<0.05,即不同年级间大学生上课到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实际情况,大四学生到课率远远低于其它三个年级,大一新生到课率最高,大二大三学生到课情况居中。

表5 理工科不同年级大学生上课缺席的显著性分析

(二)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示(学习方式)

通过分析这些具体指标的得分可以了解到新建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参与课堂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练即课堂活动参与程度的相关情况,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该维度上,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24(中间值为2.34),最高2.44分,最低2.10分,标准差为0.987,F值为75.254,得知音体艺系部的均值大于理工科系部的均值,而理工科系部的平均值又大于文科系部的平均值,即音体艺系部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研究的程度越高,理工科学生其次,文科系部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程度最低。

结合该维度下的显著性分析,将不同专业类别的数据进行两两对比,可发现音体艺系部学生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示的概率最多,其次为实验较多的理工科学生,相比之下文科类别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多课程参与的程度最低。见表6。

表6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显著性分析

综上分析可知,音体艺系部学生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或模拟演示的概率最多,其次为实验较多的理工科学生,相比之下文科类别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多课程参与的程度最低。

(三)在完成一篇论文或一个设计的过程中,您能把从各种方面获得的观念加以综合(学习效果)

这一问题设置主要目的在于调查该校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实践运用的效果,因此来判断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及其差异性情况。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描述性结果如下表3-6,所有参与调查对象的平均得分为2.49(中间值为2.51),最高2.63分,最低2.41分,标准差为0.958,F值为27.744,可见音体艺科目的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效果好,其次理工科目的学生也能较好的将各种学科观念综合运用到某一设计中,只是文科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学习效果最差。

同样利用SPSS17.0软件,将三种样本的数据进行两两对比的显著性分析,每两组之间的对比都具有明显区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学习效果与上一研究的结论密切相关,情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音体艺学科学生由于技能演示比重大,因此本学科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的专业设计上;理工科学生的实验等有助于他们更好运用知识进行学科研究;而文科学生理论多于实践,缺乏课堂演练所以最终运用到学科论述的效果明显不足。见表7。

表7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从各种方面获得的观念加以综合的显著性分析

在继后的深入访谈过程中发现,有近5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翘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有近43%的大学生认为“课堂活动没必要参与,反正班上有人发言,不需要我”、“课堂提问或分组讨论时别找我,不会说”;甚至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坦言“专业小论文基本复制”等现象。

三、讨论与分析

(一)调查结论

第一,音体艺专业大学生上课缺席程度较低,理工科系部大学生上课缺席程度较重,其中理工科内部不同年级又以大四学生缺课最为明显。

如HH学院音乐舞蹈系大学生上课到课率较高,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学生在进校之前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在教学方面,音体艺专业课堂活动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体现较多,参与、互动和体验程度较高,与专业相对应的考级考证难度大,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反复练习,积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才能更有效的掌握专业技能。从就业角度来说,其择业受专业限制从业范围较小,迫于就业压力这些专业类别的学生在自身的专业学习上态度明确,自觉性也高。因此,音体艺专业大学生上课缺席程度较低。

第二,音体艺系部大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最积极;实验较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次之;文科类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最低。

第三,音体艺和理工科大学生知识运用解决实践问题的倾向性,比文科类大学生更为明显。

(二)原因

第一,在课程设计方面,理工科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较多,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使得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堂讨论、实际案例才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以便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故而,知识运用情况好于文科学生。但由于而受传统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理工科学生认为其毕业后的就业面比较宽广、工种较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受限,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对于课程方面会潜意识的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因此,理工类学生上课缺席现象最为严重。

第二,由于大一新生由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还保留着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加上新的环境、新的知识及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大一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程度较高。至于大二大三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适应大学环境,同时开始对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一部分大学生想早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会对校内的课程学习有所放松;另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亦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或受考研的影响,在这一阶段都会加强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到了大四,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优势不明显,众多专业通常把实习课程安排到大四的下半学期,学生在前几年的课程学习较为盲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而对于就要来临的就业压力也没有现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迫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已无心参与课程学习,因此情况最为严重。因此,多数学生会抱以消极的态度来逃避现实,反而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学习的要求。故而会出现课程学习参与情况随年级的提升而降低的事实。

第三,文科类别课程知识体系的记忆性和理论性特点较为突出,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强,使得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际案例相对较少了。另外,由于学校对专业教师以及教师等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例如许多文科专业教师通常同时给一百多位学生上课,不仅教师无法适应,学生课堂效果较差,其课堂参与程度也非常有限,故而知识的掌握效果远不及小集体教学效果明显。在考核方面,学生多数认为考前“突击”就能顺利通过。加之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不一,实验场地有限,实训课程安排比例偏少,因而,文科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整体较差。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的课程学习参与情况,可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学校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认真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加大学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建立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目标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加强实践运用环节,以本科教学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导,坚持学用结合,学创结合,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坚定地进行文科、理工科和艺体科等不同系部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本地区实际的人才需求,确立专业学科改革的具体方式,围绕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培养设计课程。

结合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从教材的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等环节进行配套改革,充分协调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异,把各年级学科内容安排的更趋完善。在教材的选用上,按照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管用、够用、使用”为原则。在灵活执行教学计划上,适当考虑开设不同系部专业学科融合的弹性课程,相互弥补并缩小不同系部专业学生课程参与的程度不一这一现象,同时还应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量,在增设新课程的数量时要以精简现有课程作基础。

第二,逐渐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发展的需要,专业不断扩充、整合,师资力量往往严重不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和出台相关措施为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力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拓展路径、组建团队,改变过往单兵、点式作业方式以及为职称科研的局面,从而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充分形成人才本土化的优势。积极聘请校外兼职教授,重点资助科研项目,优化师资结构,在职培养教师,逐渐完善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校校合作方式,借船出海,稳步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水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教师资源。

第三,院校应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2]学生上课缺席主要还是专业学习兴趣不够,针对不同学科设置特点,学校应充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及空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寻找各自学习的落脚点。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实现由以文体艺术类活动为主向体现“一系一品”专业特色类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转变,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通过知识运用与能力提升的结合强化学习有效性,知识的有用性与成长成功体验结合刺激学习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学习精力投入,专业兴趣提升,促进综合发展。如在学生公共能力的培养上,围绕体现能力培养目标的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来设计课程模块。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中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德育实践、“科技·读书”节、“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演讲比赛、职业技能拓展训练营、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项目来确定素拓学分。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创造条件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多种研究性学习的竞赛,建立完善的学生活动激励机制,使学生通过自主钻研,创新学习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从而带动大多数同学“学一门,爱一门”,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将学生由思考“为谁学习”转变为“为自己而学”,进而考虑“如何学好”,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的成长成功的结合,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提升专业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

第一,课程设计上,教师应将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满堂灌”变为“开放式”的课堂。特别是理论知识较多的文科系部,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发展进程,不断创新,灵活的将案例教学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教学,多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还可利用现有的社会、企业资源等,将企业案例呈现在课堂上,扩大教学信息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增加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研究其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并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结合“黑板”教学,将教学案例等课堂活动通过多媒体更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合理运用于教学中。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随时进行各种研究、实验和练习,并为那些自主研究学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借此鼓励并带动其他学生。

第三,学业考核上,教师应变革考试与考察方式,特别是课程学习参与较低的系部,要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量化体系,从课堂提问、考勤、学习态度、笔记、作业、平日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系统考虑,以实现多点化、多样式、多层次、重过程、重能力等全面考核功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收获而不仅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运用尊重教学规律的多样系统的考核方式,促使那些上课缺席的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增加学习精力投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

第一,学生要加强学业生涯规划,着力进行学生个体文化建设。要凝炼高贵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制定行为规范,锻炼自我赏识及自我批判意识,掌握学习、生活的各种能力。

第二,学生根据各自专业选择感兴趣方向进行自主学习,在既定的专业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只有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才会更好的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参与、讨论和展示,才会成为学生主动实施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进而使学生课堂掌握的知识、课后自主探索的结论都能充分利用起来,增强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第三,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较好学习条件,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增加学习的“精力投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劝学”转变为“想学”,从“想学”转变为“乐学”、“志学”。这样上课缺席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真正改变当前部分学生“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状况,引导、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岳小力.基于学生参与经验问卷调查的高等教育评价新途径——美国NSSE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 陈琼琼.中日大学生就读经验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黄琼萃.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系部缺席理工科
你缺席的那些年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缺席的蝙蝠
基于ISO思想系部层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思路探索
高职院校系部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辅导员管理的高职院校系部社团管理探究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