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一体化:半是风雨 半是彩虹

2014-03-28 06:03蔡玉梅
产权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亚洲地区亚洲经济

◎ 蔡玉梅

亚洲经济一体化:半是风雨 半是彩虹

◎ 蔡玉梅

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和重要动力。虽然亚洲经济一体化如今依然关山阻隔,步履维艰,但贸易依存度和互相直接投资水平提升、三家金砖国家成员领导力增强、区域性经济组织活跃、地缘政治气氛缓和等利好都将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早日迎来艳阳天。

当下,世界经济已进入大变革时代,亚洲地区正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亚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是亚洲新一轮增长的基础和重要动力。而实际上,亚洲经济一体化也是伴随着风雨和彩虹,一路走来。

历史进程

亚洲经济一体化始于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东盟涵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内的整个东南亚十国。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2002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六个老成员国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个新成员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2003年,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鲜明的地区特征:

第一,亚洲是经济一体化先行,政治上的保留、防范一直存在,甚至有时还发展成对抗。而欧洲、北美经济一体化及政治上的融合是同步的,其经济一体化有政治一体化作支撑。如何使亚洲有关国家把对外关系处理好,经济一体化先行开道,同时又要防止政治上的摩擦、纷争影响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反过来,又通过经济一体化增强双方互信,求同存异,并加强沟通和对话,使分歧逐步得到解决。这个共同的问题一直在考量亚洲各国领导人的智慧。

第二,从一开始,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就有着浓厚的对抗发达地区强大经济体的色彩,这与亚洲各国历史和近代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心而论,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是由日本经济起飞带动的。在其酝酿期,日本作为地区经济的领头羊,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夕阳产业,促进了亚洲国家、地区在经济合作上的相互认同。尽管目前日本的国际形象比较差,但它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确是不可否认的。在日本之后,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亚洲大陆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成为亚洲经济一体化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稳定器。

第三,多样性突出。亚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有4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的多样性在全球首屈一指,从地理角度来看,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各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宗教、文化、种族等千差万别,像土耳其这样带有浓郁的欧洲色彩的国家甚至有“脱亚”的念头。这种多样性对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来说是“弊多利少”。

步履维艰

相比风生水起的欧洲经济、北美经济一体化,亚洲经济一体化如今却关山阻隔,步履维艰。

首先,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互联互通”。亚洲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金融机制,抑或能源供给,离互联互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当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亚洲脆弱的经济便遭受摧残。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又将亚洲经济套上流动性的绞索,一旦QE3退场,亚洲经济又将被大量“抽血”。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也阻碍了亚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而欧洲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密如蛛网的铁路相联通,还有成熟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而且一条输油管道覆盖欧洲大地保证了能源共享。至于北美,则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其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

其次,缺失大国核心引领作用。从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实力综合起来看,亚洲有4个大国,即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但这4个大国在亚洲地区却都缺失大国核心引领作用。中国因经济转型,眼下无力挑头搞亚洲经济一体化,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中国至今尚被排斥在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之外,很难在亚洲经济一体化上有所作为。俄罗斯正遭到欧美经济制裁,自顾不暇。印度虽然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依然有超过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政府腐败。日本经济实力虽然雄厚,但“国家德行”很差,在国际经济舞台难有号召力。反观,欧洲经济一体化有德、法两国双轴心支撑,有强大的向心力,北美经济一体化有美国无与伦比的国力作后盾,大国核心早已确立,号召力强,正主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再次,地缘政治阻遏。亚洲虽不是火药桶,但从未平静过,地缘政治复杂。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朝核危机、印巴领土争夺、菲律宾和越南的“小国闹腾”等状况让亚洲不得安宁。而美国的战略东移,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像一根搅水棒,搅得亚洲难得消停。美国时不时地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制造摩擦,企图孤立中国。欧洲经济一体化之所以高歌猛进是因为地缘政治相对和睦,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摩擦较少,所以经济一体化也需要“人和”。即便英国有“脱欧”的想法,但真的离开欧盟这个大家庭,它也会感到孤单。

又次,区域性经济组织作用有限。欧洲经济一体化有欧盟这个紧密型的经济组织作平台,运作顺畅。北美经济一体化则有泛美自由贸易区作载体,运转灵活。在亚洲,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东盟,但其作用只局限于东南亚。近几年,在美国插手TPP合作之后,原来以东盟为中心的“10+3”、“10+6”合作框架受到冲击,被边缘化。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虽说权威性远超过东盟,但其目前还只限于反恐方面的合作,经济方面的合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唯有促使APEC回归作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平台的功能,才能逐步重新凝聚共识,推动亚太合作迈向深入,从而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

最后,亚洲地区缺乏强大的最终消费品市场。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都蕴藏着巨大的购买力,高福利的国家消费政策积蓄着庞大的消费需求,这也促使两个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而亚洲由于多为发展中国家,购买力有限,缺少最终消费品高度集中的市场,也就制约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有利条件

亚洲经济这几年的发展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倍受全球瞩目的,特别在是金融危机中,作为新兴市场,亚洲经济的成长有目共睹。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走向一体化实属大势所趋。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改变不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因为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优势是军事而非经济。作为后来者,美国对亚洲经济的渗透和扩张还需要假以时日。

其实,亚洲地区也有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不可等闲视之。

亚洲的贸易依存度已处于较高水平,域内经济体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水平也在提升,为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截至2013年,亚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从2002年的36个增至109个,另有148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之中,将会使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加速。

亚洲地区的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都是“金砖国家”成员,而目前金砖国家正从松散型向密集型转变,以成立金砖银行为标志,金砖国家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可发挥大国核心引领作用。

亚洲地区内区域性经济组织正在活跃着显露自己。急于做大做强的东盟充当领军角色,弥漫着乐观情绪的东亚经济整合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原本异想天开的包括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经济圈”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而以东盟一体化、东亚“10+3”及南亚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为代表的诸多“碎片式”努力在不同程度地推进,从未因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懈怠,正汇集成亚洲一体化的洪流。

亚洲地缘政治的紧张气氛近来有所缓和。近来,越南派出特使访问中国,日本也有与中国高层政治接触愿望的迹象,一些小国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摩擦正趋缓,这些都有利于亚洲经济一体化冲破政治藩篱。而美国对亚洲崛起的遏制充其量也是搞小动作,阻挡不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

亚洲国家普遍重视内需市场的培植,特别是中国,正在扩大内需,为最终消费市场扩大购买力。须知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务危机可能是一次全球性的经济洗牌。美国国内市场已趋向饱和,贸易政策也越来越保守,正倒逼全球特别是亚太产业重组。今后亚洲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品消费能力(这就是经济一体化),而不再像二战后相当长时期那样依赖对美国的出口。

风雨过后是彩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艳阳天一定会到来。

猜你喜欢
亚洲地区亚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法律角度的同性恋对比
法律角度的同性恋对比
亚洲足球
亿万富豪哪里多?
许倍帝接任科德宝集团亚洲地区代表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