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看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出路

2014-03-28 10:54李俊雄
传媒 2014年8期
关键词:亚马逊传统媒体

亚马逊掏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曾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场闹剧。大名鼎鼎的《纽约客》为此恶搞,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因为“点错鼠标而误购,想退又退不了”。部分国内媒体信以为真,煞有介事地“辟谣”,称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点错鼠标”。

《纽约客》的一则恶搞消息缘何会为国内媒体当真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媒体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动摇。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曾于2010年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91岁的美国音响业大亨西德尼·哈曼。2年后,《新闻周刊》再次易手,并于2013年起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所以,对传统媒体存在价值发生怀疑是有道理的。

在国内,从2012年开始刮起的传媒业广告下滑之风,也打击了传统媒体的信心,导致了大家对传统媒体价值认知的严重混乱。不少媒体纷纷转战全媒体,但除了增加投放、加大成本,还是看不到传统媒体突围的成绩和方向。

从亚马逊、巴菲特购买传统媒体来判断,传统媒体有着其为互联网无法拥有的价值。归纳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的舆论意见,大体有这样三类结论:一类是说,严肃报纸的灵魂是自由原则的坚守,而贝索斯、盖茨是自由主义的信仰者;另一类会说,传统大报有独到的新闻采集能力;还有一类则说,传统大报有成熟的新闻采访队伍。很显然,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传统报纸的核心业务领域,即从报纸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报纸的价值。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大量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内容的确来自传统媒体,但自从新浪和腾讯开始签约专栏作者队伍,开辟深度专栏之后,传统媒体的优势也正在丧失。而且,传统媒体现在越来越依赖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来获得新闻线索。即便像《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媒体也抛开了抢独家新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出版内容大多为第二落点,其揭黑的能力也远逊于普通百姓的报料。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媒体正在依赖互联网来工作。

那么,互联网大佬们到底看重传统媒体什么样的价值呢?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大佬的收购显示了未来互联网信息大战模式的一些端倪。首先,未来的互联网将梳理阅读秩序,海量信息将会品牌化,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适应即将到来的细分市场的趋势。其次,互联网将逆行而上,进入到传统媒体所在的传统社会领域,以便影响政策,使整个社会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决策。再次,内容制造个人品牌化时代将到来,互联网需要大量的网络意见领袖。最后,互联网内容将走出同质化的时代,进入到打造自有新闻体系的时代。一般的竞争规律都是在产业发展初期,短缺市场的形态会让消费者压抑个人的需求欲望,当然,竞争主体在这个阶段,也没有能力去满足不同的需求,但随着供应过度丰富以后,细分需求就会出现,细分市场就会存在。

互联网需要传统媒体,其战略考量有三。一是巩固现有客户。亚马逊以卖书为主,其消费群体和传统媒体的消费群有相当的重合。二是以新的产品组合来满足多元的需求。在一个阅读器里,即读书又读报,产品链延长,营收增长,可成本并不会增加多少。三是为即将到来的细分市场和互联网新闻竞争做准备。

互联网的未来竞争形态及需求更加彰显了传统严肃大报的价值。以互联网的视野来看传统媒体,同样是一个聚宝盆。第一,传统媒体的需求市场还存在,只是读者的阅读方式已转变,突破当下的困境要做的就是改变需求满足的方式和需求满足的终端。第二,传统媒体沉淀了大量的品牌资源,包括历史记忆、人文情感、区域记忆和区域文化等,这是互联网媒体所欠缺的,也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第三,传统媒体具有海量的数据资源。西方媒体在与读者的沟通过程之中,积累了大量读者数据,如能将他们转移到互联网上,增加网站的黏性和情感联系,就不存在问题。第四,传统媒体拥有海量的政商关系和影响力。互联网尽管力量巨大,但在传统政治领域,互联网的影响甚少切入,这显然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实际。让传统政治人物去制订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政策,也会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在互联网巨头林立之时,谁占有这一资源,谁就多了一份竞争力。第五,传统媒体云集着十分多元的高端意见领袖。一来他们有巨大的影响力,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二是他们有着引领社会潮流的智慧,能够调动民意,发现趋势。无论是哪一点,互联网都需要占领,有一句话叫做“大师在哪里,文化中心就在哪里”。亚马逊就是想通过打造意见中心,形成影响力中心,从而确保消费群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流失。

互联网需要传统媒体,其战略考量有三。一是巩固现有客户。亚马逊以卖书为主,其消费群体和传统媒体的消费群有相当的重合。二是以新的产品组合来满足多元的需求。在一个阅读器里,即读书又读报,产品链延长,营收增长,可成本并不会增加多少。三是为即将到来的细分市场和互联网新闻竞争做准备。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要找出路,价值不存在问题,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创造集中阅读,按互联网的说法就是,要抢占注意力资源。如果自建门户,其效果并不理想。像浙江在线等新闻网站,其建站时间远早于腾讯这样的门户网站,但没有一家新闻网站形成了气候。所以,自力更生之路,要走真的很难。

传统媒体或许需要借船出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像大粤网那样,与大的门户网站合作,各展所能,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当然,也可乘多船出海,利用不同的门户借流量来实现阅读。但对于区域性媒体而言,把阅读终端送到社区或许更加可靠。毕竟可以读到不等于必须阅读,地市级媒体有这个条件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自力更生,变革也是不可避免的。简单的传媒电子化,不会有大的前途。未来的出版样式将会出现极大的改变,传统媒体杂志化、多品种化将会出现,一家区域传媒出数10种电子版的纸媒都有可能。而且,整个出版将围绕有影响力的记者或专栏作家来展开。像叶檀那样,一个人的粉丝甚至超过了整个报纸的读者数量。所以,报纸人格化也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猜你喜欢
亚马逊传统媒体
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亚马逊卖的最好的100款玩具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亚马逊推荐:TOP 25热销玩具清单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