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2014-03-28 21:32朱继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例因心源性尿激酶

朱继平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 江苏东海 222300

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朱继平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 江苏东海 222300

目的:分析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8.9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14,P=0.012<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中表现为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障碍等,对其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治疗;效果

心源性脑梗死(Cardio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E)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1]。因此,加强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5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心源性脑梗死病灶表征,且经过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确诊为心源性脑梗死。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3.12±15.26)岁;脑梗死原因:14例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引起,11例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4例因心房粘液瘤引起。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0.15±16.25)岁;脑梗死原因:16例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引起,10例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3例因心房粘液瘤引起。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符合心源性脑梗死病灶特点:患者不同动脉分区同时或者相继出现梗死病灶;较大的栓子可累及皮层及内囊区域,甚至多个梗死病灶并存。多数患者均伴随有心脏病病史;在发病期间,可出现脑动脉闭死性综合症,在感觉、意识及肢体上存在障碍,部分患者待发病后出现失语症。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组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90006;0.4ml:4250IUaXa)注射液,每次(4000-6000)U,尿激酶(大连贝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0807;10万单位)注射液,每次(4-6)万U,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连续治疗1个疗程(1疗程7天)。

1.4 疗效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无感觉、意识及肢体障碍,可独立生活,意识清晰。显效:患者有较弱行动能力,但生活可自理,意识清晰;有效:生活需要他人协助,意识较清晰;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临床疗效率及不良反应率,采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当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10%(27/29),其中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8.97% (20/29),其中治愈4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9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14,P=0.023 <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0.34%(3/29),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6.90%(2/29),经过临床统计分析,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14,P=0.510>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3、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可引起脑出血及脑组织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梗死相比,具有较高病死率、死亡率,且预后较差。到目前为止,临床诊断心源性脑梗死尚无确定标准,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根据患者实际病症及影像学检查结构联合起来,进而提高诊断率。心源性脑梗死发病期间伴随有感觉、意识及肢体障碍,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及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临床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主要以溶栓为主[2],可再通患者血管,避免损伤血管壁,同时降低脑梗死的再次发生率。本研究中采用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分子量较低肝素的总称,也是一种抗凝剂,是当前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可对血小板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同时还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具有较高抗凝血活性。而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激活血管ADP酶活性,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更为主要的是对患者心脏冠脉血流可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增加心脏供血量,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以上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10%,且不良反应率仅仅为10.34%,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实际病症及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率。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水平。

[1]Ohe,Y.,Uchino,A.,Horiuchi,Y.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vestigation of secondary degeneration of the mesencephalic substantia nigr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3,22(1):58-65.

[2]张梅.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2):32-33.

R743.33

B

1009-6019(2014)09-0231-01

猜你喜欢
例因心源性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勘 误
64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496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