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2014-03-28 21:32赵红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利巴韦口病抗病毒

赵红艳

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卫生院 江苏东海 222300

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赵红艳

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卫生院 江苏东海 222300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以来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1.4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14,P=0.012<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愈合时间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疗效,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手足口病;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 71)与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1]。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易引起肺水肿及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为了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以来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临床诊断,确诊为手足口病,无心、肾、肝功能损害者,患儿及家属均自愿同意加入本次研究。临床表现:低热、口痛,手足口腔等部位均出现小溃疡或小疱疹。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8例。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2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0.6)岁,病程(1-3)d,平均病程(1.4±0.3)d;观察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0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5±4.5)岁,病程(0.5-5)d,平均病程(2.75 ±2.25)d。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方式治疗,包括消炎药、维生素B、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剂等,每日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操作方法:采取静脉滴注,7.5 mg/kg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12小时1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一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各项临床指标。

1.3 疗效评定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疗效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三等级,治愈:患儿临床症状(低热、口痛、小疱疹)均全部消失,口腔溃疡愈合良好;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口腔溃疡局部愈合;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口腔溃疡未得到愈合或愈合面积扩大。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临床疗效率及不良反应率,采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用

表示患儿临床相关指标,用t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检验水准α=0.05。当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43%(27/28),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14,P=0.012<0.05)。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愈合时间(2.12±0.32、4.45±0.36、3.48±0.65天)短于对照组患儿(3.68±0.65、6.36±0.25、5.68±0.54)天,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7.13%(2/28)与对照组3.57%(1/28)相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14,P=0.125>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3、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小儿常见疾病,对小儿身体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是多发人群,由于此阶段儿童身体机能较差,极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多大二十多种,其中以柯萨奇EV71与A16病毒最为常见[2]。到目前为止,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并无特效药,临床上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等。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抗病毒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尤其对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具有显著抑制效果。临床中常用剂型主要有口服液、喷雾剂、注射剂及片剂,本次研究采用注射剂。到目前为止,对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对RNA依赖的RNA多聚酶进行抑制,进而对病毒复制起到抑制效果;对宿主单磷酸黄嘌呤核昔脱氢酶进行抑制,进而影响病毒RNA的复制;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快速磷酸化,减少细胞内的鸟苷三磷酸含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后,临床疗效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且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略高于其他学者研究,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所选患儿疾病较轻,使治疗效果优于与其他学者。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扩大所选病例数,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综上所述,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疗效,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查燕.对4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3(1):261-262.

[2]刘刚,乔海平,黄洁明等.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3):57-58.

[3]吴亮,柳琴,吴婷等.小儿手足口病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4):71-72.

R725.1

B

1009-6019(2014)09-0289-01

猜你喜欢
利巴韦口病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