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模式

2014-03-29 05:34高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陶冶榜样道德

高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模式

高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高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大力投资改善了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它与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品的的提升、学生道德践行力的增强并不一定成正比,对道德认知理解的偏窄以及传统道德认知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能力的钝化,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不能只企求于单向道德灌输,道德认知教育模式的革新与优化组合应成为变革道德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

道德认知;钝化;模式;优化组合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道德认知结构的有序的普遍发展过程,这些结构揭示出人们在理解、接受、内化、应用道德概念和观念、道德因果关系和道德判断推理方面从低级形式渐次向高级形式过度的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德育工作者依据这些特征和规律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模式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和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在这里,我们仅对若干种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教育模式做简要概述及评析.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意义的主观反映,是大学生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则认为:道德认知既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个道德实践过程.但这种认识不是主客二分模式中道德主体对道德对象的深入,而是在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连接的主体与客体之双重建构的同时,使道德客体内涵日益丰富,道德主体认知结构充分发展的过程.客体的意义是在主体建立自己的心理图式(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被逐渐赋予的.也就是说,表现为道德认知对象的(道德客体)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伦理精神、善恶取向等都是在纳入主体的认知结构后才能彰显其意义.[1]从本质上可以说,道德认知是以实践活动活动为媒介的主客体的对象化过程.可见,主体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受和认同是修身立德的前提.高校的德育目标就在于使大学生不仅要熟知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论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不学不足以致知、不积不足以成德、不务不足以立功,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作为个体道德存在和完善的认识基础是直接以后天的“学”“积”“务”来开辟道路的.实践已经证明,机械训练学生道德习惯的传统方法,其主要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行为的刻板性,千篇一律,思想的一味顺从.单纯的顺从行为和意识,并不是道德品质的唯一要义.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致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纠正错误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品.以下是几种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具体模式.

1 谈话模式

谈话可以交流思想感情,通过俗语的说服、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端正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观点.古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其认识,启发其自觉,调动其积极性,这就要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应当怎样做.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了,他们才能自觉地践行.谈话方式很多:可以同某个学生单独谈,亦可与几个学生一道谈;可以“开门见山”地谈,亦可“曲径通幽”地谈;可以让学生知道谈话目的,有指向性地谈,亦可不让学生知道谈话目的,无拘无束地谈.这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对学生道德认知的成效,往往并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是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被他们所接受.总之,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谈话在时空上的最佳切入点.

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谈话方式,都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热爱的大前提之下.热爱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也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2]热爱学生又是教好学生获得所期望效果的前提条件.这一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热爱,只有“信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此在大学生道德认知改变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达到以“心”育“心”的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行为美的践行力.

2 榜样示范模式

榜样示范模式是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青少年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在良好的环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力量,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反之,在不良的环境中,榜样的作用或则受到局限,或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榜样示范模式的主要形式有:第一,伟人的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人类的精英,民族的代表,理应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其非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其敬仰之情,仿效之心.1986年,一位外宾参观韶山后说:“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领袖,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和奉献的美德,在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毛主席心里只有人民.”[3]毛泽东从小就经常接济穷人,其事例不胜枚举,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毛泽东在去学校的路上遇见一个衣服单薄破烂的青年,在风雪中冻得只打哆嗦,毛泽东了解情况后,便毅然脱下一件衣服送给了他.第二年,母亲晒衣服时,发现少了一件衣服,问起儿子,毛泽东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母亲.毛泽东儿时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母亲迷信佛教,吃斋念佛十分虔诚,毛泽东也就很虔诚地烧香拜佛;母亲颇有同情心,毛泽东就乐于助人.当然,毛泽东将信佛中的“普渡众生”和接济贫困人的举动升华到一个最高层次——“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如果经常用这类事例教育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激起学生“恻隐之心”,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品提供一种原动力.即使一部好的作品也能使人深受鼓舞,受益非浅.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出版后不久,有7000多名读者写信给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并说明他们所受的感动.其中有一封不暑名的小偷的信.原来这个小偷偷了人家的皮箱,发现皮箱里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小偷读了之后深受感动,感到自己不劳而获的偷窃行为的可耻,并决心洗手不干,重新做人.第二,教育者的示范.大学教育者的言谈、举止、仪态、作风、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教师尤应注意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可望又可及的仿效榜样.第三,同伴中先进典型的模范.模范的本意是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这里特指学生中值得学习的人.虽然,学生中的模范,不可能那么完美与稳定,但模范产生于学生之中,为学生所熟悉与亲近,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有较大的号召力.

当然运用榜样示范,选好榜样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我国古代教育工作者历来十分重视选好榜样,要求人们以尧舜为榜样,“法古今完人”;提倡“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

3 环境陶冶模式

所谓环境陶冶模式,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环境陶冶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于情景之中,通过按道德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景来感化与熏陶学生;它既无强制学生之措施,亦无立竿见影之显效.然而,它确实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优良品格的锻造以终身的影响.关于此问题,首次提出陶冶概念的我国汉代学者董仲舒指出,人之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4]换言之,董仲舒强调人的不同性情是由不同环境陶冶而成的.

环境影响对学生道德认知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多有阐发.如墨家就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丝素说出发,要求人们慎其所染.明代学者王廷相把环境分为两个层次:社会风气大环境和居住交往的小环境,并论述了每种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心理品质的影响:“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风以善为归,以恶为禁久矣.”[5]“深宫秘禁,妇人与嬉戏也;亵狎燕闲,奄竖与诱掖也.彼人也,要有仁孝礼义默化之哉?习与性成,不骄淫狂荡,则鄙亵惰慢.”[6]社会风气大环境好,会使人心归善,居住小环境差,会使人心归恶.那些终日在深宫秘禁中与女人嬉戏玩乐、亵狎燕闲的公子哥儿,必然要形成骄淫狂荡、鄙亵惰慢等不良道德心理品质.鉴于此,就要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中的良好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文化心理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有效地陶冶学生,行不言之教,必先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教室布置虽然只是一个物理环境问题,但体现的却是班级的文化氛围.它的布置应该是一堆物品的摆设和堆砌,而应该是教育环境的人为优化,是以独特的方式向学生“说话”,一个教室的净化、美化、个性化程度往往反映了班级的心理面貌.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环境不都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在创设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感、自豪感和热爱集体的情感.一句话,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品得到了优化.

上述几种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教育模式各有千秋,每一种方法对大学生道德认知都有帮助,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包括其它模式)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道德教育方法的体系.值得指出的是,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道德认知水品提高很难通过个别模式来实现最佳效果,而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各种道德教育模式的结晶.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关于人类认识结构的发生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1.

〔2〕(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44.

〔3〕文热心.毛泽东与故乡[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21.

〔4〕节选,刘新科,栗洪武.《中外教育名著选读》里关于董仲舒《对贤良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家藏集·答薛君采论性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163.

〔6〕慎言·保傅[M].中华书局,1989.

G641

A

1673-260X(2014)01-0217-02

猜你喜欢
陶冶榜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