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2014-03-29 06:20陈旭东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通识价值观核心

张 琴 陈旭东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高等研究院)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相交叠的时期,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并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由此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特别是“90 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倾斜,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品德素质出现滑坡,这对大学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这无疑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战略使命。通识教育作为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为基本价值导向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校的认可与探索尝试。 通过对通识教育的深入考察和辨析,可以发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理念、目标和内涵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为新时期“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形态。 面对当下国内各高校通识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我们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进去,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和实际行动者。

一、作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通识教育及其基本特点

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大学作为传授人类普遍性知识的场所,更应在人才培养中促进和加强各类专门知识的互相补充、匡正平衡和融会贯通,这有助于防止单一知识体系对个人心智发展的削弱和限制,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理智的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1]正是承继了19 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其经典著作《大学的理念》中的这一思想遗产,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许多现代大学普遍开展了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和社会公民。 这实际也申明了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亦即要回答和解决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

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复兴与发展,可以发现价值观教育是其贯穿至今的主线之一。面对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知识相对主义的出现,1945 年哈佛大学发布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强调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和共同的价值观”,[2]以回应多样化的挑战,并强调与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应该贯穿于大学的所有学习阶段。1948 年,美国总统委员会在题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中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10 个方面,首要的即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和公民生活伦理原则标准”。[3]1990 年,弗吉尼亚·斯密在其主持的由艾奇逊教育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关于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情况的研究报告中,将通识教育的目标归结为6 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评判:感知不同情景背后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如何被决定的,以及在一些制度环境下特定价值观的传授”。[4]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在清华大学等50 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和实践,涵育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尽管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实质与通识教育是相通的,但显而易见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虽构成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其更多还是我国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一种过渡。 2005 年,复旦大学以复旦学院这样一个采用通识教育体系的大学住宿学院为载体,在国内高校中开启了全面推进本科生通识教育改革的大幕,并将“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5]2006 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新的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方案,新方案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原来的十大课组重组为八大课组,但依然延续了其在2000—2001 年第21 次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提出的“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除了上述两种全面覆盖和全校通选课的模式外,一些大学采取了特区精英培养逐步辐射全校的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所有211 高校中有实质性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约占一半。

从国内外高校的探索来看,价值导向贯穿了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通识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上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通识教育要求打通学科与专业壁垒,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通识教育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要接受的共同教育,通过对各学科人类核心知识的学习,打破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壁垒,克服专业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片面性,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必须的共同知识体验和基础学术训练。 这种“全面”并不要求对各学科、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学生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融汇。 通识教育不仅旨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希望使一个大学的学生具有一种共同的气质。 第二,通识教育强调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要求知识的共融性。 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统一性,要求大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割裂地获取与运用各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是通过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践与体验,拓展学生思考人生与理解世界的视野,克服专业视角的局限性,这样才能真正破除知识的学科壁垒,习得终身学习的方法。 割裂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知识,可能会导致比“无知”更糟糕的结果。 相反,在知识的共融性之下,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方能得到真正提高。 第三,通识教育的实践渗透于校园各领域,要求育人理念的一致性。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不单单是课程教学和课外对应性训练,而是与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日常实践密切相连的。 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大学精神与育人理念的体现,要求大学校园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所体现的理念与精神具有一致性,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效果。 如果课堂上讲的是批判性思维与批评精神,而实际校园生活中却被权威意识所主导,那么这将是一种不完整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利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二、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点

大学教育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教育。 与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能力培养相比,通识教育更侧重价值观的塑造,更突出价值诉求和精神品格,这与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要义是相一致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首次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是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价值共识而作出的重要论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由此,在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的“90 后”大学生渐成我国高等教育知识受众主体的当下,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之中,也就成为新时期摆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个亟待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国内高校同处于探索期的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至少在以下一些耦合点上可发挥协同效应,使之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共振互补。

(一)耦合点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主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这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内核的柔韧性、连续性、包容性值得国人引以为傲,也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和现代性构建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上古、先秦至今,中国已形成了丰富、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这是建植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土壤,同时对于那些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回顾与挖掘,也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高校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越来越多,但大多流于概论、欣赏性质,课程品质和水准得不到保障,成为“营养学分”,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西文化论争与融合等文化深层问题为主题的课程并不多见。

目前,“90 后”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率普遍偏低,在课堂上更多还是来自教师单向度的咀嚼式说教,而缺少与经典思想的直接对话与交流研讨,在课堂外对经典的阅读则呈现快餐化、通俗化、碎片化、网络化的倾向。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更加充分地融入中国大学教育,让“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回归,这是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同课题。 从而,大学要真正承担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职能,有赖于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耦合。

(二)耦合点之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承接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已经几乎渗透到每个文明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融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承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对西方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实现文明的正向演进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人类文明要素的丰富正是得益于不同民族、国家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下,对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认知,以及由此形成对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比如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问题。

当然,在接引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进行适当的甄别和内涵的重构。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她继承、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元素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被列宁认为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及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同样是汲取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凝练而成,并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以互通调剂的。

(三)耦合点之三: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宗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的目标是相通的。

尽管美国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是其通过公民素养、法治文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及社团活动、义工服务、节庆仪式等教育形式,将使命感、责任感、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等基本德性素养传输给大学生,极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即是“培养爱国、修养、诺言、伦理道德以及具有美国精神的责任公民”。[8]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偏颇的”,[9]两者完全可以有机融合。 通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共同在“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培育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通识教育的路径

通识教育的普遍实施和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应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通识教育的基本维度来积极探索促进两者融合的路径。

第一,发挥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的阵地作用。课堂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主阵地。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通识教育及至整个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并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通识教育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大力推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通识教育教学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

第二,发挥通识教育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折射了一所大学的内在精神追求,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亦是通识教育中非正式课程或隐性课程部分的重要组成。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符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青年特点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大力开展诚信、包容、感恩、奉献等基本素养的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可对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写入学生校园成长记录。 加强校报、校刊、校网、微博、微信等学校文化和舆论阵地建设,特别是“90 后”大学生比较活跃的新媒体渠道的文化建设,利用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及重大节庆、传统节日等时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三,发挥通识教育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实践获真知,实践体真情,实践抒真感。同时,“价值植根于事实”,[10]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通识教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补充,对于大学生完整人格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来,国内高校应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着力于建立一批校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在育人上的衔接、互动和联动。 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爱心公益活动等,并明确每一名大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如志愿服务时间上的最低要求,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形成价值导向。

四、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新时期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互融、互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尤其是“90 后”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内化、笃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健全科学的保障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门机构, 制定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常规性教育规章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形成全员育人机制。 对于教师而言,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书育人中,在教学中寻找最佳结合点。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理论深造,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掌握其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精髓,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通识教育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思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的实际效果。 就专职思政辅导员队伍而言,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和主要组织者、承担者,要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二)创新有效的接受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对于“三个倡导”的认同,让这个最大公约数深入大学生的内心。 “认同”概念主要就是指个体去追随、模仿另一个体或团体的价值规范,并将之内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是否能够真正建立起这个认同,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标准。一要加强理论研究。高校应专门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通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的研究,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策略及其与通识教育的有机关联。 二要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新、研究和探索,通过借鉴案例教学、小班研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综合运用“价值灌输”、“价值澄清”、“价值分析”、“道德推理”等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理为基础的方法,构建起科学的、可操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体系。三要创新教育形式。如前所述,要正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借助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调查。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成为人们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才能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

(三)形成能动的学习机制

对大学生来说, 形成能动的学习机制是取得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首先,受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应当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大学生树立的理想越远大、信念越坚定,认真学习的能动性就越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其次,教育者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在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帮助大学生主动借助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提供的相应条件和设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实质。 同时,应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评和奖励制度,对于在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从而更有效地影响更多的同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使之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旦大学生有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也就形成了。

[1]Henry, J. & Newman, C.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 London:Longmans, 1947:90.

[2]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58.

[3]Gary E M.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 The Emergence of a Curriculum Paradig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88: 123.

[4]Smith, V. “New Dimensions For General Education”[A] In Levine, A.(ed),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 1980-2000[C]. 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247.

[5]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6(5):5-10.

[6]列宁全集(第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8]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79-182.

[9]顾海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3):51-53.

[10]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

猜你喜欢
通识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