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安全问题看维护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

2014-03-29 11:0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道德

邹 淼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1 引言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创新不断出现,社会分工不断加快,专业化强度不断加深,这些现象普遍地出现于食品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领域.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食品产业纵向化进程也不断细化,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所涉及的产业领域愈加广泛,问题便也随之出现.蔬菜农药残余量超标、瘦肉精、激素鸡、三聚氰胺、病猪肉等问题轮番出现,极大地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矛盾也不断加剧,深刻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学界已经从多个角度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大致的观点如下:认为在不断完善的我国的维护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卫生检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动物检疫法》等,其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有限,对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添加剂等物品的安全检验、使用标准等问题仍旧存在模糊的领域,缺乏基于时间跨度的使用后果或危害的认识,并且我国的检验检测体系及其标准明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并低于联合国食品安全标准;其次,近年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部分是一种事后行为,出了问题再解决成了一种普遍思路,缺乏事前预防的主动性;再次,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例如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的低效性甚至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权钱交易频生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法制的效率,加剧了法制实施的交易成本;最后,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主流风气逐渐转变为金钱主义至上,不择手段的利益最大化行为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的社会责任等传统的意识形态流失严重,经济秩序混乱,法制的监督和实施缺乏民众基础,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巨大,市场社会的不稳定性愈加显著.

上述说法对于解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也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其中主要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完善检验、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结果证明效果不尽人意,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甚至变本加厉.随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市场经济、生活秩序日益混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和谐加剧,我国居民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进口商品、国外代购商品市场份额不断加大,长此以往将极大地危害我国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基于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可以从市场经济体制根源出发、从传统与文化角度入手试图寻找食品安全问题屡禁屡出原因.

现实是否如笔者所思,存在被学者们忽略的思想上层建筑要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负责?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本身对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负有责任?从何入手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解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对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进行反思,并重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匹配的思想上层建筑.

2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安全问题困境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这一困境的出现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内在矛盾问题的预警,是市场失灵的具体症状、是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实践不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市场失灵与不稳定性的存在必将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程的反思

广义的食品安全主要包括粮食供给数量安全与食品供给质量安全两个方面,本文讨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主观因素导致的食品供给质量安全方面.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告诉我们,我国食品供给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贯穿食品生产至供给每个阶段—食品原料种植阶段、食品加工阶段、食品包装运输阶段以及假冒伪劣食品威胁阶段.近年来虽然学界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措施,但是相对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尤其是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问题仍旧突出,措施的效果相对有限.所谓对症下药,药效却不尽然,原因何在?综上不得不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方向寻找突破点,那么,是否可以从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体制背景进行反思开始呢?答案是肯定的.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中国特色,是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基础上,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如诺斯所述:任何政治以及经济组织的建立都要“辅之以一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以减少实施费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不例外.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模式及法律法规约束被过多强调,而配套的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却一度被忽视.厉以宁也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应伴随文化伦理的不断转变,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封建遗存的旧文化(包括标准的旧文化、旧伦理和改装的旧文化、旧伦理)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新伦理转变,并且新文化新伦理必将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确立并发展,道德作为新文化、新伦理中的重要部分,其重整不能等到经济发展以后才作为任务而提出.”②否则新政治、经济组织、经济体制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建立将因为实施费用过高而问题丛生,法律规范的约束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抛开客观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的上层建筑是以落后的文化传统为主要特征,封建遗存的旧文化、旧传统极深地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及配套的法制法规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文化极度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经济主体自律方面,自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很显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自我激励方面的发展迅速,因此才有的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自我约束方面却在市场经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过程中被抛弃了,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造就了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的接踵而至.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新传统的缺失,使得以官本位为特色的旧文化、旧传统的制约下法制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权钱交易问题频现,其结果导致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经济主体的法律制约及处罚缺乏有效性,提供了食品安全问题再出现的土壤.

综上,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配套的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新文化、新传统、道德观等)的同步构建缺失,使得现有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及政府调节作用有限,食品安全等市场失灵问题频现,将极大影响我国现有体制的健康发展.

2.2 食品安全问题下的市场社会主义的不稳定性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法词典》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③在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认为,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本质是市场经济主体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是以个人利益优先为基础,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要以国家和集体为基础,实现国家、集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有观点指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实质是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一种复杂结合,继南斯拉夫、前苏联等以失败告终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阶段的规模和成果是对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现多种所有制(包括私人所有制)共同发展,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充分肯定.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涉及所有制成分的比例关系、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配比关系方面,仍旧处于不断的试错探索过程中,这一过程中市场配置与社会配置的所有制基础以及目标利益的矛盾冲突不断出现,具体化为一系列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不稳定因素,南斯拉夫以及前苏联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也正是这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积聚爆发的结果.“卡尔·波拉尼在《伟大的变革》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了市场社会趋向于自行毁灭.卡尔·波拉尼证明,19世纪在西方世界占优势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和货币的商品化(通过国际黄金标准),破坏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具有内在不稳定性.”④因此,虽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旧需要谨慎的对待发展中迈出的每一步,时刻警惕不稳定因素的危害.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正是市场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矛盾的体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稳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很多种,除了客观的技术原因,很显然上一节分析的主观因素才是市场社会主义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经济主体自律性的缺乏,使得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经济主体选择了眼前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长远的社会、集体利益最大化,甚至以牺牲社会、集体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社会责任观极度缺失,问题食品、假冒食品的出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帕累托最优的市场均衡无法出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其结果是资源配置的混乱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旧文化、旧传统下的官本位特征,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化的实施,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社会秩序.资源配置与市场、社会秩序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社会主义的不稳定性.综上,无论是哪种原因促成的市场社会主义不稳定性的出现,都深刻的意味着市场机制与社会调节体系的失灵,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终将破产.

2.3 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目前学界已经从多个角度,生态环境角度、产业结构角度、技术创新角度、社会诚信角度、金融配套角度等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却可以抽象出同样的本质,既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至少包括两个基础:一是需要一定生产力水平所代表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需要和谐的生产关系基础,包括经济主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人之间的和谐.

食品是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负效应将由其特殊本质而被极度放大.前文的分析中可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根源是社会经济主体道德的缺失.这一道德缺失的结果便是市场效率降低所带来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弱化以及生产关系的失衡.一方面,如厉以宁所述:“效率的变化既依赖于物质基础又依附于道德基础.”⑤道德基础的缺失的必然结果便是市场效率的损失.问题奶粉危害下一代劳动力的健康再生产、问题食品导致现有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问题食品所占用的原料资源的浪费,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这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下降的具体表现,必然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基础的缺失将会破坏社会和谐和人际和谐的发展.据新华网报到,“《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中国信任跌破底线,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⑥这一数字是对市场秩序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现实反应,是经济主体之间认同度与对社会认同度下降的表现.信任危机的出现扩大了维护市场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成本,生产关系不和谐加剧.

综上,无论是发展生产力的效率角度还是从促进生产关系和谐的角度,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

3 构建思想的上层建筑,维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关于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

安全监管体系、规制模式等制度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借鉴,提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例如张锋(2012)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制模式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有五大启示,即:加强部门的协调、集中和高效,注重过程性规制,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社会性规制的作用,强化标准的统一.”⑦以上思路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度实施及政府监管的交易成本,但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市场运行及其监管的交易成本,有效地维护食品安全.思想上层建筑作为体制、组织运行不可缺少的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然要素,其构建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规范、效率的提高,维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1 思想上层建筑构建的必然性

任何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进程中都离不开相应的上层建筑的构建,上层建筑的构建包括思想和法律两个方面.目前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进程显示,我国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经济主体自律的程度并未加强,甚至出现开始倒退的痕迹,据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明显落后于法律上层建筑的构建,而思想上层建筑与法律上层建筑并不是可以替代的概念,其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二者发展的不平衡将极大减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

诺斯曾指出“任何社会的稳定性都要求有一个思想的上层结构以使竞赛章程合法化.”⑧茅于轼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阐述,“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约束(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是,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相比是成本非常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约束.……道德比法律更重要,最明显的原因是道德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积极力量,它促使人们去关心别人;而法律则是对侵犯别人利益行为的消极制裁.”⑨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比较道德与法律孰轻孰重,只是想借历史的积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习惯与道德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同法律上层建筑规范下政府、市场自身的调节在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力度是各不相同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实质上是社会经济主体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厉以宁将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分为交易领域的人的行为活动及非交易领域的人的行为活动两部分,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交易领域与非交易领域中的人的行为活动双和谐.他认为“交易领域内的调节比较简单,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调节,大体上可以使个人行为与目标同社会规范协调一致,习惯与道德调节在交易领域内可以起到补充作用.”⑩而非交易领域的人的行为主要是靠习惯与道德调节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才最终确立,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规范、市场秩序、相关政策法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摸索中加以完善,至今为止,仍旧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使得市场调节、政府调节存在极大地局限性,而一种好的习惯与道德调节的重要性便逐步体现出来.

目前,法律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共同调节的成果,已经通过美、英、澳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水平得以成分体现.因此,中国在现有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强调完善法制上层建筑进行威慑和制裁是远远不够的,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具有必然性.

3.2 思想上层建筑的原始构建

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过程中,同体制转变相配套的思想上层建筑的构建进程明显缓慢,甚至出现倒退,主要体现在传统伦理中自律意识的混乱与道德的缺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间意识形态的解读矛盾以及国家在上层建筑构建中定位不清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思想上层建筑的原始构建要从解决这三方面问题开始.

首先,重整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律的意识结构,拾补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发展进程中的道德流失.

自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思想上层建筑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由人的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两方面构成.随着经济体制转变和发展,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机制逐步被竞争机制替代,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人们的自我激励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约束意识却没有随着市场竞争这一新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发展失衡的自律意识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扭曲,市场秩序混乱,因此增强社会经济主体的自我约束意识,平衡自律意识结构成为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紧迫任务.

自我约束源于社会的道德基础,而道德是在没有监督或者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重建自律的意识结构要从道德重建开始,并本着以下两个原则:第一,重建道德的价值标准,恢复积极向上的共识性社会规范,明确社会成员在一切行动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原则.第二,要形成道德制衡的全民意识,不要让政府职能和法律制度行为替代了公民间的义务,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基础上,培养对违背道德规范的任何人和事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抗争的共识,从而增强社会的约束和监督.

其次,重新解读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认识.

普遍共识认为传统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是以私有制基础的个人利益优先为前提,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基础,实现国家、集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是建国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一种持续,崇尚的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己为人是其中的精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关于国家、集体利益为基础的传统意识形态应该有新的解释,需要同发展的体制相配套.

市场经济交换的过程中,经济主体都是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作为交换的最终目的,否则交换就不会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都是自利的,但是这种自利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呢?笔者认为自利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目标实现的必然动力.那么这种自利是否会同国家、集体利益相矛盾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新的体制下对国家、集体利益重新解释.相对于人而言,国家、集体是包括所有个人的一种存在,国家、集体利益是所有个人利益的总和,那么只要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中遵循道德基础发生的以自利为前提的交换,都是既符合个体的自利行为,也符合确保他人利益不受损害的行为,因此国家、集体的利益仍旧是体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实现的目标.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在新的诠释下,在新的体制下并不矛盾,并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此正确理解新体制下的新的个人、国家、集体利益观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正确对思想上层建筑构建中的国家职能定位.

国家除去在传统意义上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职能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意识形态的创建和引导职能.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强化和发展,中国人口总体素质近年来不断提高,人们思维的理性与自主意识也不断加强,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在对思想上层建筑构建中,国家基本职能相对于过去应该有新的定位.

一般认为当人口素质普遍较低的时期,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受社会生活环境影响较大,在此种情况下,树立道德模范典型,营造优良道德氛围是国家在思想上层建筑构建过程中的主要任务;而当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思维的理性化程度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普遍受个人理性控制,因此国家此阶段的职能不应再是简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营造优良道德氛围,以求对人们产生正面的影响,而是应该不断针对人们自主的、理性化的思考进行分析和引导,来明确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而这一价值标准,笔者认为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来诠释.

3.3 构建思想上层建筑维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上层建筑的构建,在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市场经济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交换个体而言,思想的上层建筑是基于道德基础的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集体而言则是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环境意识的改造,改变旧传统旧体制下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格局.

思想上层建筑的重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过程,相对于法律的上层建筑是从预防的角度对基于社会人主观因素可能产生的问题的有效预防,弥补法制实施的低效性与事后性不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下已经出现问题提出的可行解决思路.一方面有利于为民众提供相对统一的可接受的判断是非的标准,避免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利益、货币至上的错误意识,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法制社会国家保障下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日益淡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关爱,加强我国经济社会的凝聚力.综上所述,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思想上层建筑的重建,为促进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生产关系和谐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注释:

①④⑧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机构和变革[M].厉以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203,204.

②⑤⑩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11-219,68,13.

③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63.

⑥吴晓东.报告称中国信任跌破底线 7成人不相信陌生人 [EB/OL](2013-02-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7/c_124351354.htm.

⑦张锋.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100.

⑨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5-26.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机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金才.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会主义研究,2002(1):59.

〔5〕张锋.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100.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